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教育中体育教学安全问题的探讨与分析
2021-11-21蒋思佳
蒋思佳
初等教育中体育教学安全问题的探讨与分析
蒋思佳
(重庆邮电大学体育学院,重庆 400065)
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场地与器材、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学生身体条件、学校安全教育管理制度等原因,分析体育教学出现的安全问题,并提出相关策略,为一线体育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教学活动中降低安全风险,建立一个安全的学校体育环境提供一些建议。
初等教育;体育教学;安全问题
初等教育是国家学制中第一个阶段的教育,其教育对象一般为6-12岁的适龄儿童,在这个阶段的儿童身心发展尚不健全,而体育活动自身的特点含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在该阶段的儿童参与体育活动容易发生安全问题。2015年5月15日,教育部印发了《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暂行办法》,指出加强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工作,积极开展学校体育运动,组织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增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1]那么在开展体育教学工作中,如何能确保体育活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现在体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难题,也是每一位一线体育教育工作者所深思的问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成都市5+2区域(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高新区以及天府新区)28所小学学生与教师作为调查对象,以体育教学出现的安全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设计调查问卷,向教师发放140份,回收129份,回收率92%,有效的问卷120分,有效率86%,向学生发放问卷560份,回收526,回收率94%,有效问卷485,有效率87%。
1.2.2访谈法
对学校德育管理者实施访谈。
1.2.3数理统计法
用Excel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发生安全问题现状
调查发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52%的同学发生过安全问题,发生过两次安全问题的占31%,发生过三次及以上的有16.2%。根据受伤部位统计,出现擦伤、破皮、流血等开放性损伤有45%,发生肌肉韧带损伤有14%,出现骨折现象的占到1.1%,出现软组织挫伤有19%,从以上数据可以发现在该阶段的学生其思想认知意识不够成熟,身体素质水平处于增长提高阶段,对于安全意识的防范不够敏锐,导致发生安全问题比较普遍,各学校需要引起重视。
2.2 学生家长的态度
据调查了解,绝大部分的家长是支持并积极配合学校开展的各项安全工作,但当出现安全问题时,据学校德育工作者表述,近四成的家长是不理解,需要学校教师等多方位的协调沟通。
2.3 体育教师参加安全培训情况及态度
对120份教师有效问卷分析发现,教师在参加急救知识的培训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没有参加培训的教师占41%,参加过一次培训的教师占25%,参加过2次的教师占12%。对于开展培训的内容进行调查了解,65%的教师认为培训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练习的培训,对于是否愿意参加安全教育活动培训教师的态度表现为,愿意开展89%,一般10%,无所谓占1%,以上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教师表示愿意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培训,但确因为学校培训经费,培训活动不足,培训内容与实际教学情况脱节,注重理论性学习缺乏实践技能操作练习等因素,导致实际参与情况不尽人意。
2.4 体育教学内容
调查显示,有39%的教师几乎没有安排过相关安全问题等理论知识的教学,在遇到刮风下雨雾霾等天气时,82%的学校将体育课改为在教室进行自习或是被其他文化课老师占用。对教师的教学运动项目是否符合自身本身专项调查显示,41%的教师授课内容并非自己本身专业也没有进行过相应专业知识的培训。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自我保护方法的传授上,有75%的教师经常传授,21%的教师偶尔传授,4%的教师很少传授。在对教学内容设计上,89%的教师表示一个班几乎都上一样的教学内容,只有11%的教师表示会进行分层教学,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关键,合理科学的教学内容能有效的锻炼学生各方面身体素质,减少运动风险。
2.5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根据调查了解,课堂准备活动情况,所有教师都会开展常规的热身活动,但只有73%的教师会开展专项准备活动。队列队形调度情况,65%的教师表示会根据授课实际情况及时更换队形,12%的教师表示在教学过程中,只更换过一两次队形。61%的教师表示会反复强调注意事项,23%的教师反映会对注意事项进行简单讲解,82%的教师表示会时刻关注学生的运动负荷情况,体育教学组织是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体现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重要凭证,不同的专项运动其课堂组织形式是不同的,而且合理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2.6 体育教学环境现状
统计发现,68%的教师表示教学场地面积不能满足教学需求,34%的学校没有综合体育场馆,52%的教师表示学校场地过于老旧,46%的教师认为器材设施供不应求,53%的学生认为目前现有的场地器材并不能满足自身运动需求。体育场馆、体育器材是教学活动实施过程的重要物质条件,但目前大部分学校并不能满足体育教学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支持。
2.7 学校体育教学管理情况
调查表示,91%的学校制定了《学校体育安全管理制度》,98%的学校每年都会开展安全教育活动的培训,但涉及体育运动知识培训的只占到21%,对学生是否完全掌握相应的安全基础知识进行实际考核的学校只有35%,对家长进行体育安全教育的学校只有23%。对于场地维修和器材更换情况,调查结果显示,46%的学校没有配备专门的体育器材管理人员,30%的学校一年维护2次,35%的学校一年维护一次,26%的学校两年维护一次,9%的学校表示很少维护。安全检査制度是学校体育安全管理措施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学校体育活动安全进行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措施[2]。学校对教学场地、场馆以及运动器材进行定期检查,及时更换损坏器材,维护老旧场地,优化教学设施,才能让体育教学活动的安全开展建立物质条件保障。
2.8 成因分析
2.8.1 学生自身问题
初等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心智尚不成熟,身材发育处于疾速增长时期,肌肉力量较弱,关节活动幅度较大,整体稳定性较差。该年龄阶段的少年儿童,活泼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好胜心较强,自控能力差,安全意识比较薄弱。部分学生体质较差,患有先天性疾病等,这些原因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不稳定性因素。
2.8.2 家庭环境因素
当前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过于宠爱,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并且也没有实质性的活动锻炼体验。目前大部分家庭对于孩子是娇生惯养的状态,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碎了,导致学生自身都比较有个性,甚至有些自私,缺乏团队协作和互帮互助的精神,且小部分家长对于学校开展的工作不理解也不支持,当孩子发生安全问题也没有及时的进行正确的引导,只是一味的追究责任。
2.8.3 教师追求自我发展动力不足
要想本事深,首先自身专业素质得过硬,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我能力,扩充知识储备,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要积极了解并掌握前沿科学锻炼手段和教学方法,聚焦热门体育活动热点。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够及时的给学生,分享提供相关热门信息。通过设计有效合理的体育活动,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思想意识,避免重复枯燥的身体素质锻炼,联系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情景式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积极开展合理有效的体育教学活动,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8.4 以偏概全,忽略个性问题
目前大部分学校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属于共性教学,针对个性化教育比较薄弱,每位学生在身体协调能力、身体各项素质能力和接受、理解新的技术动作层次等方面,是处于不同水平,且性别不同、性格不同这些方面所喜欢的运动项目也是不同的,例如:大部分男生喜欢球类的项目,而多数女生喜欢舞蹈类项目等,应该区分对待共性和个性的发展,利用合理的教学模式,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2.8.5 忽略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学习
体育与健康课程,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对技术技能动作的掌握,同时也要求对于体育基本知识、体育保健知识以及相关运动安全等理论知识的传授,许多教师对于这方面的知识储备不够,相关理论知识又比较陈旧,不能及时传递最新最前沿最活跃的信息,使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从而忽视了理论知识的学习。
2.8.6 教学场地器材存在安全隐患
据了解,大部分学校经费不足,教学场地并不能满足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场馆设施不够完善,运动器材耗损不能及时换新,学校没有配备专门的器材管理人员,器材损坏后不能及时更新,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学校场地的面积、数量、规划不合理,会导致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太过拥挤,容易发生碰撞、跌倒,尤其是低水平阶段的少年儿童对于运动风险的可预见性低,更容易发生安全问题。
2.8.7 学校体育安全培训不足
经常接受安全培训教育,可以增强自身对于风险等级的判断,提前规避运动的风险,养成良好的安全防范意识。学校对于教师、家长和学生进行的相关安全培训不足,也会使得教师重视程度不高,家长传输不到位,学生对于安全知识的掌握不全,安全思想意识不足。
3 建议
3.2.1 健全学校体育相关管理制度
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与交流,树立健全的学校体育课程中的安全规章管理制度。首先学校教育管理者应该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强化体育安全教育,将责任确切落实到每一位教师身上,强调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定期开展安全教育会议,及时沟通交流各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对于相关制度的实际落实情况进行积极监督,并不断优化改进,保证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能够有效安全开展。
3.2.2 积极开展家校交流活动
凤尾鱼片的最佳优化工艺参数为:100 g鱼肉,3 g精盐,2 g鸡精,5 g五香粉,5 g胡椒粉,10 g土豆淀粉,5 g白糖,0.1 g味特鲜,0.1 g葱粉,0.1 g姜粉,10 g黄酒,5 g白酒:烘干工艺:每10 dm2 120 g,微波功率3 kW,烘干时间12 min。
家校工作是每个学校与每位学生的家庭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纽带,也是传输信息的重要渠道,定期开展家校联系活动,并将安全问题作为重要的传输信息,及时的与家长沟通交流,使家长重视安全教育,理解学校工作,积极配合完成各项任务,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
3.2.3 加强家长的体育安全教育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长更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因此,学校对家长进行体育安全教育工作至关重要。首先家长应该正确认识体育安全问题,理解并配合好学校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然后做好相关准备工作,例如:不让孩子空腹进行体育活动,准备运动衣物、运动鞋,或其他专项运动配套护具,在进行体育活动过程中身上不允许携带危险物品等,积极树立孩子的安全意识。
3.2.4 注重教师知识技能培训与安全专项教育
鼓励各位教师积极主动参加进修培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拓宽运动项目。并定期对班主任,体育教师开展安全教育培训,更新安全知识,掌握各项急救技能,积极推送安全教育视频,并对一些常见的运动损伤急救处理方法进行培训,如:骨折的急救处理原则、挫伤、心肺复苏术等急救处理方法展开模拟操作,以免突发情况的发生。
3.2.5 丰富教学活动开展形式
体育教研活动组应该从教学大纲的设计、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创编等多方面,优化教学活动方案,从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性别、年龄阶段、兴趣爱好、掌握知识技能的实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结合有效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观察整个教学环境,提前检查器材场地,关注整个课堂全局,提前规避运动风险。
3.2.5 加大学校教学场地、场馆器材的经费投入
学校应该按照国家和地方的相关规定,建造标准的体育场地,配备齐全的体育器材和设施,并安排专业的体育器材管理人员。并定期检查和维护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及时更替损耗的器材,规避物质条件因素,而造成的安全问题。
3.2.6 切实落实学生对体育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
定期组织学生学习体育安全知识,不要采用填鸭式的教学灌输,应该根据不同水平阶段的学生身心特点、认知水平、年龄特点和性别差异等,合理设计培训内容,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安全教育培训活动,例如预设情景,进行模拟场景的演练,组织竞赛问答活动等。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体育安全的重要性,能够预防和规避体育运动风险,并能够及时制止他人的危险行为,学习一些运动安全的基本常识,如:剧烈活动后不能立马停下来休息,应该慢走等心率趋于平静,运动后不能大口喝水,要少量多次,运动前不能吃的太饱等。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暂行办法.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943/moe_946/201505/t20150515_189495.html.
[2]康秀娟.山西省中小学体育安全现状的调查研究[D].山西大学,2012.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n the Safe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n Primary Education
JIANG Sijia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hongqing 400065, China)
蒋思佳(1992—),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