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研、产、市”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探讨

2021-11-20杨婷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46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校企中职

杨婷

[摘           要]  当前中职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基础与市场导向方面存在一定的缺憾,中职院校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更加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讲授,对学生真实设计能力培养意识不足,导致学生空有艺术理论知识,但设计出的作品与市场需求的兼容性存在误差。“学、研、产、市”一体化培养模式则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教学与市场的紧密结合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能够以市场的眼光辩证对待理论知识,用市场的需求指導日常实践联系,按市场的反映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从而培养出满足时代要求,符合市场期待的新时代设计人才。

[关    键   词]  中职教育;艺术设计;培养模式;“学、研、产、市”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6-0220-02

对新时代的中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而言,不仅需要强化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更需要在日常学习中加入更多的实践性教学,使得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更加符合当前市场环境的要求。“学、研、产、市”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各艺术设计专业最合适的模式之一,此模式与市场高度接轨,将学生投入到具有一定现实基础的创作实践中,极大地缩短了学校人才培养与市场人才需求间的距离,将艺术理论、艺术创作与市场呼声的隔膜打通。本文则通过对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及特征研究,在挖掘其教育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基础上,探讨其实施的要领与未来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一、“学、研、产、市”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概念

(一)“学、研、产、市”一体化培养模式的诞生

“学、研、产、市”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艺术设计专业最新潮的培养模式之一,此模式革除了传统艺术设计教学中理论与实际脱节问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作品创作时“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争端,让学生直面市场的需求,同时也反向促进提升市场的艺术审美水平。“学、研、产、市”一体化模式的提出最早来源于2010年教育部的相关文件指导,根据《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中职院校需要在教育教学中创新思路,结合市场,积极推动产教结合的教育模式改革,真正落实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初衷,与行业、企业一起,培养市场需求、群众满意的人才。

(二)“学、研、产、市”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教学目标

“学、研、产、市”一体化的人才模式在得到教育部的明确支持后,确立了相应的教学目标。这一模式下,中职院校的教学实践要实现三个方向的总体目标,其一为建立校企合作教学的合理机制,从而将这一教学方式落到实处;其二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队伍素质强化,以更加优质的师资力量保障教学质量的优化;其三为坚持中职院校的职业人才培养目标,把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培养放在教学的首位。

二、“学、研、产、市”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意义

(一)“学、研、产、市”一体化有助于提高学生专业素养

在“学、研、产、市”一体化的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将协同完成设计项目作为教学目标,一方面能够更直观、更全面地展示教师的专业能力,使教学内容更加完善,教学形式更加科学;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艺术设计的整体流程与重要细节,亲身参与完成设计项目的过程,也使得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对多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有更加明确的认知。“学、研、产、市”一体化下,中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将更加顺畅,更加科学化。

(二)“学、研、产、市”一体化有助于专业就业率的提升

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就业同样是必须考虑的难题。传统的教学方式对设计理论的偏重程度更高,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但其毕业进入公司进行与市场相关的实际设计工作时,却很容易出现摸不清买方市场需求或喜好,从而设计出不符合市场规律的作品的问题。而通过“学、研、产、市”一体化模式下的常态化实践训练,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使学生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公司,从而提高艺术设计专业的整体就业率。

(三)“学、研、产、市”一体化有助于社会人才的补充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日益昌盛,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国民对于艺术设计的个性化要求越来越强烈,顾客在选购衣物时不再像过去那样将价格与实用性无条件放在首位,而是像艺术与美进行越来越明显的倾斜。这一时代背景下,通过“学、研、产、市”一体化培养出的艺术设计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顾客的需求,在长期实践教学中积累的经验能够更好地支持其服务于社会,补足当前具备较大缺口的新时代艺术设计人才需求。

三、“学、研、产、市”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实施与发展

(一)畅通校企合作渠道

中职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整合多方资源,搭建合作化的教育平台,即校企合作平台。这一平台的建立不仅需要学校与企业双方的努力,还需要政府与行业的支持。借助于政府与行业协会的力量,促使企业与校方达成合作,构建以项目工作为主体的艺术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囊括参考学习—任务接收—工作执行—结果反思等步骤为一体的知行合一的修学方式。并且,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纲要编订方面要重点参考企业及市场的呼声,同时,当企业进行行业标准的整合制订时,也要积极与学校沟通信息。校企合作的前提下,学生学习与工作的连续性得到更好的延续,对学生的个人发展与行业的繁荣有利无害。

(二)构建开放式教学课堂

学校需要通过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学生走出校门,提早进入社会,让学生了解设计作品从收集资料到获取灵感,再到设计方案化、设计成果化的全过程。例如,学习服装设计的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带领下亲自走入服装生产厂,近距离观察生产流水线的作业方式,了解其中机器与人工部分的区别,并辨析不同情况的成本投入,以此了解设计作品的优化方向,促进设计灵感的爆发。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懂艺术,更要懂得市场,不可否认当今时代的部分艺术前沿潮流与大众市场间存在不小的距离,学生的学习与练习最终都是要走到市场中去,其作品要交给群众来评判,因此必须早早练就中和艺术审美与大众审美的本领,而这一本领的训练必须在深入了解设计作品的生产、销售中习得。

(三)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

“学、研、产、市”一体化模式的实施需要相应的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打底。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完善需要在工作室的教学实践中进行总结,通过对学生面对设计项目时前、中、后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总结其中的重难点,辨明学生常见的错误与疏漏,从而编订成流程清晰、主次明确的专业课程体系,以供教学参考。课程标准的订立则是“学、研、产、市”一体化教学的实践基础,学生在进行工作室项目的设计时,需要遵循市场化与现实性的原则,严格按照行业标准进行,坚决执行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与企业行规高度接轨,以此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行业生产与销售的实际要求。

(四)培养具备较高市场认可度的专业教师人才

“学、研、产、市”一体化模式下适合的教师人才与传统教学有所差别,其对教师的市场把握能力要求更高。因此,学校在进行师资人才的招聘与培养时,一方面需要对人才的企业工作经验有所关注要求,鼓励教师借助校企合作平臺进行设计作品的现实化,培养教师的“兼职”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加深校企合作的范畴,在企业中寻找符合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将其引入教师队伍,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当前中职院校的师资力量普遍存在不足,教师群体大多遵循传统的教学理念,同时自身的设计才能也往往未能被市场所检验,因此,教导出来的学生也很难在就业初期就打破“学院派”的设计习惯,只有教师先转变自身理念,从市场中汲取养分提升自我,才能满足“学、研、产、市”一体化模式的教学需求。

(五)明确工作室模式的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价方案

“学、研、产、市”一体化模式的教学管理与评价方案需要独立构建,在管理方面,需要授课教师在带领学生做项目前预备好基本的教学纲要与教材教案,在确定项目主题的基础上选定优秀参考案例,并对工作室成员的任务分工进行明确,以及对学生的工作与劳动进行保护监督。

四、结论

“学、研、产、市”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仅是学生、学校、企业与社会多边需求的共同实现方式,同时也是当前中职艺术设计专业本身取得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途径。唯有将市场化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教学中来,借助校企合作通道,将学生送到社会大环境中,以市场接受程度与作品的经济价值为评判的标准,才能切入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本文对“学、研、产、市”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下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究立足于实际,展望未来,希望能为此领域的深化发展与研究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刘云霞.产教融合下高职“三三结合式”人才培养模式:以药品生产技术专业为例[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1,42(8):69-73.

[2]刘兵.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产教结合的教学研究[J].作家天地,2019(24):182,194.

[3]刘雪婷,苏宁,李月珠.高职院校艺术设计课程的改革与创新[J].艺术品鉴,2018(17):219-220.

[4]陆秀.中职平面设计教学产教结合的策略探讨[J].知识文库,2019(24):158.

编辑 王亚青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校企中职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中职数学作业批改中的问题及对策
书封与现代艺术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