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及其发展历程探索

2021-11-20姚国章,周敏

经济研究导刊 2021年28期
关键词:数字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

姚国章,周敏

摘 要: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全面推动了经济社会数字化的进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因此进入了数字化的快车道。只有更好地理解数字技术和数字化的内涵,才能把握非遗数字化的本质。从分析数字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以及对数字化的基本认识出发,理清非遗数字化的概念定义,分析非遗数字化四个方面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对国际、国内非遗数字化的发展状况进行探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数字化;数字技术;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8-0045-03

众所周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探索而逐步积累起来的智力成果,既是科学技术之源,也是民族文化之根,更是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为了让非遗成果世代相传,千百年来,人民想尽各种办法使其得以留存、保护、传承和传播。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非遗数字化正迎来新的契机,在此时,更好地理解数字技术和数字化的内涵,从而把握非遗数字化的本质,促进非遗数字化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研究国际、国内非遗数字化的发展历程,是开启我国非遗数字化新征程的重要参考。

一、对数字技术和数字化的认识

数字技术已当之无愧地成为我们经济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数字化也已成为新的潮流,进一步把握数字技术和数字化的内涵十分必要。

(一)数字技术的基本概念

数字技术(Digital Technology)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般是指利用现代计算机等手段将传统信息资源转换为计算机能够识别的二进制数字信息的技术。数字技术的处理对象包括图、文、声音和视频等,使其转化为被计算机识别的“0”和“1”后进行运算、加工、存储、传播和还原,同时还能在运算和存储等环节中对相关信息内容进行编码、解码、压缩以及加密、解密等各种操作。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数字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已成为当代最具有活力、最富有影响力和最充满变革力的关键性技术之一,给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带来了重大、深远和积极的影响,并将持续发挥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在当今世界数字技术领域,集中了全球大量顶尖的人才、汇集了大量的资本、创造了新的产业、开发了新的应用,数字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担当着使能器、驱动器、转换器和反应器的角色。

(二)数字技术的基本特征

经历了数十年发展历程的数字技术,已成为一个涵盖面十分广泛的体系,主要包含以下特征。

1.创新性。数字技术的创新性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数字技术本身是持续创新的产物,创新既是其特有的基因,也是其生生不息的源动力;第二,数字技术的应用需要创新,只有实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才能使数字技术凸显出创新的突出价值;第三,数字技术应用的实现和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创新的人才,掌握数字技术的人才是数字技术应用的关键所在,决定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前景和未来。

2.赋能性。数字技术独立存在无法体现自身的价值,只有跟具体的应用场景和业务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数字技术必须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深度融合,才有可能焕发活力、勃发生机。

3.生态性。数字技术已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体系,从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到应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构成了数字世界的基石,是数字社会孕育、发展和繁荣的重要保证。从未来发展来看,数字生态和物理生态融合是必然趋势,两者相互关联,共同促进。

4.系统性。数字技术价值的发挥不是简单的技术应用,而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关系到组织、人员和流程,同时还同管理和运营高度相关。只有从全局的角度统筹谋划,同时一步一个脚印、有条不紊地推进,才能使数字技术发挥独特作用,贡献出其所特有的价值。

(三)对“数字化”的认识

所谓数字化(Digitalization),是指使用“0”和“1”的二进制编码的方法使相关信息变成一系列由数字表达的内容以实现表达和传输。数字化的形式包罗万象,比如将传统的照片扫描成电子照片,再比如将传统的音视频加工成数字媒体等等。表面上看,数字化只是信息内容存在形式的变化,实则是开启了从物理世界走向数字世界的桥梁。

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早在2600年前就提出“萬物皆数”“数是万物的本质”,是“存在由之构成的原则”[1]。这个在当时被认为是“异端邪说”的观点,在今天这个数字时代正在得到应验。数字化伴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和普及成为一种席卷世界的浪潮,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

二、非遗数字化的概念

我们认为,非遗数字化是指以基于非遗的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传输、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和数据应用为主线,在非遗的保护、展示、传承、传播和创新等各个环节综合应用数字技术,促进非遗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非遗的与时俱进和可持续发展。这一定义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第一,数据是非遗数字化的灵魂,离开了基于非遗的数据,非遗数字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因此,加强数据采集和应用是非遗数字化发展的前提。

第二,数字化贯穿非遗发展的各个环节,使非遗的保护和展示的全过程、传承和传播的全流程以及创新和创造的全视角借助数字化赋能。

第三,实现非遗和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对此不断探索,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非遗数字化的作用

非遗数字化不是简单的数字技术应用,而一定程度上是对非遗发展的一场深刻革命。概括起来,非遗数字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非遗数字化是非遗保存和保护的基本前提

每一项非遗成果自诞生以后都面临一个如何保存和保护的问题,传统的方法多采用文字的方式予以记录并通过书籍等形式流传下来,这在科学技术十分落后的时代,曾经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书籍受时间的影响磨损较大,而且展现的内容形式较为单一,与现代社会对非遗信息的获取以及保存和保护需求存在很大落差。因此,加快形成数字化的非遗成果,对促进保存和保护来说已成当务之急。

以传统舞蹈类非遗项目为例,如果单纯依靠文字的方式进行记录和保护,显然无法满足丰富多彩的舞蹈艺术需要展现的艺术细节和独特魅力,只有通过数字化的手段才能真正显现出它的传神之处。

(二)非遗数字化是非遗传承的重要条件

非遗传承人日渐老龄化、非遗传承青黄不接是当前非遗发展中最为棘手的问题,如何让年轻人有机会了解非遗、接触非遗、实践非遗并传承和传播非遗,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依靠传统的方法和途径,年轻人即使有意愿学习非遗的相关技艺,也很难有渠道接触到传承人并学到相应的本领,感受到独特的文化氛围。如果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将非遗的技艺展现出来,并通过在线课堂等方式进行传授和辅导,必将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学习和实践,也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传承人队伍,使非遗传承后继有人、薪火相传。

(三)非遗数字化是非遗传播的必然选择

非遗凝结着先民的智慧,是一代人的传承和创新的结果,但在当代很多非遗由于各种原因仍处在“养在深闺人不识”的状态。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非遗项目缺乏数字化的呈现内容和合适的传播渠道,在资讯爆炸的今天很难有机会能展现风采。利用数字化手段促进非遗的传播是当前非遗发展的重要机遇,只有充分开辟数字化传播渠道,创作出更多数量、更高质量的数字媒体作品,才能使非遗的传播适应新的时代需要,迎来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

(四)非遗数字化是非遗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这既是非遗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是非遗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数字化是非遗实现创新的重要手段,无论在非遗的创意提炼还是技艺优化方面,都离不开数字技术为之提供工具和各种素材,尤其是在需要提高作业效率扩大产出的非遗项目上,更需要非遗为之赋能。以南京云锦为例,因为有极大的市场需求,传统的纯手工制作的效率和产能无法满足,利用数字化手段辅助产品设计,并在制作领域引入数字化技术以提高效率,必然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四、国际非遗数字化的发展历程

在国际上,非遗数字化的发展起步较早,总体发展进程是伴随着非遗概念的提出和非遗事业的推进而不断深入的。早在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启动了“世界记忆工程”项目,目的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尽管在当时计算机的普及程度还很低,但这一方向非常明确,表明数字化是非遗发展的重要支撑。

紧随其后,美国启动了“美國记忆”(American Memory)工程,旨在通过计算机等手段将与非遗相关的文献、声音、视频和图片等资源实现数字化,以建立起包含民俗、历史、人文、艺术、文学等不同类型的数据库,并向公众开放。尽管在当时还没有互联网,但为后来通过互联网向公众开放提供了支撑。

法国于1997年启动了名为“Gallica”的国家数字图书馆项目,将非遗相关的馆藏文献通过互联网向公众开放,此后通过与谷歌公司的合作建立起了基于互联网的非遗主题的开放数据库。

日本在非遗数字化方面走在亚洲国家前列,日本早在1950年就通过了《文化财产保护法》,该法中所涉及的无形文化财产包括了文学、戏曲、音乐和技艺等众多门类,与联合国后来所明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度吻合,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2000年3月,日本利用互联网向世界公开了与非遗相关的数据库——贵重图书图像数据库,将19世纪前出版的珍贵史料实现数字化并向外界开放,同时形成了富有影响的《数字式贵重图书展览会》和《世界中的日本》两个电子展览会项目。2002年10月日本政府在学习借鉴“美国记忆”项目的基础上发布了“日本之记忆”项目,该项目在亚洲国家中处于领先行列[2]。

总体而言,发达国家在非遗数字化发展方面起步较早,基础扎实,发展成效也更为显著,同时相关的经验也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示范。

五、我国非遗数字化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非遗数字化发展起步相对较晚,但步子大,发展速度快,取得了较为可喜的局面。2005年3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3]。这一文件为我国非遗数字化的发展吹响了号角,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

2010年10月,文化部委托中国艺术研究院承担建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项目。该项目的一期工程于2011年底验收,建设成果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源数据库的开发应用;二是秦腔、高密扑灰年画、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三个国家级非遗名录试点项目的数字化资源采集及专题展示;三是传统美术、传统戏剧、传统技艺三大门类的数字化标准规范草案制定。这一项目取得了预期的成效,为我国非遗数字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1年,国家图书馆在学习吸收美国、日本等国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启动“中国记忆”项目。这一项目堪称数字时代记录历史、保存文献、传承国家记忆以及服务终身学习的全国性文化项目,既拓展了传统图书馆在文化传承和社会教育等方面的新功能,又促进其变藏为用,全面激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动能[4]。

2016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起草完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专业标准》,填补了我国非遗数字化保护专业标准的空白。

2019年8月,科技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近年来,我国非遗数字化在国家政策指引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良好的进展,相关的成果正在不断涌现。

结语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进步和全面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正登上全面数字化的快车道,给千百年来少有变化的非遗发展带来了前有未有的冲击和机遇。加强对非遗数字化的研究、促进非遗数字化的应用,是非遗发展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务,需要各地各级政府部门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同时要行之有效地加以落实。非遗数字化牵涉面广,影响面大,复杂程度高,需要统筹考虑,从自身发展需求出发,逐步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李秀伟.毕达哥拉斯学派[EB/OL].中国社会科学网,2013-12-16.

[2]  张志清.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的古籍建设和服务[EB/OL].海外信息,2021-01-28.

[3]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05-03-26.

[4]  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简介[EB/OL].中国记忆项目实验网站,2021-01-28.

[责任编辑 辰 敏]

猜你喜欢

数字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数字化起舞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浅析产业化模式对中国动画发展的重要性
数字媒体艺术在虚拟展示空间中的应用探究
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研究应用
工业自动化中数字技术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