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视域下世界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丽江古城为例
2021-11-21齐丹
齐 丹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云南 丽江 674199)
全域旅游是把一个地区的所有要素进行有机整合,发挥旅游业的拉动、融通作用,促进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以旅游业推动全产业建设和区域经济提升,促进区域所有要素有机整合,协调发展。全域旅游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全行业参与性等特点。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的丽江古城,通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声誉,但也面临着商业化氛围略显浓厚、原真性体验活动深度不够,随着古城外地新移民的大量迁入及原住民的迁出,纳西文化的保护迫在眉睫,如何在遗产地旅游发展过程中保护和传承好宝贵的遗产资源,如果破解当前困境,全域旅游视域下的遗产地旅游发展成为破局的关键。
一、全域旅游的内涵及世界遗产地旅游研究
(一)全域旅游的概念内涵
厉新建、张凌云等(2013)指出所谓“全域旅游是指全域旅游的主体各行业、各部门及全城居民共同管理与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该研究不仅提出了全域旅游的概念,也提出了全域旅游理念落地需要八个方面加以落实,厉新建等较早、较全面的提出了全域旅游的概念内涵[1]。杨振之(2016)主要从产业层面界定全域旅游,认为全域旅游的核心内涵是在旅游资源富集地区,以旅游产业为主导或引导,在空间和产业层面合理高效优化配置生产要素,以旅游产业来统筹引领区域经济发展,持续增强区域竞争能力[2]。
(二)世界遗产地旅游的研究
1.世界遗产地旅游发展研究
杨爱英(2020)分析了可持续发展在遗产领域的成就与困境等并指出要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出发来把握世界遗产转型、升级[3]。陈伟等(2015)在分析越南沙巴作为自助旅游目的地的成功运作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从旅游产品丰富和完善、旅游地基础设施配套、体验式旅游氛围营造、遗产地保护与开发协调等方面对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世界遗产地进行开发建设[4]。
2.全域旅游视角下世界遗产地旅游发展研究
陈格、芮田生(2018)结合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对四川省藏族、羌族、彝族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创新文化资源开发思维,满足游客个性需求,突破旅游空间,提升旅游业协调发展水平等开发策略[5]。朱莉、王永革等(2017)提出铸造“山水为形,文化为魂”的晋城旅游精髓,丰富晋城全域旅游的内涵,乃是晋城旅游发展的主要思路[6]。
二、研究区域概况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盛于明清,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其中遗产区面积为1.456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为5.823平方公里,现有原住居民6200多户,2.5万余人,其中73.86%为纳西族。丽江古城是集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单位5项荣誉于一身的旅游景区,是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地区之一,世界记忆名录纳西东巴古籍所在地,曾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品牌景区等。
三、世界遗产地——丽江古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危机与挑战
(一)丽江古城原真性体验活动深度不够,旅游产品特色不显著
丽江古城拥有木府、万古楼等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历史建筑,有形态各异的石拱桥和木桥,有三朵节、火把节、打跳等节庆和民俗活动,有纳西古乐、雪山书院、纳西象形文字绘画体验馆等民族文化展示点,有较完善的解说系统。虽然优美的景观环境、独具特色的历史建筑、多种形式的解说系统、浓郁的民族风情等为游客提供了一定的原真性体验,但古城的原真性体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当地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内涵挖掘不足,原真性体验活动较少,体验深度不够。古城的游览活动主要以观光游和休闲度假游为主,木府、纳西古乐等民族文化的典范和展示中心也基本以观光为主,缺乏体验性活动的开发与设计。现有的体验活动的设计没有考虑如何调动游客的主观能动与参与性,游客在许多体验活动中处于被动参与的局面。二是旅游纪念品形式单一、同质化严重。丽江古城的旅游纪念品主要以披肩、棉麻衣服、银器、手鼓等为主,这些旅游商品款式单一,没有挖掘文化的深层次内涵,与其他地区的同类商品十分相似,没有地域和民族文化特色。三是解说系统以手机APP解说和固定的解说牌为主、解说感染力不足。丽江古城的解说系统主要以“一部手机游云南”APP和古城内的解说牌为主,由于解说形式的限制游客只是被动的接受一些信息,而无法主动的参与到游览过程甚至体验过程中;丽江古城没有专门的讲解员,相比解说APP等解说系统,当地讲解员的讲解融入了深厚的情感、深刻的理解,对客人更有感染力,讲解员与客人的面对面交流更方便根据游客需求调整讲解内容,更能让游客主动参与到游览体验活动中,让游客深刻体验原真性。
(二)原住民空巢化情况较严重,纳西民俗文化生态保护迫在眉睫
自1997年丽江古城申遗成功以来古城的旅游人数逐年增加,丽江古城的游客数在丽江接待游客数中占了很大的比例,丽江古城承担着丽江旅游的主要接待任务,2018年丽江市接待游客4643.3万人次、古城游客人数986.3万人;2019年丽江市接待游客5402.35万人次,古城游客数1437.4万人,古城2018年和2019年游客数分别占到当年丽江市游客数的21.24%和26.61%。游客的持续增加为古城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由此也产生了一些问题,由于游客不断涌入等原因使丽江古城的原住民大量外迁、旅游新移民逐渐替代了遗产地的原住民,遗产地的民族文化保护出现危机。尽管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在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如逐步收回古城内政府直管公房铺面的使用权和经营权,支持鼓励传统文化传承、展示和经营,引导古城商户认同古城文化,自觉树立主人翁意识等,但这些工作还不能完全解决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危机,如何解决大量原住民外迁问题及引导原住民积极参与旅游接待活动是保护和活态传承纳西文化的关键。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应该是古建筑、传统技艺、民俗民风的静态保护与传承,更应该通过原住民进行活态的保护与传承。
(三)古城业态空间布局与类型不合理,对遗产地原有风貌造成一定影响
丽江古城业态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业态空间布局不平衡。一部分地区业态过多过密、商铺密度高,商业氛围浓厚;另一部分地区业态数量较少、业态类型单一。丽江古城的商铺主要集中在新华街、东大街、四方街及新义街的积善巷和密士巷等街道,新华街主要以酒吧为主,其他几条街道以售卖棉麻制品、披肩、茶叶、手鼓、牦牛肉、鲜花饼等旅游商品为主,这几条街道商铺林立、商铺密度高。同类业态过度集聚区对该区域的生态、社会承载力等方面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业态类型单一区域又不能有效的满足游客的需求,这样的局面对古城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二是业态档次构成不合理。丽江古城低档业态数量偏多,中档业态数量明显不足,高档业态数量较合理。根据国内某订房网不完全统计,丽江古城方圆3公里内,二星及以下酒店等低档酒店有2315家,三星及舒适型酒店等中档酒店有413家,四星、五星及高档、豪华型等高档酒店280家,低档酒店约占76.96%,中档酒店约占13.73%,高档酒店约占9.31%。古城旅游商品主要以披肩、棉麻衣服、手鼓、银器等为主,这些旅游商品大多属于低端产品,缺乏设计内涵,与周边地区产品雷同,而价格适中,体现一定文化内涵、有区域特色的产品较少。三是为遗产地原住民提供生活服务的业态不足。丽江古城的业态设置基本是针对游客需求进行设置,而针对遗产地原住民生活的业态明显不足。四是古城外部空间环境没有融入到古城保护和空间布局规划中。古城周边的村落、农田、自然风物等外部空间环境没有列入到保护和发展规划中,任何地方的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丽江古城外部空间环境如何融入古城保护格局中成为古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四、全域旅游与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互动机制
(一)全域旅游推动了丽江古城资源要素的整合
全域旅游作为当前我国在国际上首推的全新旅游发展理念,其理论基础在于实现旅游资源要素的整合与优化,将旅游目的地作为整体品牌形象来呈现给游客。体验旅游在未来的兴盛是大势所趋,体验旅游的质量不仅来自于旅游者对目的地的凝视,更来自于旅游者对目的地的所有感知体验。即不仅要“赏心悦目”更要“感觉美好”,这就要求除了“景色好”之外,更要有好的服务设施、人文环境、便捷交通等等,且这些因素将更加决定旅游者对旅游地的感知评价。全域旅游的目的旨在通过全域化的资源整合来构建满足于游客旅游所需各类服务的综合旅游运行体系,进而提升旅游的服务水平和满意度。近年来,游客对丽江古城的感知体验质量评价呈现一定程度的下滑,包括地方特色商品缺乏、外来商品多、民族元素不足、原真性不强等。从提升古城全域旅游发展的质量来说,实施全域化综合治理与调控,系统规划古城旅游综合分区,引导旅游商铺和企业经营地方特色商品,以游客需求为出发点,在全域化综合改革中完善和优化旅游整体服务水平,从而推动古城原真性的复苏与再造。
(二)遗产旅游地的保护与开发亟待全域旅游加以管控
遗产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其属性决定了在旅游开发中更加注重对未来的可持续利用,即一定程度上需要牺牲当下的部分利益而更好地惠及子孙后代。丽江古城作为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文化遗产地,过去数十年的旅游发展在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其自身作为遗产旅游地也受到了一些不良影响。伴随旅游业发展的兴盛,游客的大量涌入带来的旺盛需求与遗产旅游地整体的旅游服务综合供给之间形成了不协调,最终加剧了商业化,游客满意度有所下降。政府单纯的政策管控并未妥善处理和化解当前古城旅游发展面临的种种问题,作为一个特殊的旅游生产空间,丽江古城的发展需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游客与原住民、商户与原住民、旅游经营者与非旅游经营者等诸多内部关系。基于此,政府主导下的全域旅游化体系构建,依托政府整合各种要素促进旅游地质量的提升,全域化管控、全域资源要素整合,破解内部发展结构性难题,实施全域化古城旅游空间再生产,对实现古城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三)丽江古城遗产旅游地的品牌形象可以通过发展全域旅游得以提升
纵观国内外旅游地的发展实践历程,商业化在很多地方不可避免,原真性的散失也是旅游地演化中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尽管旅游地面临着来自外界游客的指责与批评,但一些专家学者仍然认为,旅游地的商业化本质上是现代性与本土性在全球化浪潮之下的相遇与碰撞,而这种相遇必然会带来对本土化文化的冲击甚至消亡,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相遇都是“不好”的,丽江古城作为一种重要而独特的场域空间,文化交融与碰撞实际上在过去二三十年间不断上演,包括“酒吧文化”等,其本质都是二元文化交织互动之下的产物。同时也成为丽江古城重要的文化符号,这与全域旅游在打造地方化品牌形象和符号化标志物方面的诉求与目标是相呼应的,全域旅游对于整合旅游品牌形象具有先天的政策优势,在丽江商业化不可避免的今天,在全域化古城旅游的统一推广下,可能会有更多的特色品牌诞生。
五、全域旅游视域下丽江古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全域旅游观下的生态保护新格局
在保护好现有丽江古城所涉及的区域基础上,应该加强周边外部环境的农田、水源、河流、土地、林地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保护,建立起古城由南向北、自东向西的生态保护格局,将古城悠久的历史、多彩的民族文化、饱经风霜的建筑等人文景观与外部自然环境相融合,建设古城生态保护新格局。古城的保护与发展要与丽江全市的保护与发展相一致、相协调,把古城纳入到丽江市的土地、农业、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管网建设等专项规划中,在规划的制定过程中既要考虑到丽江市的整体发展,也要适当考虑丽江古城的可持续发展。
(二)依据全域旅游规划调整古城业态、优化空间布局
在丽江古城内部的空间布局上要坚持有机融合、功能互补的原则,尤其要注重公共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的整体布局,把丽江古城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优化古城的布局结构、业态结构,提升丽江古城的品质。丽江古城要积极寻求商业与文化的平衡点,要严格控制商户总量,结合丽江市全域旅游规划和配套的专项规划建设古城的主题街区、文创产业、民俗体验等项目及相应的基础配套设施。要统一规划、统筹布局,改善业态布局失衡的局面,促进空间布局平衡化,加强原住民生活服务业态的建设。减少低档业态的数量,提升其服务品质,增加中档业态的占比,重点挖掘和提升中档业态的文化内涵、服务水平,重点调整住宿、餐饮和旅游商品的业态结构。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制定并实施了《丽江古城内经营项目目录清单》和《丽江古城市场经营项目准入退出管理暂行办法》等,对古城业态的调整有很大的改观,应该在此基础上继续以遗产保护为核心,提高文化产业比重,适当降低住宿、餐饮、零售、娱乐等产业的比例。
(三)融合全域旅游资源要素,打造不同主题的旅游线路
全域旅游要求深度融合全域旅游资源要素,丽江古城应该着力整合和打造不同主题的旅游线路,在整合与设计旅游线路时要凸显线路的特色同时兼顾旅游线路沿途餐饮、购物、休闲、洗手台、旅游厕所等配套设施的配备情况,兼顾线路空间位移的合理性,兼顾观光游览、体验游等不同类型的游览要求。丽江古城有各具特色的石桥、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历史悠久的民居建筑等旅游资源,其载体分布广泛,因此古城可以通过打造不同主题的旅游线路,使主题旅游深度化、体验化以达到深度体验旅游的目的,以符合现代旅游者的旅游的需求,丽江古城可以设计和打造民居建筑鉴赏之旅,民俗文化体验之旅、东巴文化研学之旅和小桥流水休闲之旅等专项旅游路线。
(四)深挖原真性内涵,整合品牌形象
丽江古城在民族文化的保护、挖掘和展示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实施名人故居遗迹修复、民俗文化展示等项目建设等,但由于这些游览项目更多是以观光游为主,再加之民族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古城给予游客的印象更多以休闲之城为主,丽江古城的特色品牌形象不突出,古城应借全域旅游的契机整合品牌形象,打造特色品牌。一是加大节庆文化活动的设计和开发力度,充分挖掘民俗文化,增加游客的原真性体验。丽江古城在春节时的节庆活动非常丰富,但相比较起来,平时的节庆活动略显匮乏,丽江古城应该使节庆活动常规化、让无论何时来丽江旅游的游客都能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中,要设计出参与、体验式的节庆活动项目,节庆活动的设计要充分体现民族特色、区域特色,例如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在设计火把节节庆活动时一定要充分体现不同民族、不同区域各自的特色。纳西族的三朵节、火把节和东巴会等都是比较有特色和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丽江古城应该重点打造这些节庆活动。在节庆活动的设计中充分考虑形式的多样性,活动中应该有歌舞表演、竞技活动、娱乐活动等,在歌舞表演、竞技娱乐活动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游客如何参与到其中,多设计些游客可以主动参与的活动以提高游客原真性旅游体验的质量。二是加强现有民族文化展示项目的参与体验性活动的开发。截至目前,丽江古城打造了雪山书院、纳西人家、纳西传统民族服饰店、丽江古城历史文化展示馆等17个民族文化展示点,但这些民族文化展示点多为静态展示,可以通过演艺活动打造、场景体验等方式将静态展示变为动态展示与参与,增强参与性、加强深度体验。一些民族文化展示点可以请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承人担任展示点的工作人员,为游客展示和讲解优秀的民族文化,引导游客参与民俗活动,同时在展示点开办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培训班来保护、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三是建立丽江民族文化博物馆,展示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研发不同系列的文创精品,可以借鉴“国宝档案”“上新了·故宫”等节目形式由丽江文化、艺术界名流及热爱和对丽江少数民族文化有深入研究的其他知名人士在现场以情景剧等形式或通过录制影像的形式展示民族风情。
(五)通过原住民回流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丽江古城从一个宁静、充满烟火气、民风淳朴的古镇变成一个喧闹、商业化氛围浓厚的游览地,古城居民宁静和谐的生活被打破,再加之满足原住民的生活业态明显不足造成大量原住民搬离古城,取而代之的是以商户为主的古城新移民,古城居民的置换势必会造成文化的置换,因此要采取措施让原住民回流古城来保护民族文化,活态传承民族文化。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要调整古城的业态,尤其是增加原住民生活服务的业态,让他们在古城里也能享有便利的生活,同时调整古城的产业结构让古城的原住民有更多的就业选择和机会,生活上的便利和工作选择的自主性再加之相关部门对外迁原住民的动员,会使一部分原住民回迁古城。除此之外,积极引导原住民参与到旅游接待活动中,古城居民自身就是遗产地的重要旅游资源,对古城的风俗和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游客能够从原住民身上了解到古城的原真性、真切感受到当地的民族文化。培训原住民讲解员,让讲解员身着纳西服装为游客讲解古城的历史、建筑、民俗,带游客参观体验民俗构成部分之一的古城居民的生活起居等。
丽江市应以丽江市古城区入选为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基础和契机,全力推进丽江市建设成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世界遗产地丽江古城应该以丽江良好的全域旅游基础为着力点,通过发展全域旅游解决遗产地面临的一些问题,通过全域化管控、全域资源要素整合提升世界遗产地的竞争力和品牌形象,实现丽江古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