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教结合理念下的高校冰雪体育运动教学实施路径研究
2021-11-21张云波吉林外国语大学
张云波 吉林外国语大学
体教结合是近年来我国教育系统,特别是体育教育领域当中的热点话题,体教结合理念在我国体育教育事业中的广泛应用,尤其在高校冰雪体育运动教学当中的广泛推广实现了人才培养战略的完善和冰雪体育教育资源的整合,在全面提升学生冰雪体育运动专业技能水平的同时,切实增强了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建设发展,不仅创新优化了传统高校冰雪体育运动的实施路径,还契合了当前我国教育领域素质教育和综合素质提升发展要求。
一、新时期下体教结合理念对高校冰雪体育运动教学的诠释
(一)体教结合理念
体教结合理念自诞生以来就有着不同的理解。体育界人士认为体教结合是指利用教育资源的优势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将专业化的竞技体育与教育相结合,为我国竞技体育存储充足的后备人才;教育界人士认为体教结合是指泛义的体育和狭义的教育相结合,以体育为主体,将其分为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体育活动。本文结合了两种观点,认为在新时期下,我们需要对体教结合理念进行重新诠释,采用了折中说的方式,即认为体教结合是指利用专业化的竞技体育训练方式和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资源相结合,既能够正确且充分的进行体育锻炼,又能够更加的注意到教育培养,最终促进人们的身心共同发展。
(二)体教结合理念对高校冰雪体育运动教学的影响
我们国家在新时期环境下一直提倡身体素质与文教素质的共同发展,因此高校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是重中之重。如果按照学校传统的教学方针展开体育教学,想要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则会非常困难,尤其是针对于冰雪体育运动教学的实施,困难程度更大。冰雪体育运动需要考虑到教学场地、教学时间、教学资源、师资队伍配置等问题:教学场地是一切冰雪运动教学的硬件前提,一般情况下普通高校通常会选择在冬季对运动场浇冰,但是这种设置场地的方式会导致冰场过小、冰面平整性不足等情况、多个班级学生拥挤在场地上安全问题也会大大增加;教学时间受限于教学场地,过小的场地无法同时容纳多个班级,导致每个班级的平均教学时长也会随之缩短;教学资源指的是有关于冰雪运动的一系列硬件设施和穿戴装备,传统教学情况下学校对这方面资源的提供力度较小,学生无法顺利展开冰雪运动,同时安全保障也不够;师资队伍配置问题更为严重,学校的体育教师只能开展一些基础性的冰雪体育教学,无法触及更为专业化、高深化的体育运动,使得学生们的冰雪运动课程显得平淡且乏味。
由上述介绍可知,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无法充分满足新时代下国家对冰雪体育运动教学的要求,因此只有基于体教结合理念,高校才能够提升校园冰雪运动教学的等级,从教学规模、到教学种类、再到教学效果,处处得到明显提升。体教结合理念对高校冰雪体育运动教学有着深厚的影响,可以解决教学场地、教学时间、教学资源、师资队伍配置等诸多问题,更有利于高校冰雪运动的开展。
二、基于体教结合理念下高校冰雪体育运动教学开展策略
(一)竞技体育教练的聘请
传统教学模式下高校冰雪体育运动教学的教师主要以体育教师为主,他们对冰雪运动知识理论的认识较低,实践方面准备也不够充足,导致高校开展冰雪运动课程时教师只能教授学生们做一些简单的冰面运动,稍微有一些条件的高校也仅能提供给学生滑冰运动的教学。冰雪运动竞技体育方面的教练则有着充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准备,他们的专业性更强,能够教授学生的知识更多,也能够开展多样化的冰雪运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专业教练在冰雪运动安全性的考虑上也更充分,能够带给学生们更安全的保障;最后,专业教练还能够帮助高校体育教师提高教学能力,让他们能够紧随时代的发展,进一步对学生形成有利的教学影响。
(二)专业场地的修建和租用
新时期下体教结合理念是指利用专业化的竞技体育训练方式和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资源相结合,专业化的竞技体育训练方式可以由专业的教练所提供,那么教学机构能够提供的帮助则是在于教学场地方面。高校应该响应国家的号召,增加对高校冰雪运动方面的硬件投入,比如修建冰雪体育场馆,场馆内可以包含冰场、雪场、甚至是一些冰雪运动的专用场地如冰球场,用专业的运动场地替代浇冰的方式,也能给专业教练提供发挥的场地基础;如果学校无法投入如此大的建设成本,也可以租用学校附近的专业场馆,安排冰雪运动课程在这些场馆内,每学期调整出几次课程带领学生来到专业场地,感受冰雪运动的魅力。
(三)冰雪体育运动课程多样化设置
体教结合理念下高校冰雪体育运动的课程设置应该做出改革,高校拥有了专业的教学人才、专业的教学场地,那么便应该合理利用它们,设置不同的冰雪体育竞技项目,对这些项目做出一定层次的改进,用来吸引学生并满足其不同层次和方面的运动需求。冰雪体育竞技项目包含很多,当前较为盛行的速度类课程包括短道滑冰、花样滑冰、高山滑雪、雪橇等,对抗类课程包括冰球、冰壶等,这些都可以通过专业的冰雪体育场馆来提供场地和硬件。需要注意的是,在引入不同的运动项目后要根据专业教练的指导意见,并结合场地、学生、教学方式等情况设置不同等级的安全防护,课程内容应该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逐渐扩宽,为高校冰雪体育运动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基于体教结合理念下高校冰雪体育运动教学实施路径
(一)课程时间与时长安排
高校冰雪体育运动教学的课程应该做出详细的安排,不能像其他体育课程那样简单设置,相比较于足球、篮球等课程,冰雪运动类课程更注重开设时间和开设时长。一般来说,冰雪运动类课程应该设置在下半年秋冬季节,一方面有利于资金紧张的学校在校内利用浇冰的方式设置场地、也有利于自主建设冰雪场馆的学校维持场馆内各个场地的可使用性;另一方面秋冬季节也能够带给学生开展冰雪运动的合理氛围,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冰雪运动类课程的开设时长也有一定的要求,包括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学习。冰雪运动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要求程度较高,包括运动的动作规范了解、项目规则了解以及安全性防护措施的了解,如果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不充分,很有可能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出现危险和损伤;冰雪运动的实践时长不宜过长,因为这类运动的消耗较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既要保证运动的规范性,又要抵抗低气温对身体的渗透,因此实践时间过长会导致学生出现肢体麻木等现象。综上,冰雪运动类课程应该增加理论知识的学习,适当减少实践时长和次数,同时为了保证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学习应该穿插进行。
(二)课程层级设置
冰雪体育运动的趣味性较高,但是长时间学习同一种课程会给学生带来枯燥乏味之感,毕竟学生不同于竞技运动员,他们无须在某一项运动中争夺名次或保持竞争力,因此高校在冰雪体育运动方面要推陈出新,合理安排运动层级和开设层级。
按照冰雪运动的难度层级划分来看,较为简单的运动包括速度滑冰、速度滑雪,这两项教学内容是学生能够在冰面和雪地上站立与行动的基础,因此属于必学内容,高校可以安排教学课程于大一阶段,刚刚步入大学的学生们一定会对冰雪运动充满了兴趣,因此学习效果较好;难度稍大的运动包括短道速滑、高山滑雪、雪橇等,这些在滑冰和滑雪的基础上引入了速度竞技、高山竞技和道具竞技的概念,刚刚学会基础运动的学生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掌握程度逐渐学习这些难度稍大的运动,通过竞技项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可以安排教学课程于大二阶段,紧接着大一的教学内容递进学习;难度最大的运动包括冰球、冰壶、花样滑冰等,这些运动更加考查学生在速度、动作、团队协作方面的综合能力,因此有能力的学生可以选择可以在大三阶段作为选修课程来学习,自身运动能力稍弱的学生在大三阶段可以继续学习大二阶段的课程。
总之高校冰雪体育运动教学的开展应该充分考虑课程的多样化设置,也要考虑到学生在不同层次和等级方面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余地,最重要的是保证大学前三年的学习生活中,学生每年都能参与到冰雪体育运动中,促进高校冰雪体育运动的有序开展。
(三)考核评价设置和安全防护设置
首先,为了不减弱学生对冰雪运动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学校不应该在考核方面设置较难的项目,只需以趣味性兼具技术性考核即可;其次,学校应该提供数量充足的高质量的防具,保证每位学生都有必要的穿戴,在每堂课开展的同时,也提供医务人员做必要的救援准备,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安排一辆救护车随时待命,以防突发情况的发生。
(四)结合体教结合理念强化高校冰雪文化教育
体教结合在高校冰雪体育运动教学应用的实质就是将体育教学内容和专业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助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而在此过程中,文化教育内容也是关键所在。高校要充分结合体教结合理念的创新发展思想,在校园内部构建一个良好的体育文化教育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冰雪体育文化教育环境,向青少年普及和传播冰雪体育运动的文化价值和健康生活价值,并积极构建校园冰雪文化节、冰雪知识竞赛、冰雪运动会等校园文化活动,进而帮助学生不断获得冰雪体育的竞技精神和运动理念。
综上所述:体教结合理念对推动我国高校冰雪体育运动教学发展,创新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要对体教结合教学理念和模式引起充分的重视,深入研究体教结合视域下高校冰雪体育运动教学的开展策略,并基于此,对具体的实施路径进行深入探索,旨在提升高校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水平的同时,强化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培养,进而促进高校冰雪体育运动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