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创业生态系统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021-11-21季佳丽

市场周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创业者边缘群体

饶 渝,徐 侠,季佳丽

(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210023)

一、引言

有专家提出了在进行创业全球排名时面临的两个问题:一是近年全球各个城市在创业上出现高度动态变化,对其整体的创业表现衡量,更难于往年,特别是不易以单一指标呈现;二是各个城市创业相关数据的质量及数据缺漏状况确实是无法合理呈现其创业状况的排名。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整理与分析发现,学术界相对缺乏对于城市创业生态系统的研究,并且对于其体系的构建以及相关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也略显不足。鉴于此,文章尝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创业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为研究城市创业活动提供研究新思路和新视角。此外,文章在指标构建的过程中加强了对成熟度的界定。成熟是指在健康的城市创业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在组成、功能、影响等方面的发展和完善,主要呈现出动态灵动性和阶段性的特征。有学者指出,健康的区域创业生态系统具有更强能力催生更多高成长企业,对区域绩效产生正向影响。城市创业生态系统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是在静态的健康指标的基础上新增的一种不可逆的趋势,更好地体现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组成、功能、影响等方面的完善和提高。

二、研究综述

在国际创业学界关注的问题中,关于创业生态系统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问题之一。为了及时把握最新研究前沿,文章综合国内外研究的各项指标,并对此提出创新。项国鹏和曾传圣从创业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相互关系、层次划分、动态演化、系统功能5个方面综合概述了最新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从创业生态系统的治理、演化与功能这三个方面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从而为促进创业生态系统理论构建提供参考。蔡莉等概括了创业生态系统具有区域性、自我维持性、竞争性、共生性、网络性、多样性这六种特性。项国鹏等人发现了创业生态系统具有动态演化的属性,构建了创业生态系统的动态模型并对其内在作用原理进行了描述。蔡义茹等人在对创业生态系统的特性以及创业生态系统特性间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选取自我维持性和多样性作为一级指标,并对创业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探讨。李正卫等人从政府的视角出发,以杭州梦想小镇为例,尝试探索创业生态系统治理问题。他们认为政府在不同时期对企业成长的促进扮演着不同角色:在孵化期扮演着科层治理的角色。在成长期扮演着网络治理的角色,在腾飞期扮演着市场治理的角色。王正沛和李国鑫结合数字化时代背景,提出 “新型创业生态系统” 的观点,认为线上创业资源与线下创业资源的有机融合将导致创业生态系统以新的形态出现并且新型创业生态系统发展使微观系统内某些创业资源和服务具备全球全网影响力,使宏观和微观创业生态系统的界限变得模糊。但是近年来关于城市创业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健康程度的构建,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静态的评价方法,未对成熟度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关评价指标,在展示时间阶段性和发展趋势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文章在静态的基础上增加了动态的评价指标,注重对成熟度的界定,体现了对创业主体和环境的包容,应用了创业的相关技术。

三、城市创业生态系统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城市创业生态系统的成熟度主要体现在城市创业生态系统在组成、功能、影响等方面的动态灵动性。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城市创业生态系统在多样性、整体协调性、动态发展性以及包容性方面的评价指标。详细指标如下。

(一)多样性

多样性是指城市创业生态系统是由多种参与主体构成,不同的参与主体和要素功能各异,在城市创业生态系统中发挥不同的作用。从目前整理的文献来看,不少专家学者都认为创业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一方面,蔡义茹、蔡莉等指出创业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指生态系统由多种类型主体构成。另一方面,项国鹏等指出创业生态系统具有主体多样性、主体角色多样性和创业环境多样性。此外,姜月鑫指出大学创业生态系统是由多类型主体共同参与组成的,包括教师、学生、社团、创业学院、教学部门等。城市创业生态系统作为创业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具有创业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因此,文章选用多样性作为城市创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并从主体类型多样性出发,研究创业者、创业企业、政府、创业服务机构、金融服务平台的特点和作用。

1.创业者

创业者作为创业的主力军,其数量和质量是衡量城市创业生态系统成熟度的基础指标。吕拉昌指出,要打造高效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需要吸引与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在我国深入推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的时代背景下,要构建成熟的城市创业生态系统,需要有足够数量的高质量创业者。同时,创业者的专业知识、市场洞察力和新事物接纳能力在构建成熟的城市创业生态系统中也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在数量和质量的双重保障下,才能构建成熟的城市创业生态系统。

2.政府

政府在城市创业生态系统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容被忽视的,李正卫等认为政府在孵化期、成长期、腾飞期分别扮演着科层治理、网络治理和市场治理角色,从而对初创企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政府机构发挥的作用直接影响创业机会、创业能力和创业偏好,能够促进或阻碍新企业创立与发展,建立协调系统中多主体交互关系的规则与机制,进行创业生态系统治理。

3.创业服务平台

创业服务平台可以将创业者与其他要素进行连接,从而对创业者最需要的渠道以及别的要素提供支持,因此创业服务平台是创业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4.金融服务平台

金融服务平台是指每个城市创业生态系统中的银行、各类融资平台为创业者及小微企业提供的金融产品等资金支持。资金是创新创业需要的最关键资源,如果缺少资金支持,创新创业活动将很难展现出其应有的活力。胡远等指出,武汉 “创谷” 金融服务平台应积极与金融机构合作,为创新创业企业提供集合票据、企业债、科技型企业信用贷款担保、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信用贷款等服务。

5.创业企业

创业企业包括新创企业和已建企业,其职能是研发创新,产业化创新成果为社会提供产品或者服务。作为创业生态系统中不可忽视的主体,创业企业在创业生态系统中促进各个主体协同共进、资源共享、相互启发。项国鹏等对核心企业主导型创业生态系统进行了研究,认为核心企业基于自身核心能力及网络中心位置,联合各类主体搭建价值网络体系,服务系统中创业企业发展。因此,只有注重创业企业发挥的作用,才能进一步推动创业生态系统的发展与完善。

(二)整体协调性

整体协调性是指各个参与主体、主体与环境、环境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不可分割。生态学理论认为实现互利共生的条件是生态系统中各构成要素之间获得较高程度的协同。作为生态系统的子集,创业生态系统也不例外。蔡义茹、蔡莉等提出主体间的共生关系是生态系统的典型特征,因此出于对生态系统的长期发展考虑,应确保各个主体有他们共同的目标。李林凤指出高新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具有整体协同性,为了获得更好的创新创业绩效,应促进各主体群落要素与环境要素的协同作用。文章选用整体协调性作为城市创业生态系统成熟度的评价指标之一,并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增加了关于数字技术形态的 “云指标” ,突出数字经济背景下的时代特征。

1.基础环境

城市创业生态系统的基础环境是指创业相关场所半径3km范围内基础设施,包括公寓条件、公共交通、配套设施与环境等。创业的基础设施为城市创业生态系统的参与主体的活动提供了基本的外部支持,完善的基础环境是城市创业生态系统的加速器。吕拉昌指出,打造高效的创业生态系统需要良好的区位条件;Romanelli认为创业环境条件和组织战略合理的组合有利于提升新创企业存活率,在新创企业成长和绩效提升方面创业环境发挥着显著的积极影响。同时,完善的基础环境对创业生态系统的影响也得到了较好的实践。武汉 “创谷” 提供的资源和环境,为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了空间与平台,是具有示范效应的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鉴于此,文章选取城市基础环境的完善程度作为衡量指标。

2.关于数字技术形态的 “云指标”

随着近年来以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对以往传统的创业模式产生巨大的影响,很多研究人员对数字技术在创业生态系统的作用开始进行初步的思考。王正沛等结合数字化时代背景,认为线上创业资源与线下创业资源的有机融合将导致创业生态系统以新的形态出现,并且新型创业生态系统发展使微观系统内某些创业资源和服务具备全球全网影响力,使宏观和微观创业生态系统的界限变得模糊。刘志铭等指出数字创业生态系统在推动数字创业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拓宽了创业生态系统的地理边界。鉴于此,文章将关于数字技术形态(数字组件、数字平台和数字基础设施)的 “云指标” 作为评价指标。中关村大街利用数字技术,运用微博和微信将交流和投融资活动的资讯及时推广给大众,突破了原有的限制,实现了创业信息资源跨时空跨地域的及时高效传送。因此,只有充分利用关于数字技术形态的 “云指标” ,才能进一步推动创业生态系统通过全新的方式进行长期的运作,从而使创业生态系统变得更加成熟。

3.各个要素主体间的合作或关联程度

创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程度主要由其各个要素主体之间的关联和合作程度决定,具体包括产学研合作程度,服务机构与创业主体的关联,政府与创业主体以及创业主体之间的互动。在中关村创业大街的案例中,整体协调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中关村大街举行的多场活动以及binggo咖啡馆的 “每周五咖啡” 活动等促进了人际交流,使中关村大街的创业生态环境离不开具有很强活动能力的创业服务机构。在创业主体与创业主体的互动方面,中关村大街聚集了大量的创业者、天使投资人、媒体等,创业者需要寻找属于自己的圈子,在这里寻找到合适的合伙人,扩展人脉网络。因此,加强创业生态系统内各个要素主体间的互动对于构建成熟的创业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动态发展性

动态发展性是指一种动态的发展方式。主张在动态环境下,形成动态思维结构,达到创业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这种发展是在开放思维前提下,在技术和市场上利用可持续性与历史特征进行全时空的发展。群落之间的关系在成熟的创业生态系统中被打通,各功能也在不断完善,正式步入可持续循环发展状态。但是部分企业由于长期受到政府的保护,缺乏与外界的信息、能量或物质的交换,因此难以持续发展。这也会弱化系统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在构建城市创业生态系统成熟度评价指标时,动态发展的可持续性是不容被忽视的。

(四)包容性

创业生态系统主要由创业主体、创业要素以及创业环境组成,因此,创业生态系统的包容性主要体现在这三个方面。对创业主体的包容指对社会边缘群体创业的包容。创业要素包容指面向社会边缘群体的一系列具体的要素支持,包括建立专门面向边缘群体的金融支持,建立专门面向边缘群体的服务支持,建立专门面向边缘群体的技术支持。创业环境包容主要体现在构建求同存异和容错的创业环境两个方面。

1.创业主体包容

创业主体包容指对社会边缘群体创业的包容。文章的社会边缘群体主要指女性、老年人、低收入群体、非本地户籍创业者。根据OECD在《被遗忘的创业家:欧洲包容性创业政策》报告中的定义,包容性创业就是把女性、老年人、残疾人、弱势青年人和少数民族在内的特殊社会群体纳入创业主体,使其获得平等的创业机会。对于低收入人群,他们整合创业资源以及识别创业机会的能力不足,导致他们在创业的过程中有较多的障碍,因此他们不太能创业成功。在包容的创业环境下,低收入人群的创业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这也是成熟的创业生态系统的特征。只有加强对女性、老年人、低收入群体,非本地户籍创业者等社会边缘群体创业的重视,才能进一步加强对社会边缘群体的支持,营造平等、包容的成熟度较高的创业生态环境。

2.创业要素包容

创业要素包容主要是指面向社会边缘群体的一系列要素支持。具体包括建立专门面向边缘群体的金融支持、服务支持和技术支持。

(1)建立专门面向边缘群体的金融支持

边缘群体在创业过程中会遇到更多的资金壁垒,因此,金融支持对于边缘群体来讲是意义重大的。在国内外,建立专门面向边缘群体的金融支持得到了较好的实施。欧盟出台了相关举措,通过配额、专项资金,移除资源获取规则当中的歧视性条款以提升边缘群体的资源获取能力。瑞典Ester基金会旨在支持来自非欧洲背景的女性创业。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2019年发布了《平等 发展 共享:新中国70年妇女事业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指出全国妇联和财政部等4个部门实施了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中央和地方落实财政贴息资金达到400多亿元。但是总的来说,国内面向边缘群体的金融支持力度较国外低,因此加强专门面向边缘群体的金融支持对于我国创新创业意义重大,只有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才能减少边缘群体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资金壁垒,进而体现创业包容。

(2)建立专门面向边缘群体的服务支持

建立专门面向边缘群体的服务支持,具体包括有形的基础设施保障和无形的服务。陈岸明等指出应设立专门面向边缘群体的孵化平台,从而提升边缘群体的创业绩效、形成包容的创业氛围。同时,中国虽重视创新创业培训工作,但是主要针对在读学生,对于边缘群体的服务支持力度不足,中国欠发达地区的妇女、移民、老年人由于知识面和信息面受限,创业意识也相应不足。应该加强对边缘群体的教育,只有做好专门面向边缘群体的服务支持,才能进一步体现包容的创业环境。

(3)建立专门面向边缘群体的技术支持

在包容性创业中,数字技术突破了地域限制,缩小了边缘群体与主流市场之间的空间和信息隔离,实现了资源和信息共享。近年来,中国政府对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基础设施投入巨大,截至2018年底,中国有8.29亿网民,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6.5%。因此农民可以低成本地使用数字技术,从而克服各种资源约束,进行包容性创业。只有加大数字技术对边缘群体的支持,才会更好地进行包容性创业。

3.创业环境包容

创业环境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指构建求同存异的创业环境。具体是指每个城市创业生态系统能够避免创业同质化,营造对创业领域多样性进行包容和认可的创业环境,企业与其他企业能够相互共存。如农村创业的同质化问题严重,创业的可持续性难以保证,创业包容度较差。相反,张巍和许诺指出中关村创业大街入驻的创业机构在功能上是互补的,根据创业团队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类型的创业服务机构,这种功能集聚是构成创业生态圈必不可少的。在创业成长过程中,只有求同存异、具有包容性高特征的创业生态系统才会进一步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是指构建容错的创业环境,进行创业退缩等善后包容。具体是指当风险不可避免时,在自身与外部条件的支持下,创业企业也不会胆怯。创业失败率高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即使是明星创业企业也无法避免失败,比如因为资金无法支撑发展,已获得2亿美元融资的机器人公司Anki突然倒闭。《全球创业观察2017/2018中国报告》显示,中国创业者对创业失败的恐惧比例从2002年的25%上升到2017年的41%;认为自己具备创业能力的比例也从2002年的37%下降到2017年的28%。创业者必然会随着创业人数的增长变得更加理性。何翠云认为,包容的创业环境的建设,既需要社会从文化和舆论两方面包容创业失败者,也要真正在实际中善待他们。本文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出发,研究创业者对创业失败的包容以及创业扶持机构的善后事宜,具体指创业者失败经验的积累、政府对创业失败的扶持政策以及金融支持对于创业失败资金壁垒的打破。作为基础的经验积累,也是为社会经济注入活力的根本。同时,由于创业企业的融资能力较弱、抗风险能力不高,创业企业容易遇到资金链危机。因此,包容的创业环境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政策以及金融支持。建立容错的创业环境,在一方面保护了创业者的创业热情,在另一方面也不断促进创业创新,对于创建成熟的创业生态系统具有重大影响。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在梳理现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文章尝试从多样性、整体协调性、动态发展性和包容性四个角度出发构建处于成熟阶段的城市创业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多样性作为城市创业生态系统在结构上的静态评价指标,主要体现在创业者、政府、创业服务平台、金融服务平台等多种参与主体方面,有利于整个城市创业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演进。整体协调性、动态发展性以及包容性作为动态的评价指标,更好地体现了随着时间的推进城市创业生态系统在组成、功能和影响方面的成熟性。在组成方面,成熟的城市创业生态系统是具有包容性的,且主要体现在未曾被关注到的社会边缘群体以及构建具有求同存异、能容错的创业环境两个方面。在功能和影响方面,除了基础环境和各个要素主体间的合作或关联程度在整体协调性上的体现外,新增的关于数字技术形态的 “云指标” 是一种具有颠覆式影响的发展趋势,在构建成熟的城市创业生态系统方面发挥着不容被忽视的作用,它实现了创业信息资源跨时空跨地域的及时高效传送与流通,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创业模式,活跃了创业活动。创业生态系统评价指标只有在原有的静态指标的基础上新增一些具有阶段性、不可逆性和包容性的指标,才能达到一种更成熟的状态,促进创业生态系统进一步的发展。

(二)研究展望

受时间、精力和能力的限制,本研究缺少案例应用,导致对成熟度评价模型的支撑性略显不足,因此未来可以对于城市创业生态系统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案例研究应用,以增加论文的说服力。

猜你喜欢

创业者边缘群体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一张图看懂边缘计算
互联网创业者
创业者要勇敢地喊出“我要”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
在边缘寻找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