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咸宁幕阜山片区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2021-11-21胡晓锋

当代旅游 2021年27期
关键词:片区贫困人口景区

胡晓锋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咸宁 437100

引言

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对我国现阶段旅游业发展以及文化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不仅可以提高文化旅游产业综合实力,还可以为当地的片区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 幕阜山片区背景条件分析

(一)幕阜山片区基本情况

咸宁幕阜山覆盖了三个县通山、崇阳和通城的21个乡镇。总面积3800平方公里,总人口146.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5.04万人,非农业人口31.64万人,有贫困人口196963人,有低保户、五保户60868人,患有大病2.8万人,长期慢性病8.6万人,残疾人2万人。绿色产业带核心区由14个乡镇组成,面积2657平方公里。三县共有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50个,其中通城17个,崇阳17个,通山16个。幕阜山片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是长江中游众多支流的发源地,水资源充足,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有动物资源933种,珍稀树种34种,片区森林覆盖率达57.3%,是远近闻名的“楠竹之乡”“油茶之乡”“桂花之乡”“茶叶之乡”。

(二)幕阜山旅游资源特点

幕阜山片区咸宁境内的主要旅游资源涵盖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中的八大类。它们包括28个小类和68个基本类,共31个小类。它们资源类型丰富,包括景观、建筑和设施。一级景观和水景景观是幕阜山绿色产业带比例最大的三种类型。沿线生态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民风和民俗都是原始而朴素的,具有良好的资源基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紧密,如九宫山风景名胜区和瑞庆宫是与山林景观和宗教建筑完全融合的风景名胜区,闯王镇宝石村古民居、大路乡王明璠府第和其他自然景观融合的传统古民居,通城药姑山的自然风光和瑶族文化的融合,使幕阜山绿色产业带的旅游景观更加丰富和层次化。

幕阜山绿色产业带的整体自然环境是最大亮点。虽然这里的自然环境不是全国最突出的,但景观总体上呈现出良好而丰富的森林气息。从通山九宫山,太阳山,太平山,富水湖到崇阳大崖山,隽水河,青山水库到通城黄袍山,药姑山,黄龙山,云溪等等,这就像进入一个连续的山水田园画,九宫山、闯王陵、富水湖、隐水洞、青山水库、黄龙山等突出资源点成为这部长卷的亮点。这种良好的、大规模的整体景观布局,表现出整体分散化与局部集中相结合的特点,有利于拓展区域旅游的空间结构,扩大区域游憩空间,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

此外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幕阜山绿色产业带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注入了魂魄。有“元帅从这里起步”、天岳关“气壮山河”无名抗日英雄的红色文化;有“滴水穿石”的崇阳精神;有“决不学李自成”的通山警示教育;有“通城模式”的回归创业文化;有通山大畈麻饼、通山包陀、崇阳小麻花、通城麦市干子、百丈潭酒等饮食文化;有药姑山“千家峒”的瑶族风情文化;有通山山歌、崇阳提琴戏、通城拍打舞等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俗文化;有王世杰、张乖崖、李向荣等为代表的地方历史名人文化;有中国民间叙事诗典范的《双合莲》《钟九闹漕》的诗歌艺术文化。

二 幕阜山旅游业发展的经济效果分析

(一)提高农业效益,实现农业转型

幕阜山地区农业生产效率较低,经常面临一些自然灾害,生产生活得不到保障,实施旅游扶贫,注重农业体验功能、生产功能、生态生活功能。将休闲娱乐、养生度假、文化创意、农业技术、农副产品和农业活动有机结合,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改变原有纯农业经营的生产方式,将相对低效的传统农业转变为高效休闲农业。

(二)实现传统农业文明的传承与共享

当地人民世代从事的农业生产生活,培育了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勤俭节约、邻里互助等优秀文化素质。借助旅游扶贫和“旅游+”产业融合平台,挖掘不同乡村文化的内涵,梳理出该地区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习俗、风俗习惯等,使之成为“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可以体验传统农业的苦乐,培育自己的文化。还可以实现教育人们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保护环境的目的,形成文化传承和保护意识[1]。

三 幕阜山片区旅游发展模式构建

(一)“景区+乡村”帮扶模式—通山县域内幕阜山片区

以景区为核心,依托景区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乡村旅游资源,在景区边缘或内部的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是这一模式的具体表现。幕阜山片区通山县内的九宫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通山隐水洞省级地质公园同时也是两个4A级景区,相比于其他地区来说,具有较高的地核吸引力。景区内部和周边的村庄都处于影响范围,利用景区的游客资源成为了旅游聚集地,聚落能够运用自身的地理区位优势而成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关键区域,和景区共同利用旅游资源,同时也为景区和游客提供一定服务。

周边农村在自然生态、人文文化上也和景区具有密切联系,主要倾向于田园风情和民俗风情,可以有机地补偿景区提供的旅游产品的功能,从而达到一种差异互补的作用。但旅游业的开发其主旨便在于利益的最大化,并且也会对地方自然资源进行占用,所以如何协调好当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则成为了一大关键问题,只有找到这个平衡点,才能达到地方经济与景区自然生态互利、互补、互促的理想状态。

1 网状共生:创建景村一体化乡村旅游社区

景区经济的发展不能单纯停留在以往的封闭式景区环境,应当在贫困村和景区的空间格局下建立和谐共处的共生系统,在格局上实现两者的互相促进,将原本的贫困村转型成为乡村旅游目的地,而下一阶段目标则是景区农村的一体化建设及发展,构建新型农村经济架构。景村一体化属于一种集旅游和乡村设施于一身的全新旅游社区发展模式,通过景区与村落两种原本独立的系统进行有机融合,构成景村一体化发展模式,景区将村落作为依托,村落又将景区作为发展突破点[2]。在空间构成方面,景区与村落则属于毗邻重叠的区位状态,景区空间也可以包括村落,基础设施一致化,有助于利益价值共享目标的实现,村落的存在和发展则可以为景区发展提供基础条件。村落整体规划方面需要将乡村旅游作为主要方向,同时顾及乡村生活服务设施和各项游客接待服务的结合,尽可能保留传统村落的基本特色,将旅游综合型社区建设作为标准,改善街巷空间构成,实现景区与村落大到空间,小到风格上的协同。

2 利益协调:建立公平的薪酬分配机制

政府机构不仅要为景区发展建设提供政策倾斜,同时也要对当地的贫困人口进行帮扶,这也是乡村旅游扶贫的关键要点。首先,需要对贫困人口进行经济补偿。景区建设发展需要适当地对当地贫困人口进行经济补偿,补偿水平根据资源占用情况进行调整。同时旅游开发所带来的生态破坏也要承担一定责任,优先帮助贫困人口在服务和卫生、安全等岗位的就业;其次,营业利润的科学分配。乡村旅游景区的生命周期具有一定规律可循,多表现在探索期、发展期、巩固期、停滞期、衰退期等,对此需要结合不同生命周期下的收入来对贫困人口的劳动进行量化分析;最后,在乡村旅游业发展期间,还需要应用股东机制,参与景区利益分配的贫困人口可以视为景区资本的构成部分,根据其基本权益比例来获得分红。

3 脱贫攻坚:构建旅游扶贫长效机制

针对农村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低的现状,应通过培训来实现技能脱贫的目标。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看,贫困人口的低收入水平只是贫困的表现。其根源在于缺乏知识、技能、态度等基本能力。因此,要通过参与乡村旅游获得更多的收入,就要帮助他们从传统的农业劳动力向现代休闲农业劳动力转型,打破“靠天吃饭”这一贫困人口的传统生计模式。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组织旅游学校和培训机构来为贫困人口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帮助贫困人口与景区签订就业意向协议,根据景区人力资源的具体需求专为贫困群众设置文艺演出、手工艺品制作等岗位。

(二)“旅游+特色小镇”旅游模式—崇阳县域内幕阜山片区

崇阳县幕阜山沿线乡镇目前已建及拟建的特色小镇数量在三个县里是最多的,崇阳县特色小镇建设真正起步在2009年,当年12月与武汉三特索道集团签订协议,开始建设“浪口田野温泉小镇”。经过十年时间发展,目前全县正在规划和建设的特色小镇还有:茅井养生小镇、林科所影视小镇、铜钟大岭涂鸦小镇、金塘畈上柃蜜小镇、港口桃源小镇、西庭樱花小镇、马尖天香小镇等。类型多样,有能人带动型、资源依托型、公司拉动型、还有机遇发展型。

1 增加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为二者对接注入文化内涵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乡人口的物质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而人们的需求具有明显的层级递进性,在物质消费需求得以满足后,便会倾向于更高一层级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对于贫困人口来说也是如此,在扶贫结束后,完成脱贫目标的人口在需求方面也会发生变化。精准扶贫本身便含有文化支持的特点,建立特色化城镇必须要凸显出自身的特色,而特色不单单表现在产业和建筑等方面,也包括特色城镇发展中的地方文化[3],因此精准扶贫和特色小城镇建设需要有文化内涵。在对接中,要不断增加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拓宽贫困地区群众的文化视野,不断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谋生技能,通过自主创业脱贫。在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方面,政府机构需要平衡好精准扶贫和构件特色化小镇之间的关系,同时兼顾地方经济和产业的发展,以免特色小镇建设出现特色文化缺失,特色小镇与精准扶贫唯物主义化、文化内涵匮乏等问题[4]。

2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构建二者对接机制

精准扶贫和特色小镇建设在目标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及所需解决的问题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目前我国针对精准扶贫及特色小镇的建设出台了很多配套政策作为支持,但这些政策的落实情况却不尽人意,大多都存在着政策配套体系不健全或缺失的现象,而怎样才能实现政策的有效衔接配套则成为了一项重点问题。地方政府机构需要对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具有深入认知,并做好顶层设计,根据因地制宜原则,结合本土经济发展情况来持续促进精准扶贫工作的落实,改善扶持政策体系的系统性,认真领会国家有关政策在定向扶贫与特色小镇建设对接发展中的内涵和精神,在乡镇实施精准扶贫与特色小镇建设方面,做好相关的对接和协调工作,确保两项政策能够有机融合,实现政策的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

(三)“文旅+农”一体化模式—通城县域内幕阜山片区

文旅农一体化可以有效改变传统农业生产的单一生产方式,引导传统农业产业经济的升级和替代,提高农民的经济生产方式、思想观念和科技水平,培养农村经济的造血能力[5]。通城目前正在幕阜山沿线建设5个基地,分别是沙堆万亩茶叶基地、四庄万亩油茶基地、郊区万亩设施蔬菜基地、黄袍万亩樱花基地、通麦线万亩特色农产品基地,并以通城黄袍山、药姑山为核心,结合瑶族文化,依托丰富的硒资源,大规模种植中药,重点打造养生养老文化区,建设瑶族文化与药膳养生相结合的特色美食基地,中医药与餐饮相结合,以药膳保健为主,游客可品中药茶、食中药膳、游中药园、开中药方[6]。

四 结语

文旅农融合模式依托区域良好的生态环境,打造“一村一品”差异化的乡村旅游点。在政府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支持下,农民一边从事农业生产,一边从事旅游业。把农民的日常农业生产作为发展农村生态农业旅游的基础,有效降低了农民参与旅游开发的难度,提高了农民参与旅游开发的积极性。这一模式成功地将农户、社区和旅游业融合到一起,提高了贫困人口受益的机会。它充分考虑了通城县传统农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农业特点和地理环境。

猜你喜欢

片区贫困人口景区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创新又贴心
『摘牌』
“摘牌”
官宣:临港新片区管理49条
上海自贸区新片区“新”在哪里,“特”在何处 ?
隐形贫困人口
某景区留念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