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对策
2021-11-21孙涛
孙 涛
金塔县文化馆,甘肃金塔 735300
引言
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历史的保存,是人们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不但不会因为时间的侵蚀而消失,反而它的附加价值会增加。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具竞争力的旅游资源。在合理开发情况下,文化遗产旅游不仅具有一般旅游活动的经济功能,而且具有保护遗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功能。因此,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和高品位旅游活动趋势的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已成为人们旅游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势
近年来,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应运而生,即非遗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非遗文化的旅游项目具有文化性、地域性、典型性、稀缺性和真实性等特点。它对相关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物质遗产最大的区别是无形性。为了使乡村旅游充分利用这种非物质文化,我们需要一种合适的媒介。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俗需要借助乡村旅游中的旅游节来展示文化形态,通过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来传播民间文学。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旅游经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乡村文化振兴不可或缺的内生力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拥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积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中华民族精神建设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整合机制时,要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旅游开发的多元监管体系。要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核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具有开发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潜力。深入研究夏河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符合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从文化与旅游融合的角度,根据夏河文化遗产的资源质量和遗产地的地域特色,结合旅游消费需求,积极利用这些非物质遗产资源进行旅游产品创新的可行路径,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利用、保护和传承[2]。
(二)提高旅游产业竞争力
旅游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旅游产品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推动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许多地区将旅游业列为重点产业,甚至是支柱产业。随着国家的政策扶持,使非遗文化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竞争力显著提高,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但是一些地区的旅游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下总结三点:一是设计多样化的旅游产品,目前,旅游者的层次、爱好、审美和消费水平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旅游产品不能只是单一的样子,要多样化,多元化来满足各种年龄段的旅游者的爱好和需求。二是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在当下旅游市场激烈竞争中,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和趋势,旅游产品丰富的内涵决定了其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只有做到产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具有类比性和“独特性”,才能在旅游市场竞争中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三是制定性价比较高的旅游产品,旅游业的竞争优势不仅体现在产品的内容上,还体现在合理的性价比上。因为旅游业的综合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旅游产品在旅游市场中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格的有效结合。
(三)开发特色旅游纪念品
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积极开发旅游商品、完善旅游服务体系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开发具有民族、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工艺品和纪念品,是现代旅游经营者追求的目标之一。许多地区以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独特的旅游商品,创造品牌效应,不断推陈出新。观光节、香囊节、文化庙会、旅游交易会都是旅游商品展示魅力的舞台。同时发展环保健康、特色文化、个性旅游等服务消费。鼓励企业创新产品和服务,促进新产品进入市场,确保国内外产品同线、同标准、同质量。保障小店、小店等便民服务有序运行。
二 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性不足
虽然非遗文化已经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并没有进行旅游资源的融合创新,导致非遗文化旅游存在单一化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产品结构单一。在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环节,并没有结合地方旅游的特色,进行旅游产品附加经济价值的提高,导致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不能调动游客的购买欲望。二是开发程度不足。部分地区在进行非遗旅游开发过程中,仅停留在表面观光开发阶段,并没有结合地方非遗文化特征,进行旅游开发深层次探索,导致游客的整体感官不高,不利于非遗文化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三是发展规划不足。部分地区在进行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结合过程中,存在盲目性特点,并没有结合地方发展的需求,进行非遗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的长久制定,导致非遗文化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非遗文化旅游的实际效果,不能带动当地企业及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保护和管理机制不健全
不同地区在进行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过程中,虽然基于非遗文化保护需求,进行相应保护管理工作的开展,但是没有进行保护与管理机制的健全,导致非遗文化与旅游融合的难度增加。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过分重视经济效益。部分地区在进行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过程中,过分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导致非遗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模式较弱,不利于非遗文化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二是同质化严重。部分地区在进行非遗文化旅游开展过程中,并没有结合地方特色,进行非遗文化旅游特色项目地建立,导致旅游内容的同质化严重,难以带给游客不同的实际体验,影响了非遗文化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三是重视度不足。部分地区并没有认识到非遗文化旅游保护与管理的重要性,在非遗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没有进行保护与管理机制的健全,导致非遗文化旅游环节存在不文明现象,没有做好非遗文化的保护工作,不利于非遗文化在新时期的传播与发展。
(三)宣传不到位
非遗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既是帮助地方进行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促进非遗文化在新时期传播的重要方式。但是,从非遗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分析,其还存在宣传不到位的情况,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宣传方式问题。部分地区由于经济条件落后,并没有结合非遗文化旅游开发与发展的特点,进行宣传方式的科学选择,导致非遗文化旅游的宣传效果不佳,不能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文化旅游氛围不足。部分地区为了快速促进经济的发展,过分进行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导致非遗文化旅游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不仅降低了宣传的效果,也阻碍了游客进一步进行地方随意文化的了解,不利于非遗文化在新时期的传播与发展。
三 提升非遗文化影响力,促进旅游产业发展
(一)开发传统手工艺品的价值
中国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在文化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推进,手工艺品对我国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技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但获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可,还促进了其工艺品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区域旅游文化的发展。在几千年的时空历程中,通过非遗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逐渐形成了手工艺品自己独有的特色。中国传统手工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也在手工艺市场大潮中受到人们的追捧和喜爱。中国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产品反映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风貌,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情感、意志、力量、梦想和追求。
我国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是结合我国各民族特点,采用各民族独特形式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手工艺产品。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作为我国传统文明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对我国文明的传承和弘扬起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通过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方式,提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品的地位和影响力,在社会上获得了良好的知名度,有效拓展了新时期手工艺品的生存空间,展现了其文化价值[3]。
(二)展现民俗文化,发扬传统服装之美
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其中一些服饰文化的元素就是通过壁画、中国传统绘画、石刻、木雕等传承下来,通过民间妇女灵巧的双手,以源于生活的艺术形式传承下来。这些独具特色的传统服装和精美的配饰,不仅是为研究传统文化服装史提供了美学参考,也是当代服装创新的重要参考。
民俗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活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节庆民俗作为一种社会民俗,在维系民族情感方面比其他民俗发挥着更大的力量。民俗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在旅游开发中有其特殊性。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民俗。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看到不同地区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和开发[4]。
例如节日服饰,它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其传承也需要特定文化环境的支撑。而文化环境就是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或传统仪式。没有传统的节日和仪式,这些传统节日服饰就会因载体的缺失而逐渐消亡。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因此要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在当今时代逐渐消失,是因为它难以体现自身的价值和优势,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文化遗产的价值和内涵,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通过对旅游开发模式的梳理,简要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产品的发展方向,并详细阐述了旅游开发市场优化的具体措施[5]。
(三)打造特色非遗文化旅游产业
各地在进行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过程中,应当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地方非遗文化特色,进行非遗文化旅游产业的打造,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
首先,各地应当结合地方非遗文化特色,进行非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创新,增加非遗文化旅游的特色,从而使得游客感受到地方非遗文化的魅力,有助于非遗文化旅游产业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十九届五中全会中提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因此,各地应当结合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内容,进行特色非遗文化旅游产业的打造,不断进行非遗文化旅游产品的创新,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其次,各地在进行非遗文化旅游产业打造过程中,应当以游客为中心,进行旅游产业模块的打造,通过各类传统技艺、工艺与旅游的结合,增加游客在实际旅游过程中的体验感,从而在促进非遗文化传播过程中,提高游客对于非遗文化旅游产业的认同,有助于非遗文化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最后,各地在进行非遗文化旅游产业打造过程中,应当以突出地方非遗文化特色为目的,进行非遗文化旅游线路的完善,从而为游客进行旅游提供创新性的旅游路线支持,有助于非遗文化旅游产业的特色发展。以佛山为例,佛山具有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佛山市在进行非遗文化旅游产业打造过程中,可以结合地方非遗文化旅游资源,把越剧、陶艺、龙舟、秋色、剪纸等非遗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相融合,结合游客对于旅游的需求,进行非遗文化旅游线路的创新设计,不仅丰富了非遗文化旅游产业的内容,还为游客进行身心放松和文化体验,提供了科学的线路支持。
(四)强化非遗文化旅游宣传
非遗文化旅游宣传是促进非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持,因此,各地应当结合地方经济与非遗文化宣传需求,进行非遗文化旅游宣传方式的丰富,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从而为非遗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6]。
四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能够实现消费者对知识、多样性、美感和娱乐性的需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旅游的宝贵文化资源。要根据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内容进行科学规划和创意设计,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实现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有利于打造文化品牌、传播精品实现乡村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赢发展。为增强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促进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各地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和物价部门应合理制定旅游产品价格。在旅游产品定价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价格本身所反映的旅游产品价值,兼顾游客水平和消费承受能力,并进行调研、征求意见和举行听证会,广泛听取各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