巧用生活元素 建构魅力数学课堂
2021-11-21季秋霞
⦿季秋霞
小学数学是一门生活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同时也具备很强的逻辑性。对于小学生来说,思维处于启蒙阶段,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这样不利于提升学生数学综合素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顺应新课改的教育思想,在课堂中融入生活元素,为学生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强化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构建精彩、高效的数学课堂。
一、课堂导入巧用生活元素,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在课堂开始的时候巧用生活元素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整堂课都会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生活元素在课堂中占有比例很小,学生不能将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教师要在课堂导入时巧妙利用生活元素,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中,教师用小明过生日的故事来导入新课,小明今天过生日买了一个大蛋糕,妈妈将蛋糕分成了3份,小明却说妈妈分的不公平,你知道为什么吗?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妈妈分蛋糕的过程,学生发现妈妈分的蛋糕大小不等,学生说:只有三份蛋糕大小相等才更公平。教师为学生讲解了“平均分”的定义,教师让学生说出,蛋糕分成三份,如何表示其中的一份?学生不知道如何具体表达,这时教师为学生引入了分数的定义:把一个物体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教师让学生用分数表述出将蛋糕分成3份,其中一份的表示方法,学生一致给出了1/3的答案,教师让学生认真思考:如果是分成5份,其中的一份怎么表示?分成六份其中的3份怎么表示?学生掌握了分数的知识。
上述案例,教师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元素来导入新课,让学生通过分蛋糕活动对知识有了直观的体验,有利于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分数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过程巧用生活元素,降低理解难度
小学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对于一些概念和定义学生很难理解,而在实践中很多教师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导致很多学生有厌学情绪,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如果教师将生活元素应用到教学中,将大大丰富教学内容,让单调枯燥的数学课堂更有趣味性,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降低学生知识理解难度,全面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例如,在教学《分米的认识》一课中,教师给学生讲解了分米的基本知识,学生了解到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教师让学生动手量出10分米的长度,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学生对分米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让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识,教师让学生找出下列题目中的错误并改正:小猫身高10米,以每分钟100分米的速度去捉老鼠,老鼠身长20厘米,噌地钻进了100米深的鼠洞,小猫气得爬上了3分米高的房子。学生在听到教师的描述后哈哈大笑,都觉得教师的说法太夸张,学生指出(1)小猫怎么能上10米高呢,应该高10厘米;(2)小猫的速度也太慢了吧,每分钟100分米的速度怎么能捉住老鼠,应该是每分钟100米;(3)鼠洞要是100米深也太长了,最多也就是100分米;(4)房子的高度不可能是3分米,应该是3米;学生通过纠正题目中的错误,掌握了分米的知识。
上述案例,学生理解单纯的数学概念有一定难度,只有将数学与生活元素相结合,才能让知识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抽象化的数学知识,降低理解难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课后练习巧用生活元素,提升作业趣味
课后练习是教师根据课堂重点知识布置的有针对性的作业,但是很多学生不能真正理解知识,只是根据题目中的数字列出算式,正确率很低,这就导致学生很难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如果教师精心设计教案,将课后练习与生活元素相结合,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不仅能够提高作业的趣味性,还能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一课中,教师为学生讲解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长×宽,为了巩固知识,教师让学生在教室中找到长方形物体,并动手测量长和宽,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先从自己的书桌开始测量,接着测量课本、黑板、讲台、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和宽,并分别计算面积,这时教师将学生的目光聚集到墙面和窗户上,教师提出,学校要粉刷墙壁,你们算一下需要粉刷多少平方米?学生很快测量出墙面的长和宽,计算出了面积,教师问学生:墙面上的窗户、黑板都需要粉刷吗?如果不需要粉刷,粉刷面积是多少?学生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如果要粉刷墙面,需要用墙面面积减去窗户、黑板的面积才可以,而且整个教室中地面不需要粉刷,教师通过与生活中的粉刷知识相结合,巩固了长方形面积的知识。
上述案例,教师在课后练习的时候从生活常识出发,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加课堂练习趣味性,增强学生获取新知的内驱力,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让数学和实践结合更加密切。
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与生活元素相结合,这样学生的学习将会更加轻松和快乐,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让数学学习变得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