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武汉市人才吸引力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
2021-11-21郭利辉
任 静,郭利辉
(1.武汉学院,湖北 武汉430212;2.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430215)
一、人才吸引力及理论基础
城市建设离不开人才,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技能,能够开展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习近平主席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发表重视人才的论述,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国家发展进步离不开人才,城市的发展进步亦依靠人才。人才可以赋予城市活力和创造力,使其在未来的发展中抓住机遇赢得主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相较于资金、技术等因素更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作用。城市要不断发展进步,就必须不断扩大人才增量,把人才视为城市发展的战略性储备资源。因此在新形势下,更需要提高城市人才吸引力,积极扩大人才队伍,推动武汉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一)人才吸引力
张海祥(2005)指出城市人才吸引力指一个城市吸引人才前来定居、工作和生活的能力。翟思涵(2019)认为可以直接影响城市人才选择的自主流动能力就是城市人才吸引力的核心内涵。要提高城市人才吸引力,就需要努力打造符合人才偏好的舒适性工作生活环境,保持并提高影响人才流动的有利因素,消除不利因素,持续吸引并留住人才,促进城市发展。已有关于城市人才吸引力的文献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城市人才吸引力的影响因素。王忠奎等(2013)、刘昕(2018)等都通过研究指出影响城市人才吸引力的因素主要包括城市经济发展环境、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生活环境、人才市场等多个维度。同时学者研究发现在不同时空历史背景下,城市人才吸引力的影响因素有差异。例如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和欧美发达国家在城市吸引人才的影响因素方面就大不相同。二是研究城市人才吸引力的评价。已有研究大多通过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AHP(层次分析法)、熵值法等方法构建人才吸引力评价指标体系,从经济发展、自然环境、社会生活等多个维度对城市的人才吸引力进行综合评价。
(二)人才吸引力理论基础
1.推-拉理论
推-拉理论由Bogue(1959)正式总结提出,该理论认为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人才从不利条件地区流出,向具备有利条件的地区流入,人口流动是由流出地的 “推力” 和流入地的 “拉力” 共同作用决定的。拉力是吸引人口流入的因素,推力则相反。Lee(1966)进一步指出,推力因素、拉力因素、中间阻碍因素和个人因素都会影响人口流动。Farrell等(2005)则认为影响中国一线城市人才吸引力的主要因素是经济水平与广阔的就业机会。陈丽贞(2018)研究人才吸引力发现除了经济因素,生活环境、文教资源、风俗习惯、个人情感等因素既可以是拉力也可以是推力。
2.产业集聚吸引人才理论
同一产业企业在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汇聚,这个过程就是产业集聚。产业集聚能够产生规模经济效应,产业内各个组织机构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产业集聚为人才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与流动机会。产业集聚对人才有磁场效应,人才因为产业集聚的存在而被吸引,之后又在产业的范围内进行流动,促使产业范围内企业活力增加,进一步增强对外部人才的吸引力。产业聚集增加了不同企业员工之间沟通和合作的机会,有利于知识协同,实现人力资本增值。高新技术产业、创意产业以及高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内企业不断聚集,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和优化升级,利于城市人才吸引力和城市竞争力相互促进提高的同时也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
3.城市舒适性理论
舒适性这一概念最初的含义是指令人愉悦的生活条件,城市舒适性理论是面向人才需求和高品质生活的城市发展理论。国内外学者调查研究发现,在知识经济背景下,舒适性对吸引人才和产业升级有重要促进作用,高科技素质人才更倾向于选择舒适性较高的城市居住和就业。温婷等(2014)认为城市舒适性包括城市的自然舒适性、人工舒适性、社会氛围舒适性,此外,城市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侧重也会有所不同,随着城市化程度加深,人们对舒适性的偏好由最初的自然舒适性转向人工舒适性。人才是具备较高素质和能力的劳动者,有着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特别是对于创意人才和高素质科技人才等群体,舒适的工作环境、高质量和高水平的生活条件、丰富的文化基础设施等对他们具有很大吸引力,所以仅仅依靠经济因素优势和较好的就业机会无法长期吸引和留住人才。研究表明城市人才吸引力与城市舒适性水平高度相关,城市舒适性程度越高对人才的吸引力越强。城市舒适性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吸引人才和产业聚集,有利于提高城市竞争力,使城市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武汉市人才吸引力现状
武汉是我国中部地区最发达的城市,地处江汉平原东部,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水横贯武汉市境中央。武汉交通非常便捷,有 “九省通衢” 之称。从晚清民国到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武汉一直是国家的工业中心、科教中心和交通中心。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武汉经济发展速度放缓。2006年国务院出台中部崛起战略,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长江经济带发展治国理政方针,在建设武汉中心城市的政策推进下,武汉从 “沉睡” 中苏醒,改变了以往的颓势,在政策、资金和资源的支持下,武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焕然一新,进入全面发展的新轨道。《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实施方案》指出武汉将分三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2021年基本形成框架,2035年初步建成,2049年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全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世界亮点城市。
武汉市全年GDP总量超过1.6万亿,是常住人口超1100万人的中部地区最大都市。凭借强大的基础设施、核心路网位置优势以及良好的教育系统,2018年,北京-仲量联行发布中国城市系列研究报告《中国12强:全球格局下的中国城市》,武汉排名第八,是华中区域唯一上榜城市。2019年,在 “中国城市营商环境百强” 评价体系中,武汉的整体排名第六位,并在人均基础设施环境和人才环境二级指标中,排在新一线城市首位。中国指数研究院2021年发布的《中国地级以上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吸引力研究》显示,在全国100个城市中,武汉投资吸引力排名靠前,位居第8。智联招聘《2020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中武汉排名第12。《第一财经周刊》根据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人活跃度、城市枢纽性、未来可塑性和生活方式多样性五大指标进行综合评比,2020年 “新一线” 城市名单有15个城市入围,武汉排第四,前三位分别是成都、重庆和杭州。由此可见,武汉市具有较强的城市吸引力,但是距离一线城市还是有一定差距。
三、武汉市人才吸引力发展机遇
(一)良好的教育系统
武汉市拥有雄厚的教育和人才基础,人才资源数量充足,为各类企业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优质劳动力资源。武汉是全国人才资源最丰富的城市之一,拥有80多所高校,高校数量位居全国第二,拥有各类国家科研院所,高等教育十分发达,100多万在校大学生,大学生数量居全国前三。作为全国重要的教育城市,武汉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全国培养了大量人才,是至关重要的人才输出地。
(二)强大的基础设施
除教育优势外,武汉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样领跑全国。地处中国高速铁路网的关键节点,武汉不断深化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建设,高铁网、高速公路、城铁网、内河港口建设、空港的建设、民航运输机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地面公交等都取得实质性成果,逐步构建成为横贯东西、纵贯南北、内畅外通的 “十纵十横” 综合运输大通道。
(三)全方位的人才吸引政策
2017年,武汉率先发布了一系列人才引入方针,拉开了城市之间 “抢人大战” 的序幕。不断改革户口、住房、就业机制,通过零门槛落户、购房租房补贴和人才公寓等措施解决人才流动的各种问题。对符合要求的企业实施减税、办公租金返还等优惠政策,对于创新创业者提供研发资金、投融资等支持,吸引和留住了大量优秀人才。近年来又连续出台各种利好政策,促进创新创业,城市创新创业氛围浓厚,为创新创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千企万人” 计划、高层次人才合作联盟等吸引一批人才,为武汉市的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此外,入驻武汉的世界500强企业越来越多,高端写字楼数量甚至超过很多一线、超一线城市。
四、武汉市城市吸引力面临的挑战
(一)人才资源结构不合理
从人才的质量来看,武汉市是人力资源大市,却不是人才资源强市,人才资源结构不合理,高科技、领军型人才不多,重点产业、新兴产业人才严重短缺。虽然科教优势明显,但无法将科教优势转化为人才强市,还需进一步优化人才质量和人才资源结构。此外,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了人才结构的优化。
(二)优质大学生流失率高
武汉有超过100万的在校大学生,是名副其实的 “大学城” 。人才流失一直是武汉人才建设面临的严峻考验,2020年武汉有31.7万名应届高校毕业生,毕业生数量庞大,但是毕业生外流现象十分严重,大量优质毕业生流向全国各地特别是一线城市,难以留住人才对于武汉市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可塑性,各大名企毕业季争抢好苗子,与引进人才、吸引外地人才相比,留住优质大学生性价比更高。数据显示,2017年武汉两所985高校学生留汉比例为20%左右,高端人才流失率较高,本土培养多年的好苗子难以为武汉发展贡献力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市的发展。杨金枝(2019)通过700多份样本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在武汉就读的大学生中只有30%的学生将武汉作为就业首选城市,相较于普通一本、二本、三本院校的学生,985和211院校的学生均倾向于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就业。由此可见,武汉人才吸引力仍然需要加强。
(三)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竞争激烈
2017年,武汉率先发布了一系列人才引入方针,拉开了城市之间 “抢人大战” 的序幕。2017年以来全国约100个城市先后加入 “抢人大战” ,各种吸引人才政策层出不穷,既是抢年轻人口更是抢人才。进入2021年,目前已累计有近80个城市发布人才政策,通过无门槛落户、先落户再就业、亲属可投靠等方式,各地相继调整吸引人才的政策。目前的留汉工程多涉及落户、补贴等利好政策,解决住房、户口等问题,没有深入挖掘影响大学生留汉意愿的多样化因素。随着人才争夺大战日趋白热化,众多城市陆续推出各式各样,甚至更具诱惑力的利好政策。在这种背景下,武汉若想在人才争夺战中脱颖而出,势必要深入挖掘差异化需求,使出更多的 “招数” ,政策上要更加 “给力” 。
(四)人才吸引政策不完善
科学技术和高端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这种双向影响模式下,各国各地区都不愿意落后,都竭尽全力以积极的利好政策吸引人才,而不是被动承受人才流失的消极局面。北上广深等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占据优势的城市,依然不断优化调整人才战略,想方设法吸引和留住人才。近几年,各个城市相继出台了人才政策,人才政策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化和盲目性问题。通过对比不难发现,武汉市在落户、购房房价等方面有优势,但是在人才的福利待遇、引进机制方面仍然缺乏自身的吸引力,没有突出的政策亮点。武汉还存在人才服务管理体系不健全、人才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人才吸引力建设相较于国内先进城市存在明显差距,正是这种差距阻碍了武汉实现创新发展和中部崛起。此外,武汉工资水平较一线城市有较大差距,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吸引和留住人才缺乏优势。
五、武汉市人才吸引力提升策略
(一)大力实施名企战略,努力留住高端人才
提高武汉市人才吸引力,政府应出台一系列政策,吸引知名企业来武汉投资发展,同时给予本土企业政策扶持和专业引导,培育更多的武汉市本土品牌。为武汉市在校大学生和求职人士提供更多有竞争力和发展前景的高平台岗位,吸引大学生留汉发展,留住高端人才。
(二)优化城市宜居环境,提升人才吸引力
改善公共服务环境与自然环境,加大力度补齐人才密集流入区域的公共服务短板,加强城市舒适性建设,满足人才对更加舒适生活环境的需求,建设人才集聚高地。公共设施方面,应不断完善公共设施,城市规划提质升级,缩小与一线城市的差距,增强市民满意度和城市认同感。交通方面,完善交通系统,缓解交通拥堵状况,整治不文明不安全的交通行为,实现市民便利出行、安全出行。自然环境方面,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号召和宣传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坚决禁止废水未经处理排放,坚持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改善空气质量,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三)深化产业集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集群是资源整合的有效组织形态,提高武汉市人才吸引力就需要有效聚集资源,深化产业集聚。同时以重大产业项目为抓手,科学谋划产业布局,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谋求城市健康发展,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把产业规划和人才引进规划结合起来,给各类人才充分的发展空间,推动实现产业留人。
(四)优化城市人才政策
充分考虑人才引进前后的影响因素和各地人才吸引政策的差异性,采用更具灵活性、多样性的政策工具,吸引各类各层次城市发展需要的人才,政策上从注重学历到注重高端人才、高校毕业生和技术人才的平衡,人才的多样性有利于城市全面综合发展和产业互动的良性循环。除现金、落户条件等政策外,对用人单位和企业增加多种形式的补助与支持,形成人才、企业、产业间的良性循环。此外,还应加强政策宣传,增加人才政策的知晓度、好评度,形成引才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