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经营模式探究
2021-11-21见政清任正实
见政清 任正实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会计学院,山东济南 250103
一 乡村旅游概述
(一)乡村旅游概念
UNWTO(世界旅游组织)在《地方旅游规划指南》中对乡村旅游进行了概念界定,乡村旅游是指城市生活者通过短时间的乡村居住、体验来舒缓心情、缓解压力,并获得精神、物质回报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主要以自然田园风光、风俗民情、地域美食为主要经营方向。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国内出现了早期的乡村旅游,这些乡村旅游产业大多以散户经营的“农家乐”形式组织开展[2]。
(二)乡村旅游的特点
1 以城市居民消费群体为主要目标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居民生活节奏在不断加快。城市化带来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降低了城市居民与自然的接触。因此,为了缓解工作压力,丰富精神生活,一部分城市居民开始走向舒缓的田园乡村。乡村旅游的产生正式基于上述消费需求,其主要消费群体锁定为城市居民。尤其是国内一二线城市居民,是乡村旅游产业的主力消费群体[3]。
2 以乡村特色、原生态生活为主要产品
对于城市消费群体,乡村旅游产业中原汁原味的田园风光、乡村特色美食以及浓郁的地域风俗民情是乡村旅游最主要的产品。消费者为了追求与城市不同的生活体验来到乡村,原生态的乡村特色生活形式更容易激发消费者的消费体验欲望。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乡村建筑是乡村旅游产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4]。
3 以低成本、高周期性为代表的主要经营特点
当前阶段我国的乡村旅游成本较低,经营者可以节省大部分人力成本,一些高体验度的乡村旅游(如采摘、捕捞等)可以实现产销一条龙式的经营。这种经营模式大大降低了旅游产业的前期投入。以政府为主导的集体广告宣传也可以分摊个体经营者的广告成本。在这种模式下,乡村旅游存在较高的周期性,淡旺季分明,难以脱离第一产业独立生存。
(三)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乡村旅游是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方式,是我国振兴乡村战略的重要手段之一。乡村旅游产业不仅为乡村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资金、技术支持,同时还增加了就业岗位,为提高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创造了条件。乡村旅游产业带有较强的衍生性和创新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包容度[5]。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居民的生活压力,起到维护稳定社会的作用。
二 现阶段乡村旅游产业经营的问题
(一)创新不足,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
当前我国乡村旅游产业最重要的问题是创新不足,产品同质化严重。相比于全国范围内的乡村旅游产品,县市级乡村旅游产业的产品同质化更为严重,而且乡村旅游产品的跟风严重,个性化缺失。一个地区的旅游产品获得成功后,附近类似项目会迅速上马,而且在产品的品质、服务等方面缺少把关,拉低了该旅游产品的整体品质。比如:全国各地的采摘园、生态园数不胜数,但是经营的产品、活动与服务水平却相差不大,相互之间并没有形成竞争差异。有些地区的乡村旅游产业模糊了乡村特色,过于贴近城市化,在景区规划设计、道路交通设计、建筑风格设计上追求城市风格,已经丧失了乡村特色。此外,乡村旅游产业同质化带来的问题就是经营周期集中,淡旺季分明,这种情况降低了设施的使用率,造成了大量的闲置资源[6]。
(二)资金流不稳定,资源共享意识较低
基础设施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根本,没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提供配套服务,乡村旅游产业无法实现真正的现代化和共享模式。当前我国乡村旅游产业的资金流非常不稳定,严重拖累了配套设施的建设速度。国内不少乡村旅游产业依旧维持着单打独斗的经营模式,即使有些地区采取合作社模式进行经营,在合作程度上也不深。这使得资源的独立性较大,无法形成资源的共享与互补,不稳定的资金流使得投入连续性不足。在产业融合方面,许多地区的乡村旅游产业缺少产业融合思维,惧怕其他行业的业主共享资源和机会,拒绝其他行业的资源介入,缺少共享发展的意识。在摒弃了外在威胁的同时,也失去了做大乡村旅游产业“蛋糕”的机会。
(三)管理不完善,影响新型经营模式的普及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旅游的从业人员的制度管理,传统旅游产业人员受到了有关部门严格的管理与约束,对旅游团体的欺诈、“宰客”现象逐渐减少。但是在乡村旅游方面,当前的管理制度并不完善,缺少对乡村旅游产业经营者的监督、处罚机制。全国各地市的乡村旅游景点充斥着大量的虚假宣传、以次充好的痼疾,即使有关部门三令五申,但是真正落地执行的过程中依旧难以根除。这种现状,让乡村旅游产业经营模式调整的难度加大。对严格依赖管理秩序的共享旅游十分不利。旧有的管理体制对新型旅游模式的限制较大,严重制约了旅游资源的开发效率。散客和团体在旅游体验中的体验感觉差异会被进一步放大,离散型的乡村旅游体验反馈数据会干扰乡村旅游产业经营者的判断,影响经营模式的调整。
三 乡村旅游经营模式调整与解决措施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经济的界限会更加模糊,城乡经济的联系程度将更加紧密。乡村旅游产业的经营模式应积极推动经营模式的调整、经营理念的创新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迎合城市消费者的消费偏好,满足服务需求,与城市经济一起共享改革开放的红利。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乡村旅游资源
相比于传统的城市旅游、景区旅游产业,乡村旅游产业起步晚、门槛低、管理落后,由于发展时间短、项目数量多,导致政府在管理的过程中更加侧重整体管理。对此,地方政府在乡村旅游产业经营模式调整过程中,要加强对产业的规划和引导,统筹资源与布局。在乡村旅游的经营理念上,牢固树立乡村旅游产业“乡土特色”“地域文化”“民俗风情”的独特经营理念,鼓励产业经营者通过深挖本土特色,因地制宜地创新旅游产品,打造高品质乡村旅游产品。在乡村旅游产业的范围上,要紧跟全域旅游趋势,扩大乡村旅游产业的范围。在经营模式调整上,要紧跟共享化的旅游发展趋势,针对游客的类别、需求将旅游产品做精做细,消除传统乡村旅游产业淡旺季的“周期陷阱”,提高基础设施和旅游资源的利用率。
(二)完善乡村旅游投融资渠道,转变旅游产业经营理念
新时期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对此,乡村旅游产业经营者必须重视资金的投入,扩展融资渠道。通过股份制、交叉持股等方式,引入其他产业的资金,加快乡村旅游景区的各项建设。在“智慧旅游”理念的背景下,乡村共享旅游经营模式日益成为乡村旅游未来经营模式调整的方向。对此,乡村旅游产业经营者需要开拓经营思维,转变经营理念,理顺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通过共享资源、机会、决策和收益,解开限制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枷锁,尽快找到突破现有经营体制、市场容量的渠道和办法。将乡村经济纳入城市经济整体发展的快车道中,共享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果。
(三)健全法律体系,规范乡村旅游市场
针对乡村旅游产业经营模式的调整方向,政府需要建立针对性的法律体系,从法律制度上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第一,政府需要建立严密的监督检查机制。以共享式乡村旅游模式为例,政府不仅需要对乡村旅游产业的经营者进行监督检查,同时还要加强对网络信息提供者、旅游产业合作商以及广大消费者进行监督检查,确保经营者和消费者双方在合理的秩序下进行旅游活动;第二,严格遵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针对乡村旅游产业的环境保护现状制定严格的环保法律法规,杜绝掠夺式开发,确保旅游产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谐共存;第三,政府需要加强乡村旅游产业的安全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自助旅游或者共享出行,政府需要加强对乡村旅游产业经营者的安全监控,建立健全安全大数据网络,保护游客在旅行过程中的生命财产安全。
(四)各职能部门协调合作,多方监督
当地文化和旅游局、交通局、卫生局、农业局、林业局和农办等政府部门把业务工作与支持乡村旅游有机结合,从交通状况、安全管理、活动安排、接待设施、环境保护、卫生管理、接待服务、综合管理、社会效益等方面给予指导和扶持,取得了良好的帮扶效果。乡村旅游从顺应旅游市场的自发形成阶段,开始步入规范健康的发展轨道。
四 结语
在乡村旅游产业经营模式调整的关键时期,产业的经营者需要结合当前最新的经济发展理念,设计适合新时期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不断完善起依托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的“智慧旅游”模式,依托共享经济的共享式乡村旅游产业经营模式,依托大景区的全域旅游经营模式。积极引入其他产业的资源,共享发展机遇,做大乡村旅游市场,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旅游产业的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