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媒院校自然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研究

2021-11-20邢艳芳周舒琪

计算机时代 2021年11期
关键词:通识课程

邢艳芳 周舒琪

DOI:10.16644/j.cnki.cn33-1094/tp.2021.11.021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媒产业的发展趋向信息多元化、网络融合化、虚拟生态化,从而对综合型新媒体人才的需求显著增长。社会需求和人才供给之间的矛盾关系,反映出当前我国主流单系化教育模式的不足。因此需要优化培养体系,以“通识”为基础,“专业”为发展,建立有利于培养“一专多能”模式人才的方略。

关键词: 传媒人才; 通识课程; 培养方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21)11-78-03

Research on the curriculum of natural science general education in media colleges

Xing Yanfang, Zhou Shuqi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Nanjing, Jiangsu 211172,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development of media industry tends to information diversification, network integration and virtual ecology, resulting in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demand for comprehensive new media talents. The contradictory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demand and talent supply reflects the deficiency of the current mainstream single system education model in China.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optimize the training system, take "general knowledge" as the basis, and "specializations" as the development, and establish the training strategy conducive to cultivating talents with "one specialization, multiple abilities".

Key words: media talent;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training strategy

0 引言

新媒体发展的浪潮伴随着5G技术的成熟推进,不断对当今的行业人才培养模式发起强烈冲击。传媒院校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引领,培养顺应时代的复合型应用人才。通识教育从其学科观点及角度出发,要求人文学科人才具备基本科学认知,自然科学类人才具有人文关怀理念[1]。许多国家已形成了初步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我国也在逐步积累改革经验,探索更人性化的高等教育模式,为培养适应现代化行业发展、与国际要求和发展相匹配的人才类型而努力。

1 自然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解析

1.1 通识课程基本特征

通识教育源自古希腊,由人文学科发展而来,偏重强调基础性和理论性的非实用类学科。同样顺应我国《礼记·学记》和《中庸》强调的博学和贯通思想[2]。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大众对自然科学的不断认知,通识教育思维逐步变化成一种“融会贯通”思想,要求学生通过对不同学科的学习,以开阔的跨学科思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诞生了基于自然科学特性的、特殊的通识课程类型。

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以提高学生通识教育水平为目的,设置与自然科学领域相关的课程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对科学的基本认知,结合行业需求接收相关前沿技术的应用技能,并形成成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体现科学和人文的相互融合[3]。完全符合当下传媒领域的全媒型人才需求特点,适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的方向。

1.2 成熟的通识教育模式(以美国为例)

较早在传媒教育中开展通识类课程的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率先挑战了传统的职业培养模式,在课程中增设了新闻技能训练[4]。美国的通识教育模式非常重视基础和专业的融合,人文和理工的交互。哈佛大学在2002年向世界各大学呼吁,让学生在校期间能接受到具有持久价值的知识与技能教育,从而促使学生能够在多元化民主政治和发展联系的行业需求中随时迎接各种挑战[5]。美国亚利桑那公立大学面向全体學生开设语言和数学课程,引导学生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艺术科学领域开展学习,培养技术认知以及多元化文化意识,以适应职业发展。

总而言之,以西方国家通识教育探索形成的经验模式来看,在时代发展要求下,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并不仅限于丰富个人知识体系结构,更关系到对社会和自然的认知,是发展“完人”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课程应兼顾人文和科学学科,丰富知识领域,结合学习技能应用实践,顺应现代技术教育发展趋势,深入融合主修专业课程。将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有机结合起来。

1.3 我国当前的课程模式弊端

我国目前整体的通识教育模式处于一种形式化层次[6]:①通识化课程在大学课程设置体系中缺少明确的定位,与公共选修课的课程界限十分模糊;②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也存在内容杂糅、结构混乱、地位低下等特点,无法完成高质量的教学任务;③没有得到大学组织制度支撑,在课程的设置过程中存在极大的制约。

相对于人文类通识课程在历史发展中的逐渐成熟,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的设置模式仍存在较大的问题。首先由于自然科学本身相对专业化的学科性质制约,很难控制通識课程的专业性问题。若内容涉入过深则无法完成大众化范围的学习,而基础性普及又无法达到行业实践需求。因此,需要探究自然科学中“专业”和“通识”的层级,“深度”和“广度”的界限,“科学”和“人文”的融合[7],以期找到合适的平衡点。

2 针对传媒行业的课程设置方案设计

通过分析较为成熟的通识课程模式,再根据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内容设置的特点,对传媒行业的人才素质需求类型,提出以下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设置的思路[8]。

⑴ 设置基础类自然科学课程

自然科学知识本身就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基础知识的学习就是理解自然科学类学科的脉络。在学习自然科学知识时,必须要按照逻辑以既定的顺序由点及面的进行学习,从而得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因此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是理解自然科学课程并可以完成后续知识迁移的基本前提。

传媒产业中涉及到的学科颇多,特别是对于一些科学知识的传播,很容易与普通大众认知产生壁垒。基础的自然科学课程学习,不仅可以帮助传媒人快速判断传播的内容是否正确可靠并符合科学发展观念,还可以帮助传媒人快速适应行业中涉及到的相关技术的学习,进行基础的应用实践。

⑵ 紧跟自然科学的前沿知识

自然科学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新理论和新技术的诞生和进步不断推动着行业人才需求模式的革新。因此,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应向学生展示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引导学生关注其发展动态,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培养可以快速地适应社会发展、符合现代职业要求的人才。

新世纪的传媒行业逐渐形成以大数据、云平台、虚拟化技术、人工智能为发展核心的行业模型,算法推荐等技术也应用在各大音视频和资讯获取平台上[9]。传媒类高校应加大对此方面技术的通识化教育,使人才紧跟行业需求发展。

⑶ 兼顾科学知识和学生个性化发展

无论行业如何变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受教育者的发展,而不是功利性的为行业利益服务。“以学科为中心”的设计思想势必会造成培养模式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核心的背离[10]。因此应注意将科学知识与学生兴趣和日常生活相结合,使课程更易于接受。

3 本校教学实践

基于以上课程设置思路,我校面对同一门自然科学类课程,实行分级化培养。依据各专业发展目标中对所需相关知识深入程度的要求,将课程划分为A类和B类课程。与专业联系密切,则学习A类课程;与专业发展相关,则学习B类课程,从而解决通识课程中的深度问题。

3.1 针对工科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

对于本身就在专业领域内学习的学生来说,同一学科通识课程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拓宽专业视野。以传媒技术学院工科专业的学生为例,学校首先开设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从而夯实基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随后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允许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发展方向选取感兴趣的通识课程进行学习。比如设置非线性编辑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概论、嵌入式系统应用等课程提高学生在剪辑、数据分析、智能处理等方面的能力。从而顺应自身兴趣在传媒行业中得到不同方向的任职机会,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3.2 针对人文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

对于非专业领域学习的学生来说,实施自然科学类通识教育有助于他们完善自我,培养综合型发展的行业人才。以人文类新闻传播学院学生为例,学校开设自然科学史、计算机应用基础、网页设计与制作等课程,培养人文类学生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基本常识认知,学习基本的计算机及软件的应用,以适应传媒行业的数字化发展。同时开设融媒体技术概论、多媒体应用技术等课程,使学生根据自身职业规划进行个性化发展,形成“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跨学科思维更好地适应新时期传媒行业内涵。

4 结束语

传媒类院校中,一般以传统的影视、新闻、音乐、舞蹈学、艺术设计学等传媒艺术类专业作为核心学科专业,因此在自然科学素质教育方面存在不足,影响了文科、艺术类大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在传媒院校开设自然科学类的通识课程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设计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培养模式是传媒产业发展的人才储备需要,设计者不能只着眼于单一自然科学课程的培训,更需要从科学和人文交互的角度进行课程规划。启发学生对于自然科学技术和人文传播联系的思考,推动媒体产业向更加成熟、多元、高效的方向蓬勃发展。通过实证研究,进一步加深对大学生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客观认识,细化对自然科学类通识教育的内容构成、传播机制和作用效果的剖析,为在传媒院校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尤可可,崔林.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全媒体人才的培养理念及路径研究[J].出版广角,2021.6:27-31

[2] 于佩.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通识教育的改革与创新研究[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21.35(1):64-67,72

[3] 张超英.新工科背景下关于通识教育的思考[J].科技风,2021.4:41-43

[4] 黄怡俐.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模式、问题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7):91-94

[5] 谢鑫,王世岳,张红霞.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实施:历史、现状与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21.42(3):100-109

[6] 杨倩倩,杨振兴.通识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路径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21.1:91-95

[7] 徐敦辉. 学科交叉视域下新工科人才培养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9.

[8] 冯惠敏,李姗霖,黄明东.自然科学领域通识教育课程特点及其设计理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5:68-73

[9] 杨星星.传媒行业转型期新媒体支持策略研究[J].中国报业,2020.8:50-51

[10] 卫美华.基于个性发展的学生行为引导[J].江苏教育,2020.79:52-54

猜你喜欢

通识课程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通识课程设置的核心要素及策略
计算机通识课程教学平台的研究与探索
提高通识课程教学效果的教学实践探讨
高职通识课程与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应用型通识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通专融合视野下高职教育集群型课程模式建构
高职院校通识课程教学实施研究
高校通识课程《美术鉴赏》双语教学实践与研究
慕课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识课程的改革研究
研究型大学本科生通识课程学习投入现状及其对学习结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