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找准阅读教学的支点

2021-11-20贾迪

作文成功之路·作文交响乐 2021年7期
关键词:灰雀列宁支点

贾迪

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由此可见支点的作用巨大。一节语文课上学生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点很多,如果教师面面俱到,那么不仅抓不住阅读的重点,还容易使学生感到厌烦,丧失学习兴趣。教师如果能够找准阅读教学的支点,就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撬动整个阅读课堂,让学生感受阅读的精彩。那么,阅读教学中的支点该如何寻找与确定呢?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一、找准质疑支点,让探究更有动力

学贵有疑,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的方法有许多,可以让学生就课题提出疑问,也可以就文本的重点处、难点处或者自己学习的疑惑处质疑,教师根据文本内容的特点找准质疑的支点,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可以使学生在探究阅读时更有动力,进而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灰雀》一课的时候,学生在读完课文后对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问:列宁为什么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啊!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而不是直接问小男孩“灰雀是不是被你抓走了,快把它放了”,这个问题非常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很多学生在阅读的时候都存在这样的困惑,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要直接把问题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要鼓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阅读去发现,然后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们联系上下文阅读,从“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冻死了” 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列宁明知道是小男孩把灰雀带走了却故意不说,是为了让小男孩自己觉悟,体现了列宁以情育人的思想;另外,列宁虽然是在自言自语,其实是故意说给小男孩听的,他用“可惜”告诉小男孩还有许多人在关心着灰雀,希望灰雀能够回来。列宁以此感染和教育小男孩,说明列宁爱鸟,但是更爱诚实的孩子。抓住一点辐射全文的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列宁和小男孩的认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在《灰雀》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主要从质疑入手,引领学生带着问题探究阅读,这样能使学生真正走进人物内心,对列宁的育人过程有进一步的理解,促进了学生阅读质量的提升。

二、想象支点,让表达有方向

阅读离不开想象,学生们天生也喜欢想象。在阅读教学课上,教师根据阅读内容的特点适时启发学生,激活他们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在学习了《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一文后,学生对急性子顾客和慢性子裁缝的性格特点有了基本的了解与认识,教师再启发学生想象:假如裁缝是急性子,顾客是慢性子,那么他们之间又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呢?这个问题,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能会这么想,如果裁缝是个急性子,那他看到顾客送来的布料,肯定会抓紧时间着手制作,饭也顾不上吃,觉也顾不上睡,想赶快把衣服做好,结果忙中出错,发生了许多可笑的事;而顾客呢?裁缝把衣服做好了,给顾客打电话来试穿,可是……就这样,一连串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在学生的脑海中生成,然后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课堂充满了欢乐的学习氛围。

在《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主要让学生在熟读故事了解人物形象特点的基础上,大胆想象,再对故事加以改编。这样的教学帮助学生找到了想象和表达的支点,在学生绘声绘色讲故事的过程中,整个课堂洋溢着快乐的氛围。

三、表达支点,让阅读有方向

选入统编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有许多在表达上很有特色,教师可以从这些独特的表达入手,和学生一起阅读、赏析和品味,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表达方法。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方向会更加明确,从而为今后的表达和运用奠定基础。

如教学统编教材语文三年级上册《搭船的鸟》,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主要描写了翠鸟的外形,学完这一部分后,教师就可以从文本表达的视角出发,通过提问的方式带领学生分析作者的表达顺序和技巧。这样学生就会明白作者是按照从整体(彩色的小鸟、多么美丽)到部分(羽毛、翅膀,长嘴)的顺序写的。在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么?(翠鸟捉鱼的动作很快)然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是从哪方面感受到的;在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之后,再启发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翠鸟的捕鱼过程很快”呢?从而让学生明白正是因为作者对翠鸟捕鱼的一系列动作描写才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比直接写的效果要好,这就是表达的魅力。

在《搭船的鸟》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从文本表达的视角让学生品味和感受了作者表达的技巧,或许学生还没有完全吃透这种表达方式,但对他们今后的表达已经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灵活运用和表达。

四、思维支点,让思路更清晰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穿学生整个语文学习阶段的重要任务。因此,教师要找准能够引领学生思维发展的支点,启发学生思考,激活语文课堂,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在教学统编教材语文三年级上册《那一定会很好》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供学生思考:1.想一想从一粒树木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需要经历什么?2.比较《那一定会很好》和《去年的树》这两篇童话故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解决第一个问题需要学生边阅读边从文中提取信息,再把自己提取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分析能力、联系性思维、整合思维等都会得到发展。在问题二的解決过程中,学生通过比较阅读会发现这两篇文章都是童话,并且都是围绕“树”写的,不同之处在于《去年的树》结局哀伤,《那一定会很好》结局美满,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就这样在关键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如层层剥茧般逐渐清晰,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那一定会很好》作为一篇略读课文,整节课教师就紧扣两个问题来分析文本,目的明确。这样一来学生思维的条理也比较明晰,在掌握了文章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五、实践支点,让“做”有支撑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结合所学课文的特点,找准实践的支点,引领学生从鉴赏、表达、实践运用等方面展开教学,可以使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一文可谓是学生学习观察与表达的典范。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先说说自己的感受,再从文中找出表现作者仔细观察的句子进行品味,从而使学生明白作者之所以能够把爬山虎描写的这么生动形象,关键在于他对描写对象连续细致的观察。最后再借助课后“资料袋”的提示,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对其进行细致连续的观察,并把自己的观察所得记录下来。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在《爬山虎的脚》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根据文本内容的特点,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观察与语文实践上,有效避免了阅读教学多而杂等现象,学生们的主攻方向明确,可以极大提升阅读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找准教学的支点一方面可以使教师的教学目标更明确,学生的学习更集中;另一方面这样可以抓住阅读教学的重点,调整学生的阅读状态,使学生在得意得言的基础上真正得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灰雀列宁支点
假如给你一个支点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灰雀》读后感
拉美有多少“列宁”?
纪念列宁
《灰雀》一文中的两种爱
“不许你们伤害灰雀”
难在寻找那个支点
灰雀·鱼·海鸥
最后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