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马铃薯种植技术
2021-11-20鲁婷
鲁婷
马铃薯作为重要的农业作物,为了加强马铃薯种植水平,技术人员要结合具体区域,有针对性地进行品种选择,科学地进行种植研究,从而创新种植模式,进一步提高马铃薯产量与质量。
1 品种选择
科学选择马铃薯的品种可对后续的种植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为全面优化马铃薯的种植效果,种植者首先需从作物的品种方面着手提升品质。此外种植环境的气候和土壤等条件也会对作物的种植效果产生影响。需充分结合作物种植区域的实际条件进行选种,从而选择出质量高、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品种。种植者在开展作物种植前,需选对种植区域的条件进行全面掌握,从而确定适合的作物品种。
2 处理种薯
2.1 晒种
在确定品种后,种植者还需使用有效的方法对种薯进行处理。首先需进行晒种工序,将种薯在温度为15℃左右的环境内均匀展开,以此保证马铃薯形成理想的发芽率。
2.2 切种
当作物嫩芽生长到0.5~1.0厘米时,便可对薯块进行类型划分。将薯块质量在30克以下的归为一类。如果薯块质量在30克以上,便需在实施种植前3~5天切分成小块,保证所有薯块质量在30~50克,每个薯块的芽眼为2~3个。进入切块环节,需将切块工具用酒精等进行消毒杀菌处理,以此降低在切块期间发生细菌感染现象,尽量提升薯块的品质。完成切割后的薯块需在杀菌剂中静置5~10分钟,这样便可达到杀菌效果。
2.3 拌种
进入拌種工序,种植者可运用草木灰完成,并将种子放在开放空间晾晒,为后期开展播种工序提供基础保证。
3 播种
无公害马铃薯的种植土壤厚度需达到10厘米左右,温度需达到6~8℃。如种植者使用地膜完成种植,则需提前10天左右实施。在具体开展种植工作时,需应用宽窄行起垄的技术实施,同时为作物生长创造理想的通风环境,达到适合的温度水平,以此降低病疫发生的概率。
4 种植方式
4.1 基地选择与整地
种植无公害马铃薯的环境需达到下述条件,生态条件优良,且未被污染。因此在选择种植区域时,便需侧重选择地势高、土壤松软、土壤深度大、排灌效果好的区域。为提升马铃薯的抗病害能力,可在种植马铃薯前,种植亚麻等作物,同时不应使用长残效的除草试剂的土壤实施马铃薯的种植。马铃薯的生长环境需以绿色标准为指导,每年的秋季开展整地工作最为适宜,将土壤进行深翻、起垄及压实等多个环节的处理,翌年春天再耙耢灭茬,将土壤状态调整到理想的待播状态。
4.2 双行起垄
在具有良好水肥条件的区域,可使用双行起垄的方式实施种植。每垄可种植两行农作物,将垄高控制在30厘米左右,行距设置在25厘米左右,宽度为80厘米,种植的深度可在8~10厘米。
4.3 平浅种植
如果种植区域为旱地,则可使用平浅种植方法。进入中耕阶段,便可分次对高配土壤进行管理,行间距可控制在30厘米左右,行间距为25厘米左右,播种的深度为8~10厘米。
5 田间管理
5.1 施肥与浇水
现薯之前,需使用氮磷钾等肥料,同时需科学控制肥料使用量,避免作物的品质受到影响。完成施肥环节后,便可进行灌溉,为匍匐茎生长创造理想的环境,同时提升马铃薯生长的速度。
5.2 苗木生长期管理
进入苗期管理阶段,需随时关注苗木的具体生长情况,如果发现存在缺苗等情况,便需科学应对。此外还需随时对土壤质量进行调整,选择适合的时机进行松土,保证为马铃薯提供优质的生长条件。
5.3 块茎生长期管理
进行栽培环节时,需对块茎的成长期进行科学控制,除了在中耕阶段完成培土工序,同时还可依据块茎的生长情况调整培土高度,为块茎营造适合的生长环境。
5.4 病虫害防治
马铃薯的抗病能力培养较为重要。种植者需使用有效手段加强马铃薯的抗病虫害能力,适当选择生物、物理和农业等方式进行防病。如果上述措施效果不佳,便需应用化学手段控制病虫害的蔓延。
6 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在研究提高马铃薯种植水平的过程中,技术人员要采取更加高效的种植方式,科学的开展种植技术实践与创新研究,进一步保证马铃薯种植技术应用效率,从而为相关种植人员提供有效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