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态保护与直过民族地区旅游开发耦合探究

2021-11-21史晨旭

当代旅游 2021年5期
关键词:活态民族资源

史晨旭

云南财经大学,云南昆明 650000

引言

“直过民族”是指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对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或阶级分化不明显的少数民族,采取不进行民主改革和阶级划分,通过特殊的政策帮扶,跨越多个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民族。这些直过民族由于一次性跨越多个历史阶段,其民族文化较少的受到中国主体文化的影响,地区内仍保留着独特的文化体系和建筑风格。直过民族区发展旅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带动作用,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因为发展旅游而随意的耗损当地特有的民族资源,就会使直过民族的民族文化失去过去的生机与活力,产生文化污染、文化自卑、文化变质等负面影响。如何协调直过民族地区资源保护和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于是,作为一种兼顾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新理念,“活态化保护”应时而入。

一 活态保护的概念及内涵

“活态”是指生存的状态,即指以一种动态的形式存在,并具有传承与延续的条件。“活态保护”这一理念始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但是随着学者在之后的研究中对活态保护这一理念的概念和内涵进行深层挖掘之后发现,“活态保护”这种保护理念,同时也适用于所有民族资源的保护。相比于非遗的保护,民族地区资源的活态保护更看重对资源本身、人的生存空间的有机整体保护,注重对当地原生环境的优化以及对遗产的现代功能的运用。为了更好的理解“活态保护”理念,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首先,活态保护体现了对当地居民主体地位和资源存在于现世的生命属性的尊重,活态保护的实质是保护资源持有者活态记忆和技能。其次,活态保护体现了对变迁、衍化、发展的尊重,活态保护这一理念始终对外在世界保持着开放性和包容性。最后,活态保护体现了对遗产价值和存续规律的尊重,其最终目的是维护目标资源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自然、自在状态[1]。

二 活态保护与直过民族地区旅游开发耦合性分析

(一)活态保护是直过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首先,活态保护理念与现代旅游发展趋势相吻合。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游客们更加关注旅游品质,原来静态的参观和被动灌输式的旅游方式已经满足不了旅客的出游需求,游客更倾向于选择文化底蕴较高,体验感较强的旅游产品。活态保护与静态保护相比较而言更具有生动性,更强调对于民族资源的“活化”,注重潜在价值的“传承”、“延续”和“发展”[2]。以活态的方式展现更具有真实性、生动性和延续性,恰好符合现代游客的旅游需求,可以增强直过民族地区的旅游吸引力,提高游客的旅行愉悦感和满意度[3]。

其次,活态保护可以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更多体验性,参与性的旅游产品。当前处于旅游体验经济时代,多样化的体验产品可以更好地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并满足他们的感知需求,因为他们可以通过动手操作,真实体验和实景展演等方法获得最深层次的旅游体验。充分的调动游客的体验和参与,缩短景区与游客之间的距离,消除游客的陌生感,使他们可以深入的了解当地民族文化,激活市场需求,拉动当地旅游经济快速增长。

因此,活态保护是实现直过民族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旅游开发可以为活态保护提供发展空间及资金支持

首先,旅游开发有助于增强保护意识,为活态保护创造发展空间。通过旅游开发这种方式可以将具有民族历史价值的旅游资源进行重组和再现,使得民族文化以一种可观的、有形的、活化的方式展现出来。一方面游客体验活态型旅游产品之后,他们将不可避免地深化对“活态保护”的理解,为进一步完善活态保护理论提供空间;另一方面这种旅游开发可以让始终位于主流文化群体的旅游者在体验民族旅游的过程中对少数民族文化有了新的认识,促使长时间游离在主流文化之外的边缘群体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重新获得肯定,增强他们自觉保护直过民族民族文化的意识[4]。

其次,旅游开发可以为活态保护提供资金支持。直过民族地区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其民族文化及建筑环境的保护大多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而这部分资金十分有限,难以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缺少资金支撑是直过民族地区保护民族资源过程中面临的困境。而发展旅游业为民族资源的保护工作提供了资金来源,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将景区门票、餐饮住宿、等旅游收入用于优化村落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古迹建筑等,从而使得活态保护工作有具有充沛的资金。

三 活态保护与直过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模式选择

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结合直过民族地区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梳理出以下两种适合我国直过民族地区旅游的保护性开发的模式。

(一)生态博物馆模式

上世纪70年代,法国人在探索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环境保护结合时提出了“Eco-museum”理论。国际博物馆协会编撰的《博物馆学大辞典》将生态博物馆表述为:“生态博物馆是一个致力于社区发展的博物馆化的机构,它融合了对该社区所拥有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存、展现和解释功能,并反映某特定区域内一种活态的和运转之中的人文和自然环境,同时从事与之相关的研究。”

目前,中国存有生态博物馆三十多座,几乎全部位于少数民族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态博物馆在少数民族区域的适应性。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在发展阶段也许出现了一些偏差。本应是居民自我建设、自我维护、自我教育的组织,却大多由政府管理,社区参与度以及认可度较低;其本身的建设、展览水平较为低下,没有体现民族、地域特色。但是我们不必否认其存在的合理性,从旅游开发的角度来看,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就是打造了一种高品质的旅游产品,旅游者不但可以游览和欣赏以最原始形式保存下来的遗产,还能够体验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对于直过民族地区来说,利用生态博物馆的模式对民族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可以将现代旅游与直过民族传统社会接轨,超越工业化阶段,直接进入具有生态理念的后工业化社会,实现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5]。

(二)郎德模式

上郎德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郎德镇西北,是郎德镇下属的一个纯苗族聚居村寨,经历起步期、平稳期、增长期三个阶段后,目前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郎德模式。郎德模式是典型的社区主导旅游开发模式,郎德模式主张村民高度自治,独立运作,全体村民共同参与旅游活动,所有重大的旅游决策均由村民协商决定;其分配方式沿用了人民公社时期的工分制模式,对参与旅游接待的本寨村民按照贡献差异分配不同数量的工分,月底或年底将工分换算为现金进行结算。

简而言之,郎德模式就是一种以文化原真、旅游可持续、尊重社区居民意愿为主要特点,倡导社区主导和居民参与,以工分制作为管理和分配机制、以民族文化旅游为具体手段的文化保护与继承体系[6]。该模式弥补了生态博物馆模式的不足,认识到如果没有基层的文化创造者和承载者的支持,将某一民族的传统文化保护仅局限于上级政府部门,则当该民族传统文化面对现代主流文化的冲击时,其衰落是不可避免的。郎德模式的地域因素和民族文化背景与直过民族地区类似,是一种有效的文化保护与继承机制,可以为直过民族地区的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提供了借鉴。

四 活态保护与直过民族地区旅游开发耦合的具体实施路径

(一)坚持民族旅游保护性开发,实现直过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

从开发原则上看:首先要始终坚持保护性原则,保护性旅游开发与传统旅游开发最大和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其坚持保护原则;其次要坚持选择控制原则,即对保护性开发的模式以及开发对象加以选择,对民族资源的开发规模和开发程度、旅游活动强度、游客进入限度等等加以控制。再次要坚持执行社区参与原则,对于民族资源的保护,必须是基于社区群众自愿、自觉的基础之上。最后要坚持效益回报原则,旅游发展所获得的经济收益必须将其部分作为资源保护发展基金,反哺于资源环境以及民族文化的保护之中[7]。

从产品开发上这个角度看:对于直过民族地区旅游产品的开发来讲,可以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景观、建筑民居、生态环境等资源,对其进行原地保护,开发出具有原生态性的共生型旅游产品;充分利用本民族的传统手工技艺、民族服饰,开发出伴生型旅游产品;充分挖掘当地的民族文化,通过提炼、整合其文化内涵,以节庆、民俗活动为载体,开发出提升型旅游产品。在产品开发中仍要贯穿“保护性开发”这一理念,实现直过民族地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政府主导,强化社区参与,建立长效的保护与开发机制

首先,直过民族区域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职能。旅游业的发展深受地区配套基础设施和文化制度的双重制约[8]。在直过民族地区,不论是资金技术、配套基础设施、还是权力资本都十分匮乏。因此,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管理功能在直过民族地区就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在开发管理过程中需要把握总体布局,制定合理的区域旅游规划及长远的旅游开发计划,保护和开发工作有法可依。同时政府应加大对直过民族区域的资金投入力度,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条件。还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积极引导、规范外来投资企业在直过民族地区的旅游经营活动,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其次,直过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还要强化社区居民参与。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鼓励和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当地旅游开发的规划与管理过程中,确保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有充分的知情权和决策权,确保居民的事务性参与。要创新以“参与—分享”为核心的多方利益联动机制,鼓励村民、社区等主体以多种形式入股,比如土地、房屋产权、劳动等入股方式,促进居民的福利性参与,以此来提高其保护民族文化与参与旅游活动的积极性。

(三)充分利用政策、资金、资源,形成多模式并举、多元投入格局

由于直过民族地区自身的特殊性,就决定了其旅游业的发展要结合乡村振兴、扶贫以及针对民族地区的特有政策,整合各种财政资源和专项资金,特别是进一步整合农业、扶贫、专项转移支付等与旅游直接或间接相关的资金,发挥国家财政资金的杠杆和放大作用。除此之外,还应积极吸引民间资本,从多方入手拓宽融资渠道,形成政府、企业、村民等多元利益主体共同投入的格局。政府的专项资金应该主要用于对村寨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工作,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方面中去。企业主要负责在不破坏民族文化的基本前提下打造高品质的旅游项目,投入的资金主要用于项目的开发和旅游营销中去。村民则可以投资于餐饮、民宿、旅游商品等需要较少的资金的行业。通过加强资本的多方参与,为直过地区民族资源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双赢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猜你喜欢

活态民族资源
地域文化视域下南宁长塘芭蕉龙的活态传承研究
桂中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固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研究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我给资源分分类
MINORITY REPORT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