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2021-11-21金迈平

现代国企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达峰氢能碳达峰

文=金迈平

碳达峰碳中和是当前中国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我国提出2030年前力争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体现了我国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

王志刚:碳达峰碳中和要加快构建科技创新支撑体系

我国提出2030年前力争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体现了我国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

碳达峰碳中和将带来一场由科技革命引起的经济、社会、环境的重大变化,其意义不亚于三次工业革命,是关系到未来发展优势、可持续安全和重塑地缘政治经济格局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战略。

“我国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仍存在强耦合关系,兼顾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碳中和目标实现,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要加快构建科技创新支撑体系,通过技术系统集成耦合与产业、区域协同优化,全面实现以非化石能源或可再生资源驱动的循环型零碳社会的变革性重构。

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科研工作者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开展更加深入的战略研究,为科学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撑。二是积极推动与“双碳”相关的科技创新和工程建设,在关键、核心、重大的技术发展方向上攻坚克难、久久为功。三是做好人才储备,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作者为科技部部长)

赵鹏高:各地要尽快摸清本地区碳排放家底

近期,国家发改委密集调研,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6月9日,国家发改委在杭州召开部分地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座谈会,通报了国家层面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进展情况,要求各地夯实碳排放统计核算基础,尽快摸清本地区碳排放家底,因地制宜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参照国家“1+N”政策体系,加快构建符合本地区实际的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

国家发改委要求各地准确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重点,大力优化能源结构、深度调整产业结构、抓好交通和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强化重大科技攻关、巩固提升碳汇能力、加快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当前特别要全力抓好能耗双控和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这两项重点工作,确保今年顺利完成能耗强度降低3%左右的目标,并抓紧编制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包括研究制定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建筑、交通等行业和领域的碳达峰实施方案。

(作者为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副司长)

丁仲礼:加强我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

第一, “碳中和”过程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其过程将会是经济社会的大转型,将会是一场涉及广泛领域的大变革。“技术为王”将在此进程中得到充分体现,谁在技术上走在前面,谁将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国家需要积极研究与谋划,谋定而动,系统布局,组织力量,特殊支持,力争以技术上的先进性获得产业上的主导权,使之成为民族复兴的重要推动力,我们必须要积极地看待这个问题。

第二,我们强调:完成这个大转型,需要在能源结构、能源消费、人为固碳“三端发力”,所需之资金将会是天文数字,决不可能依靠政府财政补贴得以满足,必须坚持市场导向,鼓励竞争,稳步推进。政府的财政资金应主要投入在技术研发、产业示范上,力争加快我国技术和产业的迭代进步速度。在此过程中,特别要防止能源价格上涨,影响居民生活和产品出口。

第三,我国学术界应该秉持开放的态度,广泛参与,发挥出想象力和创造力;国家有关部门在确定路线图的问题上可考虑先经历一段“百家争鸣”时期,千万不要急于“收口”,千万不要急于强力推进。

第四,这个大转型过程中,整个行业的协调共进非常重要。“减碳、固碳”“电力替代”“氢能替代”均需要增加企业的额外成本,如果某一行业不同企业间不能协调共进,势必会使“不作为企业”节约了成本,从而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由此,分行业设计“碳中和”路线图及有效的激励/约束制度需尽早完成,这个非常关键。

第五,评价国家、区域、行业、企业甚至家庭的“碳中和程度”,需从收、支两端计量。从能源消费角度论,“支”(即排放)相对容易计量;“收”(即固碳)由于类型多样,过程复杂,很难精确计量,尤其是“人为努力”下的固碳增量不易确定。由此,国家要尽早建立系统的监测、计算、报告、检核的标准体系,以期针对我国的碳收支状况,保证话语权在我。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许勤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煤炭转型面临哪些考验?

在2021年5月的国际能源署(IEA)新发布的《2050年净零排放:全球能源行业路线图》报告里提出的全球碳中和路线图中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就是需要全球在2021年底前停止所有新的煤炭项目的投资。煤炭作为碳排放量最高的能源,减少其使用是达到碳中和的必经之路。作为煤炭开采、投资和使用的全球第一大国,中国对如何停止煤炭投资面临着巨大的压力。2020年一季度,中国国内通过审批的煤矿项目超过2018年和2019年项目的总和。2020年,中国也是G20国家里面唯一一个在煤炭投资里有巨额的增长的国家,占了全球煤炭挖掘的53%。

减少煤炭消费同时保持能源供给安全以支持经济的持续增长是中国实现能源转型的挑战之一,而逐步减少煤炭的第一步是要确保新能源发电的稳定性,能代替化石能源成为基础电力。作为全球最大的煤炭消费国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中国在寻求持续、稳定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要寻找更多机会、尽早启动碳中和实施计划和战略,加大对各种低碳技术的投资,使能源、交通、工业和建筑等部门在未来30-40年实现彻底转型。

IEA的报告从2017年“全球进入”天然气黄金时代等研究结论到今年的煤炭投资的终结论,反映了全世界对进一步推进能源低碳转型的期许,但对中国而言,煤炭业能否转型成功,是双碳目标实现的关键之一,这是中国人的自我凤凰涅槃,但必须清楚存量和增量能源投资种类的区别,打好基础才能转型成功。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付斌:形成多元能源供应体系

改革开放初期,能源产业的主要任务是解决10亿人口基本温饱,即保障供应问题。经过4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显著增长,尤其是在能源安全新战略指引下,能源革命取得明显进展,基本形成了煤、油、气、电、核、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以天然气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占比逐步提升,能源输送能力显著提高,储备体系不断健全,能源供需形势总体平衡。与此同时,由于我国能源供需逆向分布特征明显,叠加“富煤贫油少气”资源禀赋,局部地区、局部时段供需矛盾依然突出。能源产业助力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重点在于持续提高清洁能源的供给占比,尤其是绿色能源供应规模,大力推动风电、光伏发电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水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生物质能、光热发电,形成以“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气电调峰”为主的多元供应体系。

(作者单位:招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潘家华:实现碳达峰的三种情况

从历史上看,一种情况是自然达峰,不管采不采取行动都会自然达峰,自己净排放值达到峰值了。历史上,像美国等发达国家都是属于自然达峰。

第二类是半自然达峰,市场力量驱动的达峰。为什么说是市场驱动的呢?因为各种国家能源的经济性不同,并没有考虑碳,但由于经济性的差异,高碳的化石能源被挤出市场了,碳排放自然的降下来了,它是一种市场驱动的这么一种达峰。比如说像法国,没有油,没有煤,也没有天然气,所以法国就搞核电,它搞核电并不是为了减排,它是出于能源安全和经济属性考虑去搞核电,用市场驱动的达峰。再比如说英国在1980年代关闭煤矿,为什么关闭?因为它北海的天然气有大量的生产,而煤炭开采成本太高,所以英国通过市场的力量用北海碳排放因子较低的天然气把高碳的煤炭给取代了。这是第二类,叫市场力量驱动的一种达峰。

第三类属于一种人为强制的达峰,也就是我们现在为了实现碳中和,那么峰值越高,对碳中和就越不利。所以我们现在通过人为的各种措施,达峰提前实现,而且是把峰值压得越低越好,所以是属于人为压缩而实现的一种峰值。目前中国的碳达峰属于第三类,这是由中国目前发展阶段决定的。我们的能源结构是以煤为主,所以我们现在的碳达峰,只能是人为强制的压峰降峰而达峰。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

李俊峰:“碳中和”下探寻转型发展新机遇

目前,全国碳交易市场开启在即。根据相关研究显示,今后30年,“碳中和”将为中国带来138万亿元的投资机遇。发展转型的三大要素包括增长方式的转型(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所有的增长以为了人类生活、生存和发展质量的改善为目标,实现人类发展的空间平衡和时间平衡),能源系统的转型(实现能源的清洁化、低碳化,最终以构建非化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体系为目标,逐步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消除能源贫困),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型(控制不合理的、不健康的消费,倡导绿色生活、慢节奏的生活,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

(作者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任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骆建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变革

气候变化,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核心议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零碳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新风口,谁占领潮头,谁就拿到通向未来的钥匙。

碳中和将带来产业重置,包括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和过程控制、由单因子控制转型多因子协同控制、由常规污染物控制转向特殊污染物控制。而“循环经济、环境设施、高碳企业、零碳技术将成为优先领域。”要倒逼环保产业带来很多技术创新,尤其是颠覆性的技术创新。在碳达峰、碳中和推进过程中,企业要善于抓住产业机遇。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存量和增量、减排与碳汇的关系。抓住电力、工业和交通运输三个关键领域,建立好碳市场与电力市场。今后四十年,我们有望通过碳中和,通过一些技术创新,使得中国走向低碳国家甚至零碳国家。

(作者为环境商会副会长兼首席环境政策专家)

张跃:碳中和就是节能减排

碳中和概括起来就是节能减排,中国实现碳中和有几个方面可以探讨:

第一,测量和政策是个大问题。过去三十多年大家一直在谈测量,没有数据一切都是空的。测量要变成政策,从国家内部的政策到国际之间的排放权等问题,中国现在是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看待碳排放。

第二,城市要重新规划,将工业区、生活区、商业区分开导致的无效能耗非常大,大概占到整个社会能耗的20%。现在西方已经开始打破这种规划了,中国人又重新走他们走错的路。我小时候的学校、父母上班的地方离家很近,走路就能到,城市就应该这样规划。

第三,建筑做得耐久一点、保温做得厚一点。如果一个房子只用50年,有30%-40%的能耗是在建造过程中发生的。保温做厚一点也很简单,比如窗户多加几层玻璃。当然,通风、空气质量很重要,但是要进行热回收。

第四,交通工具要轻量化。现在把电动车作为低碳的车,至少在这个时代是不对的,现在电本身就是黑色的。

第五,农业、制造等生产环节,包括服务等第三产业要低碳化,这对社会文明、科技水平是正面推动。

第六,种树仍然特别重要。人要改变生活方式,适可而止、过犹不及的古训还是要保留,人不能无限追求享受,比如一个人一生要走几十个国家。从中国飞一趟欧洲(大约一万公里)产生的碳排放是1.8吨,相当于砍掉100棵树。另外,人口不能无限增长下去。最后,要解决可再生能源的问题。

碳中和的好处很多:一是应对气候变暖和空气污染;二是不解决低碳问题,政治上不会安定;三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驱动力主要来自碳中和;四是增加高质量的就业,把人从流水线上的奴隶式就业,变成依靠智慧作业的手工业者,因为节能减排很多要靠人的智慧。

(作者为远大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戴震:用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减少碳排放

在中国,制造业和建筑业碳排放占比23.2%,交通运输只有7.5%。为什么只有7.5%?因为中国汽车千人保有量(截至2021年5月)只有199辆,而美国是837辆,日本接近600辆,连马来西亚都达到了400辆。

中国压力非常大,我们在千人保有量199辆的情况下,汽车保有量就已经是2.8亿辆了,当我们的千人保有量达到400辆,汽车保有量一定会突破5亿辆。2020年底,中国的原油进口依赖度是73.5%,如果我们燃油车保有量达到4亿辆,对原油进口依赖度会突破90%。所以中国推进碳中和的过程中,交通能源的压力很大。

传统的化石能源大三角是“人、货、场”。从“货”的维度看,中国进口原油依存度不断提高。从“人”的维度看,传统燃油车技术多是被国外掌握。从“场”的维度看,我们的加油站过剩,而且能源生产、数字化水平又比较低。

新能源的大三角是“生产、运输和消费”。在生产端,中国的光伏是全球第一。在运输端,中国的特高压是全球第一。在消费端,中国的电池生产占全球80%。所以,中国正在用新能源替代原油进口,用电池换石油。

(作者为能链创始人、CEO)

陈迎:关于碳达峰、碳中和普遍存在的错误认知

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全局性的工作,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我们不能陷入“技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错误观念。这个问题必须是人的意识要改变,观念要改变,技术是要创新,但是技术不一定能够解决一切,我们还需要有配套政策。

首先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气候变化有科学的观测数据,而且气候是否变暖不只是温度一个指标,而是整个气候系统的变暖。整个气候系统变化的表现很多,影响很广泛,除了温度指标之外,还包括海冰的融化、海平面的升高、灾害的增加、降水分布的改变、珊瑚礁和敏感生物系统的死亡、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等等,气候变化的影响太广泛了。

其次,为了做到碳中和,必须调整经济结构,调整能源结构,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改变投融资方向等,所有的一切跟我们的经济太吻合,影响太大。

转型是需要过程的,绝对不是一刀切的关闭。这种有序并不代表着这个行业不能做出一些改变,而且真的需要早点转型,现在很多大的国企能源集团就开始投资可再生能源。但是,投资也不能一窝蜂,一窝蜂投资以后又给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新能源的利用肯定是方向,新能源带来的问题就是电网的安全稳定,它要配合储能,储能的技术还有发展空间。新能源的利用肯定是一个系统性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得很大就会带来电网的不稳定,要配合储能,甚至不仅需要供应侧的储能技术的突破,还需要在需求侧配合这种波动的电网。

中国目前的碳排放大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29%,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我觉得这三个“最”是对在中国碳达峰、碳中和面临巨大挑战最好的概括。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

徐锭明:“碳中和”氢能发展路径

在“双碳”背景下,能源企业要做好碳关税准备,提前筹划提出相应的方案与应对策略。在碳中和国际舆论中中国的地位如何以及在强大的国际碳关税下中国出口面临的巨大压力。

当前发展绿色能源,首要是对氢能源的开发利用。目前氢能要考虑四大问题:1.能源革命氢能的地位及作用;2.碳中和时代氢能的地位及作用;3.新型电位系统中氢能的地位及作用;4.现代工业体系中氢能的地位。

要建立新能源离不开氢能,对氢能要高度重视。氢能在未来能源预测当中占18%相当于减碳60亿吨。氢能源使用方便固液气都可以。氢能可再生能源支持绿氢,绿氢支撑可再生能源消纳,系统加固同体共盛繁荣,使碳达峰、碳中和效益倍增。氢的运输方便,氢能来自于水,回归于水,完成再生循环,实现持续发展,达成氢能循环经济。氢能是能源革命的五个支柱之一,目前要创新氢能的使用技术,推动氢能的发电技术,结合管道输送大规模开发使用。

目前我国的氢能发展还存在五大问题,即 1.氢能成本偏高;2.有关氢能的关键技术受限(设备不行);3.氢能使用配套尚未完善;4.氢能的市场培育、培训不足,氢能的知识储备不足;5.没有培养专业组织。

猜你喜欢

达峰氢能碳达峰
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将进入快车道
蒋伟群:侨界“碳达峰、碳中和”追梦人
氢能“竞速”
氢未来
三峡集团计划2040年实现碳中和
低碳生活,绿建未来
迎接人口“达峰”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技术清单研究
浅谈“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的发展与公平问题
实现碳排放达峰和空气质量达标的协同治理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