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下中职旅游专业美育探析

2021-11-21

当代旅游 2021年2期
关键词:旅游地理景点美育

王 青 陈 娥

1.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高新区校区,江苏无锡 214400;2.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江苏无锡 214400

引言

新冠肺炎疫情给中职旅游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为了响应教育部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中职学校采用了“直播网课”的教学与教育模式。虽然疫情是突发且暂时的,但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已经使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走向了多元化并对学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 旅游课程中的美育思想渗透

作为专门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旅游人文素养人才的中职旅游专业,美育是德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美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是指通过合理的方式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等审美能力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传统的中职旅游教学模式中,学校与教师对于美育的定义过于狭隘,教育活动的展开普遍只依靠美术与音乐等艺术课程,专业课的教学更多的是强调专业技能知识,对于学生的美育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无法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核心素养的要求下,所有教师都应当积极承担起美育责任,通过在教学中有机融入扩展学生接受美育的渠道,将美育原则渗透到各科目的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从形式美育转向实质美育,使学生能够客观的发现美、认识美并具有一定的能力创造美,从而培养其良好的审美情操。因为知识水平与认知能力的限制,我们主要强调在教学中对学生审美感知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培养。旅游景点审美能力根植于扎实的旅游基础知识和一定的审美观念、理想和情趣。借助有效的网络条件使学生接受有效的美育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帮助其完成正向的人格塑成,更对培养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双商人才队伍有着积极的作用,值得各界人士关注。

二 景点游览中的审美活动

旅游景点中,我们能轻易品鉴出建筑的恢宏、幽静、富丽或雅致之美,然而建筑的屋顶、戗兽、横梁、铺地花砖如何表现美,我们了解得却不那么透彻。“山之光,水之声,月之色,花之香,文人之韵致,美人之姿态,皆无可名状,无可执著;真足以摄召魂梦,颠倒情思。”大自然中的山川河流、花木草鸟鱼的生态之美,我们也许能欣赏,却往往不知如何用语言去描绘。当然赏析风景我们还要关注宗教之美、历史之美、民俗之美……最难鉴赏的是景点的人文之美。

文化是景点的灵魂,景点是文化的最佳载体。旅游学中有“文以地生辉,山以文益秀”之说,又有“山水无绿不成景,风景无文没有情”。

三 审美教育在《中国旅游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在《中国旅游地理》中,风景名胜总是伴随着优秀的文学作品,大量的诗词构成了旅游地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

不同的旅游者进入旅游地,由于其对自然景观的审美差异较大,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旅游者的审美意境越高,其对自然美的感受也就越大,审美水平也就越高。而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除了与旅游者本身的知识水平、生活阅历有关外,也与旅游从业人员的讲解能力以及引导水平息息相关。因此,加强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对于教材中旅游资源审美的教育,其实就是进一步提高将来的旅游从业人员的审美能力,同时也会在将来的旅游活动中通过讲解提高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美的享受。我们以教材《中国旅游地理》的楹联诗词歌赋为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创设适宜的审美情境

在旅游地理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旅游文学作品的美,就必须让学生融入到景点的情境中,使学生具备体会意境美的审美能力。比如学习第十二章第二节《湖南省》的岳阳楼时,教师不妨在网络上找到优秀的《岳阳楼记》的朗诵视频,在教学时给学生播放。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听朗诵观景点,让学生感受到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搜集与景点相关的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创设审美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能感到轻松、愉快。

(二)提高教学趣味性审美性

《中国旅游地理》教材中的很多诗词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如只简单把它作为景点人文资源的一部分,学来不免枯燥乏味,而深入赏析后,就会使人觉得妙趣横生。

比如清嘉庆年间山东提督学政、历史学家刘凤浩写“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既有数字对比(四面、三面、一城、半城)、又有植物对比(荷花、柳)、还有景致对比(山色、湖),对仗工整,平仄交替,集多种楹联艺术于一体,描绘了济南大明湖一带的美景,读来令人暑意顿消。在学习第十章第三节《山东省》济南部分时,教师可以打破时间(一节课)与空间(教室)的局限,从多方面着手,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还着力提高其审美能力。首先教师可以利用钉钉、QQ等发布任务,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刘凤浩写这幅对联的背景故事,并通过视频讲解的方式完成作业:刘凤浩与山东巡抚、书法大家铁保夏日在小浪沧宴饮,见美景而赋此联,铁保即席书丹,此事传为佳话。

再比如趵突泉双御碑,康熙、乾隆祖孙在同一块石碑的阳面和阴面分别题了字,阳面的“激湍”中的“激”字,中间部分却写成了“身”,很多导游解释是康熙之所以这样写,一是表示自己醉心于趵突泉“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的壮丽景观;二是有“如朕亲临”的意思。其实这个“激”的写法,大书法家王羲之、柳公权、赵孟頫等曾写过,但这样的趣解故事可以给景点的学习和讲解增添了很多乐趣。

在较为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审美的能力,逐步发现旅游资源中承载的文化精神,从而实现其审美观念的形成与审美能力的提升。

(三)引导学生发现人文之美

中职学生普遍文化水平较低,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能力开发程度不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过于依赖教师的引导性行为。教师要想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中国旅游地理》的教学中,应当加强对学生正确的引导行为,帮助其建立有效的学习模式,从而达成审美观念的建立。《中国旅游地理》一书全篇皆是文字,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利用网络,制作包含视频、音频、图片等的教学课件,有效实现课堂教学的深化,使之对旅游景点文化有较为清晰的认知。

比如在学习第十一章第四节《安徽省》九华山部分时,我们学习了李白对九华山九峰的描绘:“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在制作课件时,就应该有同等角度对九华山的“遥望”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置身于诗人所处的位置中,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四)有意识地拓展教材的文学审美内容

教师在进行美育教学活动中,应当进行一定程度的发散,同时还要确保教材内容与课外拓展之间的紧密联系。比如学习第十二章第三节《湖北省》黄鹤楼时,教材中我们见到了崔颢对黄鹤楼的感叹:“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在学习这首诗和黄鹤楼时,我们可以将该首诗拓展到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中:“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古往今来,诗论家们一直将两首诗作思想和艺术方面的比较,我们学生虽没有足够的能力能够比较两首诗的优劣,但可以试着将景点与诗联系到一起,体会崔颢的思古幽情和李白的忧国怀君情怀。教师要根据诗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指向,借助一定的教学工具,挖掘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情感,使学生从诗人崇高精神美的享受中受到强烈的鼓舞,从而品尝到寻幽探胜的乐趣,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猜你喜欢

旅游地理景点美育
“以美会友,以美育人”: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讨会召开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论公民美育
假期后,景点在干什么你想象不到
探究新时代有效开展旅游地理教学的途径
打卡名校景点——那些必去朝圣的大学景点
旅游地理
巧用诗词,增添旅游地理教学的魅力
美育教师
没有景点 只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