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2021-11-21张道梅
⦿张道梅
小学教育是人们接受教育的最早时期也是最长时期,因此教学效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趋势。基于此,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应当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法治理念,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扭转教学理念
在新教改背景下,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相对于进行知识传授,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的成长更具有现实意义。但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应试教育中,学生往往是被动学习的一方面,这种缺乏主动性的学习模式极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自我教育意识培养。基于此,教师首先需要扭转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出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并通过科学教学方法激发学习意识、培养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培养出良好的学习思维。
而在小学德治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观念和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此外,由于德治课程对于小学生而言具有一定难度,但其主要以理论为基础。因此只要学生能够理解教材内容,并能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以及对知识的总结,便能够发挥出良好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进行德治教学时,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遇见的教学案例,可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升、开拓视野。
二、合理设计教学方式和内容
作为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教学课程,道德与法治一直都存在于各个阶段的教育中,只是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对于升学率的重视,使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被人们所忽略。虽然多数学校都开设了这门课,并发放了教材,但由于多方面原因,这堂课一直都如同虚设,无法体现出其所具备的效用。基于此,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不仅要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教学,也需要以超出教材但不高于学生理解能力的社会案例进行教学活动,才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素养和能力,由于教材编制具有统一性特征,而学生之间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教师仅按照教材进行教学便无法顾及各个方面和每个同学,不仅会打击到部分学生的学习信心,也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与能力等情况,针对班级学生的特点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并以因材施教开展教学活动,使教学内容与方式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奠定基础。
三、以生活化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
一方面,由于年龄的特殊性,小学生对于学习兴趣主要以自觉兴趣为导向,并且对与自己相关的内容会更加有关注度。同时,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的不足,无法全面了解教材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以生活化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便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中可用情境教学模式开展,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此外,教师要设计生活化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内化。
另一方面,也需要对教学评价方式进行创新改变。由于传统教学评价方式主要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主要内容,因此过于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这种现象极大地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因此,教师需要转变传统评价方式,在生活与学习中要给学生足够的关注和关心,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从而培养学生的德治素养。
四、以人本主义理念营造学习氛围
现代教育更加注重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学生的地位,同时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才能给学生更多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观念。基于此,教师首先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并建立先进的教学模式,制定新的教学方略,优化教学质量。并要加强师生与生生之间的联系,以班级、学校群体构建一个小社会模式,以校园生活来锻炼与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的全方面发展。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课程虽然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导,但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重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情况,使学生能够知行结合,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此,教师需要给予充分重视,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实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