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医结合视域下中国武术健身机制研究*
2021-11-21卢月
卢 月
体医结合视域下中国武术健身机制研究*
卢 月
(内江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四川 内江 641100)
对中国武术健身机制的解读与阐释,能更清晰地厘清中国武术的外在表现及内在意蕴,同时对充盈武术文化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文章对中国武术的凸显的健身价值展开探骊与思考,本着体医结合原点,对中国武术对大众的健身机制进行讨论,并从身体及思想规训双维度思考中国武术文化在社会结构中的发展脉络。
体医结合;中国武术;健身机制;文化形式
随着文化全球化的进程,如何推动传统的“调试性智慧”与现代流行文化的有机融合,是促使中国武术在社会结构中的角色进行调试的重要因子。当然,随着调试的进程也有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尽管着眼于中国武术是传统文化代表典型的视角,不可忽视的是中国武术文化也进入“传统”与“现代”的隐性博弈中。在社会人文环境的浸润与熏陶下产生的中国武术,历经几千年的洗礼,仍以独特的文化活力展现在当今的华夏的文明生态圈中,是富有活力的武术文明菁华。近来针对中国武术文化众多专家已经多维度进行挖掘与解剖,但是以体医结合为中心的研究较少。藉此,本文在新冠状病毒疫情的背景下,对中国武术彰显的健身机制进行细微探索与学理研究。
1 中国武术发展的生存轨迹
1.1 技击:中国武术发展的本相
“异域文化的介入,对本族文化所产生的影响,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1]这种“文化冲击”在部分程度上是弊大于利的,在现代体育项目对中国武术的影响方面最为体现,一方面受文化冲击的影响中国武术艺术化发展颇为明显,另一方面通过文化冲击这一现象可以使中国武术研究者与喜爱者将其重新定位并理性梳理峨眉武术的发展之道。之前武术界的热门话题徐晓冬事件,部分人们曾想通过比赛的胜负来认知中国传统文化,是否以一拳一脚的力量来判定一个习武人的功力,以实战的胜负判定一个习武者的成就等问题是值得思考与探讨的。今日中国武术发展窘境,实则有其历史文化变迁的本相。
中国武术是以技击为本质特征的特有标识,是囊括文化、艺术的文明复合体,是区别于域外文化而被称作“传统文化”的标签。随着社会的变迁,中国武术不只是作为身体活动的表现,还是富有文化色彩的隐性文华实体。另外,在传播媒介的前提下,不仅对异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传播与关注已经失调,还致使年轻一代对峨眉武术文化所知无几,对西方体育则耳熟能详,这可能在文化传播表层就相对矮化了本土文化的传播高度,侵蚀了传统文化在今后的发展潜力。基于传统文化考量,中国武术的神秘色彩应该成为习练者的动机,而不是以“泯灭”中国武术的真实性而存在。当今社会,“异文化”消费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在消费人群的视野,不论是因视觉追求而颇受欢迎的他者武技的挑战,还是自身为满足社会需求而异化的竞技武术的压抑,当我们在探讨其发展形式时是不是也应该理性的剖析在多种元素的影响下产生的中国武术?是不是不应只把中国武术看作是一种纯粹的肢体活动?这样,可能在某种层面更能厘其发展形式与解读中国武术在当下发展的文化意义与反映的社会事实。
1.2 艺术:中国武术延伸的本源
回眸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其不仅始终坚守技击性为本质内涵,还与人的生存合而共生,并成为满足人类显性生存需要的手段,当人们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后,对意识思维领域的追求是满足人们需求的又一重要范畴。在潜移默化中人们将自己的思维诉求等这些含有文化与艺术性的理想镶嵌在武术的发展之中。因此,中国武术在技击本质基础上,又增添了一种文化与艺术相结合的发展理念,试图在矛盾发展中寻求一种平衡。结合以目前中国武术所呈现的艺术化发展文明体系,视异域文化为本土文化的决定性文明基因貌似合理。然而,从武术文化变迁的历程来展开探索,中国武术艺术化发展未必是异文化主导下的发展结果,此种技艺在较早的时期就以独立的艺术形态介入了武术文化的发展,倒是更贴近于中国武术的文化发端与发展的本相。随着中国武术艺术韵味愈加浓厚,审视其当下的发展现状,在一动一静中,无不体现东方文化色彩,进而成为与外交流的“名片”。
作为对中国武术文化的补充与论证,艺术化并不是直接导致中国武术的产生,也就是说艺术化发展并不是中国武术产生的文化本因,而偏向艺术化却可以在恰当时期被纳入到中国武术的发展之中。社会环境的变迁催生了中国武术展现方式的厘革,使其逐步跳出固守的思维方式和实践范式。武术趋向艺术化发展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文化智慧,大众把此种“智慧”进行解构与融合并把其积极的调动在现代实践中嵌入自己期待的、憧憬的文化基因,并以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如竞技武术的部分动作有一定的技击涵义,我们应该注意到的是,在基于“技击”之上延伸出来的文化形象都是多种身份的互动。故此,在讨论中国武术的发展时,大众都在无形中扮演了“发表者”的角色。
1.3 身体规训的显性认知
身体规训是对身体表层的认知,电影中主角对所扮演的角色得到身体认识后,才能通过自己期待的及憧憬的文化元素,把电影中的人物形象演绎出来并出现在大众的视野。显性的身体认知对电影中主角有着重要的作用,而隐性的思想改造也对主角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人在不同的社会领域中扮演的角色有所不同,人作为武侠电影的承载主体,在对武术技术动作进行艺术加工时,
融入了自身对武术的理解及所要传达预期景象的情感期待和主观改造。在技艺表演过程中,影视中的主角承担了武术技艺的文化外显角色,并随着其故事情节的变化所展现的人物形象也会随之变化,而这种变化也正是人身体表层的改变。新的社会结构追求的武术美,恰巧是身体意向的外在表现和内在表达[2]。
“武术是传承下来的中华民族的思想与智慧。”[3]以“人”为中心的主体角色,对武侠电影实施了寄予自身主观愿景的改造和包装,以期通过武侠电影的展现方式传达行为主体的内心祈望。武侠电影中主角的意义所在是通过自己的肢体活动表达自身文化的特征和属性,并通过影视来传播武术文化。武术并非只是简单的肢体活动,而是一种身体性的文化活动,从而佐证了武术是一种富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文化系统,将武术揉进身体之中[4]。武侠电影融汇了富有东方文化特性的艺术色彩,注重了中华民族重视社会总体与社会个体协调发展的处事原则,彰显了行为主体对某一文化图景的意象展现与表达。回眸武术文化在武侠电影艺术化发展的历程,武侠电影为弘扬与传播武术文化奠定了雄厚的基础,电影主体对自身行为方式及思维模式的认知与思想的“改造”,诱发身感之源、把握劲力攻防、达到知己知彼[5]并对电影主体行为、身体、思想进行规训。
2 中国武术发展的文化态势
2.1 延伸:武术文化的价值认同
武术文化的发展不是对技术与文化的重组与叠加,而是基于对本土文化的去伪存真、去其糟粕并与域外发展的融汇与碰撞,以求通过中国武术技击技法为切入点,以期勾勒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相融合的文化图景。但是,像中国武术这种典型的地方性知识是多种知识的象征,是多种文化的重叠。思考中国武术该以什么趋势发展,是全盘西化还是全盘保守,应是武术研究者在厘清传统武术发展脉络时应思考的问题,在优良文化相互交融与碰撞中要把握适度原则,并需直面自身所处的文化环境,在与异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驻足自身的文化本位与文化品质,以共容竞争的文化立场,实现本身的历史进化与文化进步。
“中国武术作为一种身体活动,西方体育亦是如此,但两者的起源、发展确实在不同的文化底蕴中产生与进行。当然最纯粹的文化形态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随着武术全球化、现代化潮流的涌动,武术文化无论是作为武术技击技法的典型范式,是那些热爱武术及武术研究者们的深沉话题。这种对传统武术的思索与探讨是时代的警醒,从而表明我们自觉顺从武术的当代发展状况的勇气和决心,同时也映射出武术现代化走向的担忧与盼望。“在武术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无不伴随对发展走向的质疑,”那在中国武术的发展中到底以何种身份站立于当下的社会结构中,在满足人们追求武术艺术化的同时,营造一个中西文化交流的话语平台,基于东方文化色彩的基础上,多维度吸收优秀文化元素。这样就搭建成自我与他者的互动桥梁彰显其内涵本质。
2.2 调试:武术发展的行为选择
当下,中国武术的发展趋向呈现出尴尬、失语的状态,当大众为中国武术的发展角色产生质疑时,我们站立于审美视角阐释中国武术在当下的文化形象,对“我国传统文化具有本我的民族与传统性的‘美’的坚守,”能为中国武术提供新的发展路径。中国武术的发展状态在文化层面的自我完善与厘革,而受异文化的冲击,中国武术以一种囊括多种形态的文化复合体重新蜕变成简单地表层身体活动,由此带来的结果必然会影响峨眉武术在当代的发展与传播。为此,从“换种角度审视身体的文化活动,是不是更能分析体育背后所蕴含文化意义,以此形成并对人文方面的体育文化一系列认识理念”[6]。
回顾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可知,文化的变迁作育了不同时期的“武术时代”[7]如今,当我们质疑太极拳技击功能被泯灭时,不得不承认它有满足人们生理需求及精神需求的强大功能,当人们质疑竞技武术“文化背叛”时,却为“标准”[8]化而促进武术的传播与发展而感到幸运;当人们因循守旧阻绝与其他优秀文化交融、碰撞时,却为武术在当今发展的尴尬境遇而提心吊胆。以文化学视角对武术文化进行研究与探讨至今都是一个热门话题,武术技击技法的转型,是一种顺应时代发展的选择,武术不仅需要在一种与西方优秀文化,相互碰撞、融汇的“良性张力”[9]空间中得以发展,还要在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现代化与传统交锋中寻求新生。因此,对峨眉武术技击技法而言,不仅要从“传统与现在”来甄别武术发展的规律,同时还应在“本土与域外”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中,探讨本土文化与异文化的互动关系,进而确立一种内部纵向延续与文化横向互动相结合的发展体系。
2.3 思想规训的隐性改造
王岗教授称:武术是一种追求教化的文化,武术是一门实践性的教化之学,是一种近乎终身的习染过程[10]。中国武术还有文化性、它的艺术性、它的教化性教化[11]。而教化不仅使人的身体得到认知,而且心理及思维都受其熏陶与渲染,中国武术关于教化的实践智慧就展现在它用感性身体运行方式,着重于从意境中追求人格的完美与生命力的最高表现[12]。而武侠电影中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并受技术动作的编排、背景音乐裁剪及品行的渲染和熏陶,无不对“人”产生显性及内隐层次的影响,在武侠电影的创作过程中加强扮演者的思想熏陶,促使其对自我思想层面进行重新定位,当主导者沉浸于这种形象时,思维方式及行为习惯被激发出来,其内在的责任潜质也在潜移默化的发生改变。
中国武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良好氛围中孕育、产生并发展,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并且凝聚着中国哲学智慧、美学意境、艺术学的神韵[13]。中国武术发展至今不仅具有健身、防卫的实用性价值,而且还有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性,近而激发人类美的情操,满足人类的不同需求,从而保持中国武术自身文化的主体性[14]。武侠电影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扮演的主要角色,指导社会化人的行为,同时对大众的思维方式和心理产生了规训效应,对于武侠电影艺术化动因的探讨与挖掘,我们不仅要从影片的市场态势来甄别武侠电影的发展规律,同时还应当从影视的内隐层次来探讨电影与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近而确立一种“思想纵向研究”与“文化横向分析”相结合的发展体系,在使“人”思想自我认识的同时,将电影与文化、武术联系形成一种立论有据、论述有理的影视研究路径。
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还会产生自我实现的需要[15]。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是一种过程行为,是一种点滴积累的过程。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满足基本的需求后,开始追求超越物欲的精神性的满足感审美感[16]。正如,在马斯洛层次需要论中了解,人们的生活在得到一定的保障和改善后,会随之出现一套新的自我需求体系。正如,通过解读与探索福柯“规训与惩罚”一书,人的身体与思想被规训的过程有了表层的认知与了解,发现社会事物对人的思想规训是伴随一定的行为习惯所产生。武侠电影以艺术为切入点,以武术文化为原点,通过对技术动作的艺术加工、背景音乐的合理裁剪等不同元素的重构及对人身体及思想的教化,不仅能把人物形象完美的展现出来以满足人们的视觉享受,还能达到传播武术文化的效应。
3 结语
当大众审视中国武术的健身机制时,应该清晰地注意到我们应该通过事物表象透视背后的社会事实与明晰隐含的文化渊源,只有了解表层背后的内隐性,才能使镶嵌于东方文化土壤的武术将自身的文化进行理性的发展,以避免偏于一隅的文化曲解。另外我们更应该注意中国武术当下的文化形象给予我们的启示则是地方性知识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并实践于当下社会中,构建起在社会结构中文化交流的平台与桥梁。那么,基于体医结合视角“唤醒”具有文化色彩的集体记忆,融合现代文化在社会结构中发挥其功能,进而满足大众的文化行为,近而扩充地方性文化的内涵。
[1]周云红.当代中国武术发展的文化反思:迷失与救赎[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8):28.
[2]张再林.“身体意向”:审美意象的真正所指——中国审美意象之身体现象学解读[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6(4):10-21.
[3]于善.武术国际传播的战略意义和根本问题[J].当代体育科技,2020,9(10):219-221.
[4]王岗,保学.中国武术精神论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9,43(2):103-110.
[5]张震.身体知识的象言化:传统武术“即象感身”的哲学论绎[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9,43(4):52-58.
[6]胡小明.21世纪中国体育人文价值观念的确立[J].体育文化导刊,2010(1):134-136.
[7]陈振勇.中国武术传统在现代发展的文化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38(4):18-19.
[8]李守培,郭玉成.传统武术技击体系的标准化及其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15,35(2):81.
[9]王智慧.社会变迁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记忆与传承研究-沧州武术文化的变迁与启示[J].中国体育科技,2015,51(5):81-84.
[10]王岗.中国武术:一种追求教化的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7(3).
[11]王岗.消隐与回归:中国武术发展的批判与反思[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7.
[12]王岗.解密与发现:中国武术的核心竞争力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7:109.
[13]王岗,吴松.中国武术:传统审美的文化归属[J].体育文化导刊,2007(5):28.
[14]王岗,张大志.从“体育”走向“文化”:中国武术当代发展的必然选择[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39(6):1- 7.
[15]费兰克·G·戈布尔,吕明,陈红雯译.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105-106.
[16]王振复中国美学史新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8.
Research on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Fitness Mechn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orts-medicine Integration
LU Yue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 Neijiang 641100, Sichuan, China)
南充市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项目(NCTY20C01)。
卢月(1994—),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地域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