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体育人才培养对策分析
2021-11-21马民宇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马民宇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我国在2020年8月出台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目的是借助于学校体育工作的强化,使广大的青少年学生通过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享受到运动的快乐,促进青少年学生文化与体育协调发展,对全面发展的人才进行培养。体教融合一方面为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为我国高校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提供了发展的路径。基于“健康第一”的理念,在深化体教融合的背景下,高校加强体育人才的培养,推动了高校体育人才的全面发展。
一、体教融合的内涵
体教融合是以体教结合为基础的创新发展。体教融合体现了以人为本,要求通过对资源的深度整合,促进体育人才的全面发展,由此实现体育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高校基于体教融合的理念培养体育人才,是体育与教育深化改革的要求,具有双重价值内涵。一是体教融合为培养体育人才和市场接轨提供保障。一直以来,高校培养体育人才实施的是“体教结合”战略,要求在培养体育人才方面,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整合资源。体教融合旨在推动高校体育人才的全面发展,服务于我国“全民健身”战略、“体育强国”战略的实施,对职业化、专业化的和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进行培养。高校体育人才培养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这就需要高校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文化教学、运动训练等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借助于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化,使体育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匹配度提高。二是体教融合有助于高校体育人才运动技能和实践的提高。体教融合借助于学科与理念的融合,创新了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模式。高校传统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对运动技能训练给予重视,对实践应用缺乏关注”影响了高校体育人才的全面发展。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内容得到了更新,体育教学中融入竞赛规则、竞赛体系、场地等内容,在体育课程体系中融入体育产业、体育赛事等相关内容,同时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打造“互联网+”体育教学模式,提高高校体育人才的实践能力,推动高校体育人才的全面发展。
二、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体育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第一,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体育人才培养面临着突出的学训矛盾。一直以来,高校体育人才培养存在着突出的学训矛盾。高校培养体育人才过程中,为了使体育人才的运动水平得到提高,必然要确保训练的时间足够。体育人才学习文化知识使运动训练的时间受到影响,进而影响体育人才提高运动成绩。现阶段,大部分高校体育人才对于训练给予重视,对于文化学习缺乏重视,时间主要用于运动训练,很少花时间放在文化学习上,由于体育人才在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方面不能进行合理的时间分配,从而加剧了学训矛盾。与此同时,部分高校缺乏对于体育人才文化课学习的高要求。进入新时代,国家对于体育人才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高给予高度重视。体育人才文化水平不但对于其运动训练有重要影响,并且也会影响到体育人才的就业、深造等。高校体育人才培养存在的学训矛盾不但不利于体育人才的培养,也使体教融合的深度发展受到影响。
第二,高校体育人才培养对运动技能培养给予重视,对人文素养培养重视不够。高校体育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对于培养体育人才的体育专项能力给予重视,旨在使体育人才的运动技能提高。但是,在对高校体育人才进行培养过程中,缺乏对于体育人才的人文素养教育。高校体育人才对于学习体育运动技能过度偏重,在人文素养方面存在缺失。比如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方面,人文素养类课程不足。人文素养类课程对于体育人才理想信念、世界观、审美等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人文类课程设置要进行优化,推动高校体育人才人文素质的提高。与此同时,高校体育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不完善。由于高校体育人才的导向是“职业化与专业化的体育人才”,因此体育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方面,课程重叠,缺乏准确定位,专业课程缺乏关联性等,影响了高校体育人才的培养。
第三,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缺乏经费。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缺乏资金支持,不能确保体育人才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得到保障。高校培养体育人才要求体能训练设备先进,需要专业的训练设备、标准训练场地等硬件资源,同时需要专业体能训练师、营养师、高水平教练员等软件资源。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此外,高校体育人才参加体育比赛必然要求经费支持,由于缺乏经费,体育人才需要被迫放弃部分比赛,由此锻炼的机会就会减少。高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拨款,经费有限,高校在文化教学与校园维护方面花费了大量的经费,用于体育人才培养方面的经费不足,使体育人才的训练与比赛受到影响,从而不利于体育人才综合能力的提升。
第四,高校体育人才生源质量良莠不齐。现阶段高校培养体育人才过程中,生源的来源包括通过降分录取的参加普通高考的学生、参加单招的高水平应届毕业生以及省队或者是国家队的运动员。由于生源不同,其特点也不同。(1)通过降分录取的参加普通高考的体育人才,在入学之前缺乏系统的训练,在高校中需要通过加强训练提高运动成绩,但是相对于其他生源,这部分生源在文化学习方面存在一定优势。(2)通过单招录取的体育人才,在参加高校体育测试之前进行了大量高强度的训练,在体育训练方面时间与精力付出比较多,使文化成绩受到一定影响。(3)运动员尽管在提高运动成绩方面存在优势,然而文化教育不系统,文化知识基础比较薄弱。与此同时,高校培养体育人才过程中,优秀运动员通常具有突出的运动成绩,一般需要代表高校参加各种体育竞赛,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文化课学习,同时因为缺乏文化基础,在学习专业知识上存在难度。由此可见,由于生源不同,质量良莠不齐,导致了高校在培养体育人才过程中缺乏系统性,不利于体育人才的培养。
第五,高校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教练员的综合能力需要提升。伴随着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化,对体育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体育教师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做到与时俱进,使自身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升。高校培养体育人才过程中,教练员的作用非常关键,为提高体育人才的运动成绩提供保障。基于此,教练员必然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丰富的执教经验。现阶段,高校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部分教练员是高校在职运动训练领域的教师兼任,尽管具有雄厚的理论知识,然而在实践经验方面相对不足,执教能力需要提高。其主要体现是:一方面,尽管具有单一方向的扎实的专业知识,然而缺乏全面性,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需要对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等不同学科知识进行掌握;另一方面,部分高校教练员由于技能水平有限,不能对于运动技术动作进行准确的讲解与示范,缺乏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不能对体育人才的积极性进行充分调动,训练的针对性不够,影响了训练的质量与效率。
三、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对策
第一,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体育人才的培养要妥善处理学训矛盾。文化学习时间与运动训练时间不能合理分配严重影响着高校体育人才的培养。体教融合旨在推动高校体育人才的全面发展。事实上,我国体育强国的建立不但要求体育人才的运动水平提高,同时也需要体育人才的文化知识与道德修养不断提升。伴随着体教融合的不断实施,高校体育人才的培养要求文化学习、运动训练的有机融合推动体育人才的全面发展。基于此,高校培养体育人才过程中,需要对科学的培养计划进行制定,使体教融合得到充分体现。一是基于体育人才的运动项目特征、文化学习实际,对于体育人才训练与学习的时间根据年级尽可能的进行统一安排。专门安排文化课教师进行单独授课,使体育人才在运动训练与课程学习存在的时间冲突得到避免,体育人才的学习权利与训练权利得到尊重;二是对于体育人才的运动训练内容与时间进行统筹安排,运动训练质量要提高,由此使体育人才学习文化的时间增加。三是充分发挥高校体育人才文化学习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作用。借助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通过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高校体育人才能够进行在线学习,课后能够进行回放,由此文化学习突破了时空限制。如果高校体育人才由于运动训练、比赛等影响了文化课学习,通过线上学习的方式,能够随时进行学习。四是深刻领会体教融合的内涵,在加强体育人才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的基础上,对于体育人才的思想、心理等加强培养,使其能够得到全方面发展。
第二,体教融合下优化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使能力与素养得到凸显。体教融合背景下基于“能力本位”和“素养先导”的观念对新型的课程体系进行构建,优化体育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课程要完善,构建“通识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实践课程”的课程体系,不同课程的关联性要加强,由此能够推动高校体育人才能力、文化、知识与素养的全面发展。(1)在通识课程模块,设置哲学、心理学、美学等课程,能够对体育人才的人文素养进行培养;(2)在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对专项体育人才方向的课程进行设置,旨在提高体育人才的专项运动能力;(3)在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对体育教育、体育运动学、体育教育技术等课程进行设置,培养体育人才的运动技能;(4)在专业实践课程模块,基于体教融合的理念,重视发展体育产业对于体育人才的要求,对体育赛事组织、体育赛事管理等相关课程进行设置,为体育人才获取相关体育产业职业资格证书提供保障。通过立体化课程结构体系的设置,提升高校体育人才综合素质,推动体教融合的深度发展。
第三,体教融合背景下,拓展资金来源为高校培养体育人才提供资金支持。一是高校领导对于培养体育人才给予高度重视,在建设体育场地器材方面,增加经费的投入为体育人才培养提供物质保障;通过资金投入的增加,加快体育教练团队的建设,使高校体育人才的培养有人力、财力以及物力的支持。二是充分发挥体教融合模式的优势,拓展资金来源,使培养体育人才需要的资金通过社会渠道得到解决,对多元化主体互补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构建。高校培养体育人才要积极吸引社会力量的参与。借助于高校体育竞赛资源对体育赛事品牌进行打造,吸引社会企业的赞助。同时,高校和社会体育俱乐部、专业运动队等进行联系,对体育人才进行共同培养,由此节省了体育人才培养的经费,并且对于体育人才提升竞技能力有重要意义。
第四,体教融合背景下,逐步提升高校体育人才的培养的生源质量。高校培养体育人才受生源质量的直接影响。现阶段高校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面临着优质生源不足的困境。基于高校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生源特征与结构,生源不同其特征也不同。基于此,通过对生源选拔制度进行完善,切实提高生源质量。一是基于自主培养的层面,高校借助于高水平测试对在运动竞技存在巨大潜力的体育人才进行录取。需要注意的是,高校体育人才受到运动损伤、文化基础薄弱以及过早专项化等问题的制约,使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受到严重影响。高校选拔体育人才过程中主要是参考其参加比赛的成绩与运动测试成绩,尽管可以对体育人才的运动技能水平进行直观体现,然而体育人才选拔时并不能发现其运动损伤、训练动机等,基于此,高校通过对招生办法的修订,能够对于体育人才的潜力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对体育人才的信息进行全面了解,从而提高生源质量。二是高校对于选拔优秀体育人才的途径进行拓展。对“选拔+培养”的一体化制度进行构建,借助于科学、全面的选拔标准,重点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体育人才。高校经费有限,这就需要高校通过有限的经费与精力提高体育人才的成材率。帮助体育人才对正确的目标进行树立,高校对体育人才培养的路径进行优化与完善,尽可能的为体育人才的运动训练与学习提供支持,通过具有吸引力的奖惩制度的制定,鼓励体育人才参加训练与文化学习。与此同时,高校对培养体育人才的路径进行拓展,加强和社会体育俱乐部、省队以及体校等的合作,充分发挥培养体育人才过程中不同机构的作用,提高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第五,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体育人才培养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对高校体育教练员提升执教能力给予高度重视。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在授课方面具有优势,可以使体育人才学习专业知识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然而现阶段高校体育教练员通常是体育教师兼任,大多数的体育教师尽管具有比较突出的单一方向的专业理论知识,然而在实战方面缺乏经验,尤其是在国内外大型体育比赛中缺乏实战经验,影响了其执教能力。现阶段伴随着我国体教融合战略的实施,高校体育教练员的执教能力使培养体育人才受到制约。基于此,高校对于提高体育教练员执教能力要给予高度重视。加强对于高校体育教练员的选拔与培养工作,一方面要重视体育教练员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要重视体育教练员运动技能的提升。加强体育教练员的培训,使体育教练员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对于体育教练员带队参加各种体育比赛给予支持,使体育教练员的经验不断积累。此外,对于优秀退役高水平运动员进行吸引,扩展体育教练员来源,丰富高校体育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的经验。此外,对具有激励性的奖惩措施进行制定,从而对体育教练员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激励作用。
四、结束语
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我国“健康第一”、建设体育强国战略的实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向国民教育体系的融合已经势在必行。我国教育工作与体育工作在对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审视基础上,从顶层设计角度提出了体教融合。体教融合能够有助于我国建设体育强国,也有助于教育改革的深化。现阶段我国高校培养体育人才存在着各种问题影响着高水平体育人才的培养。高校是体育融合战略实施的重要阵地,需要对体教融合的本质有深入的认识,从全局发展的角度,对于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体教融合的作用给予高度重视。通过体育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妥善处理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学训矛盾,加大体育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加强体育教练员培养力度等措施,提高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一方面促进高校体育人才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推动体教融合战略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