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个性化学习:小学活动数学教学探究
2021-11-21张凯
张 凯
一、学生个性化体验真实深刻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创设直观的活动情境,让学生能够在情境中真实地体验数学。这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更能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重要的线索,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更有着更强的主动性、参与性。
例如笔者在教学折线统计图时,无论笔者怎么费力地讲解,总是有个别学生不能明白折线统计图走势的含义。笔者借助于多媒体出示图,让学生回答问题:张某和王某进行400米赛跑比赛。400米跑完,张某用了( )秒,前200米,( )跑的较快,后100米,( )跑的快些。这样的问题的出示,虽然学生也能认真的审图,可是很多学生在审图的过程中,总是认为这样的折线图就是张某和王某两个人行走的路线,这样学生的思维就陷入了僵局。看着学生的状态,笔者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读懂折线图的意义,这样设计:
师:同学们,你们看着图能否联系生活的实际,描述折线图的实际状态。
生1:老师,看着折线图知道张某和王某两个人在赛跑,刚开始是张某赢在起跑线,但是最后却输在终点线。
师:为什么?
生1:我看着折线图,刚开始的张某就开始发力,前30秒里远远领先50米,可是后来由于力不从心就慢了下来。
生2:我从折线图上看到,王某掌握了奔跑的技巧,开始紧紧咬住,虽然比张某慢点,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王某发力,最后的50米,他就开始冲刺,这样就赢在最后。
看着学生的描述,笔者就明白学生对折线图的理解。在这样的活动中笔者不断地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直观的活动数学中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这样就能为学生的个性生活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二、学生的个性化思维独到灵动
学生学习的差异是不容忽视的,他们都有着解读抽象数学的观点。从这点来说,活动数学就是让学生能够把自己独特的观点经过加工,成为带有个性色彩的自主探究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越活跃,就越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真正理解和自我的重构。
例如笔者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布置了一项探究性作业:用一张长40厘米,宽20厘米的纸,做一个高为5厘米的无盖纸盒,要求纸盒的容积尽可能大。这道题有多种解题方法。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呈现这样的答案:
生1:先将四个角剪下,这样就做成了无盖长方体,长40-5×2=30厘米,宽20-5×2=10厘米,长方体盒子的容积是30×10×5=1500立方厘米。
生2:只要剪下两个角,剪下的两个角拼到右边,这样无盖长方体的长即是40-5=35厘米,宽20-5×2=10厘米,长方体盒子的容积是35×10×5=175立方厘米。
为什么这样的盒子容积最大,笔者不禁追问道。
生3:我发现,生2学生剪下的角都得到了回收利用,这样就一点也不浪费了。
生4:只要把长方形剪下四个长方形条,每个小长方形长20厘米,宽5厘米。这样四个纸条围在左边正方形的四周,正好可围成一个长方体纸盒,它的容积就是20×20×5=2000立方厘米。
这几位学生的做法真是巧妙,较好地呈现了学生的探究水平,这样也能反映出学生不同的理解层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的共融共生,也就是要做到开放的活动数学。这里的开放既是指数学活动内容的整合和数学活动空间的开放,也是指学生思维的碰撞、互动和融合。
三、学生个性化素养绽放光芒
活动数学是教师观念的更新,更是对教师的挑战。笔者在教学中,经常开展一些多维的活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笔者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时,设计了一道拼图游戏:“正方形失踪”,这样就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笔者借助多媒体出示图:一个边长是7厘米的正方形,被切成几小块,可是中间出现一个方洞,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有点难度,笔者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剪拼动手操作,相互讨论,下面是学生经过讨论后的发现,具有创造性:
让学生在看图的过程中,知道切分的5小块中最大的两块对换了位置,这5块图形所围成的新图形,其实不再是正方形了,它的高度增加了一点点,这样面积增加了1平方厘米,正好是这个正方形的面积。
这样的活动数学课,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在这个活动中,整合了多种多边形面积计算,对学生的理解图形有着较高的价值探究。虽然题目的难度很大,但是学生探究的热情却是很高,能自主合作。自主探究,促进了学生个性化思维活动的生成。这样学生在活动就能做到做数学和玩数学共融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