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科普教育场馆设计研究
2021-11-20王靖武冯玉雪
王靖武 冯玉雪
【摘要】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战略背景下,文旅与其他领域融合的趋势不断加深,彰显出“跨界融合”的发展理念。对于科普场馆而言,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既是時代发展的机遇,同时也是全新的挑战,促使科普场馆功能革故鼎新。本文拟在以体验为中心、挖掘应急科普教育内涵、把握文旅跨界的分寸的基础上,探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科普教育场馆设计的新路径,强化社会多元协作、跨界融合,实现文旅融合背景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科普教育场馆的责任担当。
【关键词】科普教育;文旅融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场馆设计
一、研究背景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科普旅游”利用科普教育使受众能够在游玩中学到科学知识,受到科普教育,对文旅产业进行多角度的深化过程,使文旅融合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现代旅游者越来越重视旅游的知识性和体验性,更倾向于通过旅游活动从而实现锻炼身体、丰富精神生活和获取知识的目的。以文旅融合为载体使科普教育大放异彩,凭借活动和展示形式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既能满足受众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需求,同时也是科普事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根据贝尔纳的“风险社会”理论,中国已经进入风险社会。中国尽管已经历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公众应对传染病防控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仍然知之甚少。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科普场馆是开展常态化应急科普工作的基础设施,在加强受众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提升受众科学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文旅融合背景下应急科普场馆研究评述与功能革新
目前国内已有科普场馆在自身发展模式和路径上结合文化旅游进行探索,但大多是针对图书馆,少有谈及科普场馆和其他类场馆。然而对应急类科普场馆的探究,有助于挖掘专题性科普旅游,推进科普旅游增值和发展;探索科普场馆间的跨界融合能够推动场馆自身建设、拓展发展空间,增强科普场馆生命力;
2.1线下应急科普场馆作为实体景点游览体验服务日益增强
以应急科普场馆为代表的大型科普场馆服务对象人群更加多元化,参与度和选择度更加灵活自主,内容的展示也更加多样化。它以科普展品为主要载体,将科学技术原理表现所要体现的科普教育内涵,受众通过互动式体验的形式,激发其兴趣,进而激发其对于科普展示所体现的知识性思考,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科学素养。
2.2线上应急科普场馆作为虚拟景点“云”游科普教育逐步延伸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不接触”原则使得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相关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步伐不断加快。线上科普教育方面以科普微视频、科普浸画、科学实验等形式为主,在跨越时空限制、知识补充、提升用户沉浸体验等方面的技术优势更加明显。
2.3应急科普场馆作为科普活动组织者应急科普活动丰富多彩
近年来多地科普场馆展开了全方位、多层次、多手段的宣传工作,被广大受众关注和认同,地震、气象等应急科普知识被广泛认知。比如上海科技馆于每年十月开设的“安捷伦科学实验室”活动,通过实验推理与课堂教学等趣味性环节,进行无机元素相关知识的普及;河南省地质博物馆结合自身特点融入情景剧式互动体验,打造互动式科普教育类特色旅游。
三、文旅融合背景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科普场馆设计
3.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科普教育系统设计流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科普场馆设计,共分为5个阶段:需求调研阶段、框架生产阶段、场馆设计阶段、具体实践阶段和测试验证阶段。按照先后流程顺序梳理每个阶段的事件要素,包括: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科普知识整理;受众需求分析;主题明确;核心服务功能;展示组织架构;多媒体界面设计;场景交互设计;媒体资源设计;科普信息设计;视觉元素输出;产品测试;用户反馈等。可以按照前、中、后进行划分。
3.2实施方案
(1)以体验为中心,基于突发公共卫生理论特征和科普场馆设计相关理论,从场馆设计实践中总结整理出体验场馆设计架构、设计流程和设计原则,以此作为理论基础。
(2)科普教育场馆的设计原则、空间布局形式、空间设计的基本程序;通过场馆核心功能与服务主题着手,深入分析线上科普场馆建设的组织架构,影响场馆空间展览效果的技术手段进行详细分析。
(3)建立参观者模型,依据场馆设计架构,对各个组成部分的展品和交互体验项目进行设计。提取国内、外较为典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从叙事角度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事件预警阶段、采取措施阶段、缓和平息时期,以及在每个阶段中科普教育的内容、展示形式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意识观念、行为反应等层面的变化,从案例中对应急科普教育的学习,从而进行科普教育成效的探究。分析总结应急科普内容的科学性、针对性、易懂性;科普形式多样化;科普活动的多元化的特点。
(4)科普教育线上场馆的技术要点与设计方法。通过界面设计、交互形式探索和文本信息设计,应用美学处理手法,结合适易的呈现方式、衍生出更高辨识度的新媒体形式,以更清楚的传达出内容信息。
(5)测试验证推广阶段。进行基于终端的数字多媒体交互体验设计和技术方案设计,并综合专家咨询对课题研究进行验证,反馈和修正。对受众体验后的反馈进行分析、总结和迭代,形成螺旋式的上升过程,从而进行推广应用。
3.3技术关键
(1)面向参观者体验的交互设计模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科普场馆设计,核心在于参观者的体验设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科普场馆由一个个科普项目组成,参观者体验科普项目的过程就是科普场馆实现教育的过程。良好的参观体验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科普场馆设计的核心内容。科普场馆中的元素与元素之间将通过传达、接收、行动、反馈等模式相互转化,从而提供给受众视觉、触觉、听觉等方面的直观体验感,便于科普内容的理解和操作,并获取相关科普知识,最终实现有效体验。
(2)数字技术与科普场馆的融合
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能够给受众“带入”虚实结合的情境中感受深度的沉浸感,以此提升学习效率和深度。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探索数字技术的虚与科普场馆的实的融合,减少由于数字技术带来的受众在场馆活动过程中情景不连贯、虚拟信息呈现不协调等问题。
设计时依托真实场馆环境,把数字型信息实时地输送到现实场馆环境中,借助受众与场馆环境间的接受及互动,促使其解决复杂问题、获得相关经验;应将数字技术的应用形式紧密贴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科普场馆应用主题,通过实践情境和任务活动,促使受众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不仅获取到相关技能和基础知识,自然地促使学习迁移发生,还能加强参观者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及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应提供良好的人机交互感,即为参观者提供更自然直接的交互环境,迅速引导参观者进入学习情境内,使受众在增强现实技术营造的交互环境内无障碍、互动、高效地学习到科普知识。
四、可行性分析
4.1文旅融合背景下可行性分析
在文旅融合的時代背景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逐见增多的现实基础上,应急科普场馆建设不仅体现了科普教育不可替代性的亮点,也是科普场馆以自身专业文化资源融入旅游和提升社会影响力的发力点。
4.2科普领域的可行性分析
科普场馆有组织管理和展示互动的优势,可以通过3D模拟、虚拟现实(VR)场景互动等模拟真实场景或进行虚拟场馆的体验培训。
科普场馆有信息化数据建设和科技支持优势,相较于零星散落在其他类网站上的科普内容,科普场馆的科普资源更加系统化、专业化。
科普场馆有案例体系储备和有效信息管理的优势,通过有效的信息化管理和系统地案例储备,应急科普场馆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科普服务机制的长效化,不间断地为受众提供更加准确、及时的科普服务。
4.3突发公共卫生领域的可行性分析
在科普场馆的常态化的科普教育中,预期所达到:受众通过参观体验科普场馆,面对突发事件时能及时有效地采取预防措施、自救或救护他人的效果和作用。在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科普场馆是能够提供权威应急教育的平台。
4.4技术领域的可行性分析
科普场馆则利用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完成线上线下一体化智能建设,为多元化科普需求提供精准服务。受众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全面、及时、准确等优势,通过5G网络随时随地获取相关科普教育和服务。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科普场馆充分发挥其具有其它任何科普形式无可比拟的基础和条件,组建一个以其为平台能够展现完备的公共卫生安全知识和事件的场馆,同时,辅之以文旅融合产业趋势和先进的交互技术,形成“相互衔接、相互融合、交互体验”的科普场馆,是我国突发公共安全科普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熊正贤.文旅融合的特征分析与实践路径研究——以重庆涪陵为例[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7,33(06):38-45+141.
[2]孙文彬.科学传播的新模式[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
[3]赵菡,杨家英,郑念.从突发公共事件科普看应急科普场馆建设[J].科普研究,2020,15(02):68-75+106-107.
[4]窦萌春.基于体验设计的博物馆环境教育展示设计流程探讨与应用[D].北京林业学,2015.
[5]肖建伟.科普场馆中综合性科普活动的教育效果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
注释:
①当人类制造出来的技术风险逐渐超过自然灾害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社会环境最主要的来源时,人们开始反思科学与技术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也形成对社会形态的另一种解释——“风险社会”的产生。
②应急科普:是针对社会突发性事件和自然灾害事件而展开的科学知识普及;相较于一般的科普,应急科普主要是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作者简介:
王靖武(1997.1—),女,汉族,籍贯:河南洛阳人,郑州轻工业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冯玉雪(1967.7-),男,汉族,职称:教授,郑州轻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