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知识点教学的几种常见范式

2021-11-20田长明

化学教与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教学范式知识点

田长明

摘要:初中化学教学应体现启蒙性和基础性,而这种基础性应落实在教材中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上。知识点的教学教材或明或暗地提供了一些范式,文中以沪教版为例,分别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和拓展问题,引入问题和探究问题介绍了知识点教学的三种常见范式。

关键词:沪教版;知识点;教学范式;燃烧与灭火;质量守恒;微粒运动

文章编号:1008-0546(2021)04-0011-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21.04.003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合理组织教学内容,要基于知识关联的结构化,要基于认识思路的结构化,要基于核心观念的结构化。对于初中化学教学来说,化学是学生新接触的学科,是启蒙阶段,更应该注重每个知识点的教学。如果说结构化是“面”,那知识点就是“点”,有“点”才有“面”。

每一个知识点如何教,可谓千人千面,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方法,但笔者想表达的是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式,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这些范式来组织教学,笔者以沪教版教材为例:

一、范式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化学学科的意义不仅在于创造新物质,它还能够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物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地面对各种现象,对这些现象的好奇心可以促使我们研究现象背后的问题,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对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展开教学?沪教版教材提供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范式,即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顺序组织教学。

案例1: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燃烧与灭火”是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4章第1节的内容。教材内容基本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顺序进行编排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分三段来进行(图1)。

与此类似的知识点还有“钢铁的锈蚀”。沪教版教材也是按“什么是钢铁的锈蚀→钢铁为什么会锈蚀→如何防锈蚀”的顺序编排内容的(图2)。

案例2:知识点——“一氧化碳的毒性”

沪教版教材对一氧化碳的毒性有如下描述:

一氧化碳是无色、无气味的剧毒气体。吸入人体内的一氧化碳跟血液里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丧失了输氧功能,会导致人体缺氧。人吸入少量的一氧化碳就会感到头痛,吸入较多量的一氧化碳,就可能因缺少氧气而窒息死亡。当发生一氧化碳中毒时,应立即打开门窗通风,并迅速将中毒者移至空气新鲜处,严重者应立即送医院救治[1]。

教材中这段内容其实也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顺序组织语言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进行实验的验证与知识的拓展。

为了探究一氧化碳的毒性原理,我们可以设计下列实验:

实验1:将一烧杯中的新鲜鸡血用另一只烧杯一分为二,将其中一只烧杯中的鸡血倒入收集满CO的集气瓶中,盖上玻璃片,充分振荡。30分钟后,再将集气瓶内的鸡血重新倒回原烧杯中,实验过程如图3,比较两只烧杯中鸡血的颜色。

实验现象:倒入盛有CO集气瓶并进行振荡后鸡血呈暗红色,而没有倒入盛有CO集气瓶鸡血呈鲜红色。

CO中毒后怎么办,医生是如何救治的?轻者可直接送入高压氧舱进行治疗,如果是病重者,先送至ICU病房进行抢救治疗,待病人生命体征稳定后,再送入高压氧舱治疗。

二、范式二——分析问题、拓展问题

教师在习题教学中经常会注意“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其实在新课教学中也可以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按照“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的顺序进行教学,不仅要讲清“是什么”和“为什么”,还要注重知识的拓展与延伸,讲解“还有什么”,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案例3:知识点——“溶液pH的测定”

沪教版教材中对如何测定溶液的pH做了如下规定:

用pH试纸检测某种溶液的pH时,将玻璃棒蘸取的试样溶液滴在pH试纸上(pH试纸不能预先用水湿润),把试纸呈现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就可以确定溶液的酸碱度。用酸度计(pH计)可以更精确地测定溶液的pH[2]。

“是什么”即如何测定溶液的pH。测定溶液pH的方法:

用镊子取pH试纸放在玻璃器皿上,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半分钟将试纸呈现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为什么”即是要解释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为什么要这么操作?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下列问题组:

问题1:为什么玻璃棒要洁净干燥?

问题2:为什么用玻璃棒蘸而不用滴管滴?

问题3:为什么在半分钟内进行颜色对照?

问题4:pH试纸为什么不能润湿?

“还有什么”即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测定溶液的pH。测定溶液pH还可以用酸度计(pH计)和传感器。pH计和传感器测定溶液pH的装置如图4。

三、范式三——引入问题、探究问题

真实、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出学科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并引领学生进行思考和实验探究,从而得出结论。“情境。问题。实验弓结论”的教学范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他们学习方式的轉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品质,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案例4: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

沪教版教材为了得出质量守恒定律,采用了“情境→问题→实验→结论”的教学范式

情境:波义耳和拉瓦锡研究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的实验。波义耳和拉瓦锡研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关系的实验如图5。

问题: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变大、变小、还是不变?

实验: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图6)和碳酸钙与稀盐酸的反应(图7)。

结论:无数实验证明,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沪教版教材采用“情境→问题→实验→结论”的教学范式还有很多,笔者再举一例:

案例5:知识点——“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情景:当我们走近鲜花盛开的花园时,会闻到花的香味;当我们打开酒精瓶时,会嗅到酒精的气味。

问题:为什么我们能闻到花香和酒味?

实验:

实验2:向烧杯A中加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液,得到溶液甲。向溶液甲中滴加1~2滴浓氨水,实验装置如图8实验3,观察现象。

实验3:在烧杯C中重新配制甲溶液。在烧杯B中加入3~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把两个烧杯罩在一起,实验装置如图8实验4,观察实验现象[3]。

结论: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不停的运动着的。

现在教学研讨中,我们经常会把“大概念”“大单元”“结构化”作为研讨的主题,但笔者认为初中化学教学和高中化学教学还是有区别的,初中是启蒙阶段,应体现基础性。一方面,要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从化学的实验角度初步认识物质世界,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交流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在面临和处理与化学有关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思考和判断[4]。

所以笔者认为对于初中化学来说,认真讲好每一个知识点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3]中学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94,63

[2]中学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3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学出版社,2012:2-3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化学教师对模型的认识与应用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D/2018/02/09)。

猜你喜欢

教学范式知识点
关于口罩 这10大知识点你必须知道
知识点自测
计数原理知识点解读及题型分析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三角函数知识点解读及常考点分析
“二次根式”复习精讲
科学分析,高效决策
小学语文“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