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PU-GPU异构计算框架下的高性能用电负荷预测

2021-11-20赵嘉豪陆春艳陶晓峰冯燕钧

电力自动化设备 2021年11期
关键词:台区线程用电

赵嘉豪,周 赣,黄 莉,陆春艳,陶晓峰,冯燕钧

(1. 东南大学 电气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6;2. 南瑞集团有限公司(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1106)

0 引言

在智能电网时代,随着智能电表的广泛使用和各类传感器的普及,电力用户侧的数据呈指数级增长。由于数据驱动的计算业务的快速扩展,现有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在统计实时性和分析智能化方面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何高效处理和充分挖掘海量用电数据已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电力负荷预测是用电数据挖掘分析的重要业务场景之一,影响到电力系统发电与用电量之间的平衡。精确、高效的负荷预测结果有利于提高电网调度水平和安全稳定运行状况[1]。

电力负荷预测主要包括2 个环节:用电数据的获取及预处理,计算模型的训练及结果预测。通常,数据获取方案都是在中央处理器(CPU)支撑的关系型数据库上执行的。在面对数据规模较大的查询、计算时,传统的数据库(如Oracle),受限于硬件成本与CPU 计算能力,常以较长的响应时间为代价换取较高的吞吐量,通常在数据的获取和预处理方面耗时较长。另一方面,负荷预测是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力系统应用最广泛、深入的应用。众多学者对采用人工智能模型预测电力负荷展开了大量研究,主要方法有神经网络[2]、支持向量机[3]和集成学习[4]等。其中,以XGBoost 为代表的集成学习方法,在负荷预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文献[5]对比分析了随机森林(RF)、贝叶斯和K最近邻(KNN)等模型,证明XGBoost在电力负荷预测方面具有优越性。文献[6-8]将XGBoost 与模型融合技术相结合,采用组合预测的方式提高了预测精度。然而随着负荷数据和模型规模的增长,算法复杂程度也逐渐提升,基于人工智能方法的预测模型的训练过程变得极为耗时,执行效率同样受限于CPU 的计算资源。虽然传统的负荷预测应用大部分集中于批量数据的离线训练和随后的在线预测,但是单纯的批处理学习方法无法实时整合规模日益增长的用电信息,也不能在短期负荷预测问题中及时进行新样本的增量训练[9]。因此,为了满足用电大数据分析的要求,除了增加分布式并行机的节点数量,一种更高效的解决方案是使用计算能力更强的新型硬件和执行性能更高的计算框架,以提高整体预测方案的执行效率。

近年来,图形处理器(GPU)由于其在浮点计算速度和存储带宽方面的优势,已被成功应用于许多科学计算领域[10-12]。在数据库计算上,有学者设计了GPU 数据库来加速数据的查询和计算[13-15]。在人工智能相关模型的训练上,主流神经网络框架如Tensorflow、Pytorch都支持GPU为其底层数学运算进行模型加速。但是之前学者在基于人工智能方法进行负荷预测的工作中,通常只使用GPU 加速模型的训练过程,并未应用在数据集的获取和处理上。而负荷计算不仅支撑了负荷预测应用的开展,也是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日常运营维护的基本内容。由于更新频率较高,其计算效率的提高十分重要。

基于以上问题,本文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中央处理器-图形处理器(CPU-GPU)异构计算框架下全流程加速的高性能用电负荷预测方法,其充分利用CPU-GPU 异构体系的计算资源,并行化加速了用电负荷数据的预处理和预测模型的训练。本文首先将用电数据的计算从数据库转移到GPU 设备上进行并行化处理,并提出结合OpenMP 多线程技术实现在多台GPU 上同时完成多个并行计算任务。然后,对多个台区负荷数据统一建模预测,在进行K均值(K-means)聚类分析后利用GPU 加速XGBoost 模型的训练计算,从而预测台区未来的日负荷数据。最后,实际算例结果表明,结合多线程技术的基于GPU实现的并行计算方案具有高效的计算效率和良好的扩展性,基于K-means-XGBoost的台区负荷预测模型在高效执行的同时也保证了预测准确性,CPUGPU异构计算框架满足了海量用电数据实时统计和充分挖掘的要求。

1 CPU-GPU异构计算框架和CUDA编程模型

CPU-GPU 异构计算框架一般由1 台CPU 和a台GPU 组成,CPU 和GPU 之间通过PCI-Express 总线进行通信和数据传输,如图1 所示。1 台GPU 包含c台流式多处理器SM(Streaming Multiprocessor),每台SM 上有着成百上千的流处理器SP(Streaming Processor)资源,即计算核心单元,因此GPU可以提供比多核CPU 更高的并行度和更强的浮点计算能力。SM 采用单指令多线程SIMT(Single Instruction Multiple Thread)方式来管理其中的线程,GPU可以通过调度更多的SM 和数量众多的线程实现更细粒度的数据级并行。

图1 CPU-GPU异构计算框架和CUDA编程模型Fig.1 CPU-GPU heterogeneous computing framework and CUDA programming model

NVIDIA 公司于2007 年推出了GPU 的统一计算架构(CUDA)模型[16],使原本负责图形处理的GPU也可进行通用的科学计算。CUDA模型为CPU-GPU异构计算框架的实现提供了支持。其中,CPU 作为主机端(Host)运行,而GPU 作为设备端(Device)配合CPU 协同处理。CPU 程序调用GPU 上运行的CUDA内核函数(Kernel)时,每个内核函数占用SM 上的1 个线程网格(Grid),每个线程网格包含b个线程块(block),每个线程块以32 个线程(thread)为1 组的线程束(warp)形式进行调度,线程束总数为d。通过设定内核函数启用的线程块数量和每个线程块中的线程数量,可以使得每个线程对不同数据并行执行相同的计算命令。同时,为了更好地利用GPU 的内存带宽优势,可以通过“合并访存”的高效机制来掩盖线程的访存延迟,其实现的要求是同步执行的线程束中每个线程的读取和存储地址必须连续。

2 基于GPU加速的用电负荷并行预处理

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用电数据存储于Oracle等关系型数据库中。由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数据量日益增大,一直以来基于数据库存储过程的用电采集统计计算工作的耗时也与日俱增。本文提出将计算任务转移到GPU 设备上,以GPU 并行计算的方法来改进原有串行的数据库计算方案。

2.1 数据交互方式设计

在数据交互方式的设计上,通过Oracle 调用接口OCI(Oracle Call Interface)实现负荷数据的接收和计算结果的回传。OCI 是Oracle 数据库最底层的原生接口,其将结构化查询语言(SQL)和高级编程语言相结合,性能上具有高度的开发灵活性、较高的执行效率和强健的安全性。本文采用短链接的方式为每条数据库执行指令都进行一次数据库连接与端口操作。另外,考虑到数据交互的通用性及易维护性,选择了可扩展标记语言(XML)文件作为存储表格信息的载体,实现数据内容和流程管理的分离。

2.2 基于GPU实现的用电负荷并行计算

由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具有通信延迟性,采集到的用户数据通常是混乱的。用电数据的计算业务往往围绕多张表格进行数据查找、匹配。遍历排序是一种逻辑性强的操作,而海量数据的移动又是内存绑定的操作。考虑到CPU 擅长处理复杂逻辑运算,GPU擅长处理计算密集型的任务,本文先在CPU端进行数据重排序预处理,然后交由GPU 完成相应的数值计算。选取用户ID 作为数据记录的区分标识,在CPU 上将原始数据按照用户ID 大小顺序排列得到一个排序向量P,排序结果和原始数据一起从CPU 内存拷贝到GPU 内存,然后在GPU 上执行原始数据实际排序的内存操作。GPU上内核函数执行重排序任务的原理是赋值操作,即以1个线程执行1条记录的数据赋值,将1 片内存中的数据按照向量P重新写入另一块内存中,完成表格的重新构建。由于表格是按列读取的,连续的线程负责连续的数据,写入内存是合并访存的。

考虑到采集数据的缺失,表格的重排序操作并不意味着可以直接进行数据匹配,而为后续的表格扫描和建立映射提供了方便。以日负荷量计算为例进行计算说明,日负荷计算取电能表2 天的底码相减乘以综合倍率,底码包括正(反)向有(无)功功率的尖峰平谷示值。假设电能表采集数据来自测量点数据表A和日冻结电能表B,表A中的每条记录最多对应表B 中的2 条记录。本文采用并行扫描的方式建立表A 和表B之间的映射关系,通过二分法寻找2个表中ID 相同的记录,并将其数据位置存储在1 个映射索引Map中。附录A图A1中的算法1解释了在GPU上实现并行扫描生成映射索引的计算原理。

通过并行扫描完成数据匹配之后,进一步根据映射索引对负荷数据进行数值计算,内核函数的设计方式如附录A 图A1 中的算法2 所示。在确定当前ID 存在2 条数据记录后,启动1 个线程根据映射索引获取两日的负荷数据和综合倍率,完成1 个ID对应的负荷数据计算。由于硬件限制,GPU 可调用的实际线程数量远小于需要处理的数据量,这里需要更新线程索引进行迭代计算。

2.3 结合OpenMP实现的多GPU任务调度机制

为了解决更大规模数据的并行计算,本文通过OpenMP 多线程技术设计了多台GPU 完成多个并行计算任务的调度机制。OpenMP 是用于共享内存并行系统的多处理器程序设计的一套指导性编译处理方案,提供了对并行算法的高层抽象描述。OpenMP采用fork-join 的执行模式,开始时只存在一个主线程,当需要进行并行计算时,派生出若干个分支线程来执行并行任务,当并行代码执行完成后,分支线程汇合,并把控制流程交给单独的主线程。在本文的异构计算方案中,CPU 主线程先根据计算业务合理划分数据,然后开启OpenMP 多线程并设定与GPU设备数量相等的CPU 线程,CPU 的线程编号和GPU的设备编号进行绑定。此时,相应计算业务的数据流通过CPU 线程控制传输到绑定的GPU 内存中,实现计算数据的独立;CPU的1个线程负责1个业务的GPU 计算流程,实现计算流程的独立。这样就实现了CPU 多线程控制多个GPU 同时开展并行计算任务。在所有独立计算业务完成后,不同GPU 设备上的计算结果进行拼接汇总,回传到CPU 端,最后通过OCI写入数据库。

多线程多GPU 并行计算框架同样适用于单一计算业务的执行。当单一计算业务的数据量过大而超过GPU 单卡内存时,可将业务数据分拆到多台GPU 设备上进行计算,最后将各个计算结果进行拼接得到总体的计算结果。

3 基于GPU加速XGBoost的台区负荷预测

基于GPU 的并行计算加速了用电数据的获取,缩短了用电信息的处理时间。利用计算结果中的负荷数据可以进一步开发台区负荷预测应用。不同于神经网络算法,XGBoost 是一种通过多个分类回归树(CART)的迭代计算拟合残差的集成学习算法[17],在众多回归预测问题上表现出较好的效果。由于XGBoost 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并行性,能够有效解决大数据的快速处理问题,针对大数据环境下的电力负荷预测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3.1 XGBoost算法原理

XGBoost 是优化后的树集成模型,通过对梯度提升树(GBDT)的改进力争将速度和效率发挥到极致。XGBoost 从数学角度可建立一个泛函优化问题,如式(1)所示,对n个样本建立Kt棵树的目标函数L(Φ)分为损失函数和正则化项2 个部分。损失函数项l(ŷi-yi)表示训练误差,即样本i的预测值ŷi和真实值yi的差距,鼓励模型尽量拟合训练数据;正则化项Ω(fk)表达式如式(2)所示,表示模型fk复杂程度越低,泛化能力越强。

式(8)中等号右侧第1、2 项分别表示左、右子树分裂后产生的增益;第3 项为不进行子树分裂的增益,最后一项为对引入新叶子的惩罚项,对树进行了剪枝。

为了提高计算效率,XGBoost 可以在GPU 上实现决策树的生成,从而加速训练过程。如附录B 算法所示,针对叶子节点的分裂方式,GPU先并行计算得到特征的梯度直方图,然后对直方图进行并行扫描,通过并行前缀和操作来计算每个特征和每个分位数的分割增益,从而获得最佳分裂点[18-19]。值得注意的是,单棵树的生成仍然是具有时序依赖性的。但是,在每次迭代中需要计算每个训练样本对于目标函数的一阶和二阶梯度,而GPU 在浮点计算速度和内存带宽方面具有巨大优势,在这些指标的计算上也表现出更高的效率。

3.2 特征工程

在训练模型前,合理的特征工程对于预测效果的提升至关重要。区域用电情况往往按照划分的台区进行采集。传统的统计方法只能对单一台区单独建模分析,无法解决区域性的用电负荷预测问题。考虑区域内多台区用电情况的多样性,首先通过K-means 聚类算法进行台区聚类分析,然后采用XGBoost 模型对区域内多个台区的日负荷情况进行统一建模预测。K-means 聚类算法根据距离相似性将样本集x聚类成K个簇Ci(i=1,2,…,K),Ci的均值向量μi为该簇的聚类中心,迭代过程中每分配一个样本会重新计算当前聚类中心,直至聚类中心不再变化,即误差平方和E最小。

本文选取附录C 表C1 所示的台区特征作为聚类分析输入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PCA)进行特征降维后,选择多个聚类数量,并根据肘部法则找到畸变程度得到极大改善的临界点,也即取斜率变化较大的拐点作为效果最好的聚类数量。

针对聚类结果,对于每一类别台区进行模型训练。本文通过人工经验选择了历史负荷数据、天气信息、时间规则3 个方面特征作为输入数据,从而预测未来一天的日负荷数据,所选的输入特征如附录C 表C2 所示。历史负荷数据除了选择前一天和前一周的负荷数据,还对过去一周的负荷和负载率做均值处理,使得输入数据更加平滑。天气信息包括了每个台区每日的平均温度和平均湿度。时间规则信息包含了预测目标对应的星期、日期、月度、季节以及是否属于节假日。为了防止各个连续数据间互相影响,对于时间规则的特征采用独热编码(one-hot)的离散处理形式。

4 算例分析

本文提出的基于CPU-GPU 异构计算框架实现的用电负荷预测方案如附录C 图C1 所示。本方案涉及CPU 和GPU 之间的任务分配,其设计原则是:复杂的逻辑运算和流程控制任务在CPU 上完成,密集型的数值计算任务在GPU 上并行完成,同时尽量减少CPU 和GPU 之间的数据流动开销。因此,在异构计算方案中,CPU负责完成用电信息的获取、预处理和负荷数据的清洗、台区聚类分析、特征构造及生成数据集等环节,并通过OpenMP 多线程动态分配计算任务;GPU 负责完成用电信息统计数据的并行计算和XGBoost 算法的模型训练等环节,GPU 的Kernel1—KernelN表示为计算业务进行重排序赋值、并行扫描建立映射、数值计算等操作设计的CUDA内核函数。

算例数据来自深圳市2018年43254个台区的用电信息。实验测试平台操作系统为Ubuntu 16.08,服务器硬件配置为2台NVIDIA K40C GPU和1台Intel XeonE5 CPU,软件配置为Oracle 11.2,CUDA 9.0。

4.1 用电信息计算效率性能分析

首先,本文在实验平台进行用电信息中的日负荷量和日负荷极值的并行计算,配置的2 台GPU 分别负责1 个计算任务。日负荷极值的并行计算流程与日负荷量计算大致相同,不同的是数值计算的内核函数改为负荷极值的计算方式,即提取每块电能表一天最大/最小的负荷和电压电流值。算例相关数据表格如表1 所示。测试内容A 为多卡并行计算,序号1、2 用于日负荷量计算,序号1、3、4 用于日负荷极值计算。测试内容B 为针对3 个不同规模数据量算例进行的单卡计算性能测试,序号5 由数据表KH_CLDZB_1、CJ_RDJDNL_1组成;序号6、7的数据量分别约为序号5 的2、3 倍,2 个测试的总数据量都已达到GB级别。

表1 数据说明Table 1 Data explanation

针对测试内容A,表2 比较了CPU-GPU 异构计算方案与Oracle 数据库存储过程串行计算方案的性能,2 种方案的总耗时分别为55.34、655.80 s。从表中结果可看出,相比Oracle 数据库计算方案,CPUGPU 异构计算方案虽然牺牲了一定的时间进行数据交互和预处理,但是在GPU 端加速了用电信息的业务计算。业务1、2 的数值计算部分在数据库方案中分别需要232.24、423.56 s,而在GPU 上实现计算仅耗时1.73 s 和1.78 s(表2 中CPU-GPU 异构计算方案业务1 和业务2 的时间同行统计,表示分别在2 台GPU 上同时进行并行计算,在最后的总时间中只计入耗时最长的业务计算时间),效率均提高了2 个数量级。同时,由于本文采用多线程技术拓展了多个GPU 并行计算的流程,在CPU-GPU 异构计算方案中业务1 和业务2 分别在2 台GPU 上同时进行并行计算,实际总时间只计以单个GPU 上耗时最长的业务时间(即业务2),这进一步提高了用电数据的计算效率,使得总体计算流程的加速比达到了11.85 倍。表3进一步比较了不同数据规模下单台GPU 并行计算的性能情况,测试1—3 分别对表1 中测试内容B的3 组数据进行了日负荷计算,对应的计算总耗时分别为31.53、161.69、225.94 s。由上述分析可知测试1 中相同规模的数据在Oracle 数据库中计算需要232.24 s,在CPU-GPU异构计算方案中只耗时31.53 s,而在数据量扩大约3倍的测试3中也仅耗时225.94 s,仍小于Oracle 数据库计算方案所需的时间,这体现了CPU-GPU 异构计算方案在处理计算密集型任务时的优越性。

表2 CPU-GPU异构计算方案与Oracle数据库计算方案性能分析Table 2 Performance analysis for CPU-GPU heterogeneous computing scheme and Oracle database computing scheme

表3 日负荷计算性能分析Table 3 Performance analysis for daily load calculation

4.2 多台区负荷预测效果性能分析

根据CPU-GPU 异构计算方案中日负荷量的计算结果,采用XGBoost 模型实现多台区负荷预测。负荷数据来自于2018 年深圳市的日用电负荷记录,预测目标为未来一天的日负荷数据,预测时段为2019 年1 月1 日至1 月7 日。数据集按照80%比例划出训练集,其余为验证集,测试集为预测日期的真实数据。

4.2.1 实验评价指标

为了评估预测方法的性能,评价指标采用均方根误差eRMSE、平均绝对误差eMAE、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eMAPE和决定系数λR2,计算式分别见式(11)—(14)。

式中:yˉ为整体样本的平均值。eRMSE、eMAE和eMAPE描述了预测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偏差情况,指标越小表示预测效果越好。λR2描述了模型对数据的拟合程度,指标越接近1表示模型拟合得越好。

4.2.2 数据处理

由于通信错误或者数据丢失等原因,历史负荷信息中有异常数据存在,其将影响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本文通过数据清洗剔除了缺失较多(缺失率大于90%)的台区样本。在清洗后的43 052 个有效台区样本中,先对缺失值采用相邻日期数据的平均值进行填充,然后基于正态分布检测出异常数据点,根据文献[20]提供的方法,针对不同的出错原因进行以下几种数据修正方式:①对大事故日负荷或明显负荷曲线异常的日负荷进行剔除或用正常曲线置换;②采用数据横向对比方法消除由于采样错误带来的负荷毛刺;③对于某些时段的异常负荷数据,由现场人员根据经验进行修正。

4.2.3K-means-XGBoost方法的预测结果分析

对预处理后的台区负荷数据进行K-means 聚类分析,如图2 所示,根据肘部法则选择K=3 作为最佳聚类数。3个类别的台区数量分别为7767、14788和20497。

图2 不同聚类数量的误差曲线Fig.2 Error curve of different numbers of clusters

本文同时选择了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STM)和RF模型进行了负荷预测。LSTM 改进了传统的循环神经网络,通过输入门、遗忘门和输出门来决定数据的更新和丢弃,解决了训练中梯度爆炸和梯度消失的问题,可用于学习时间序列长短期依赖信息。RF 模型则是一种组合决策树模型,通过有放回的重复采样方式排列组合多个决策树,然后根据多个树的结果进行投票决定最后的结果。利用交叉验证和网格搜索法对XGBoost、LSTM 和RF 模型参数进行寻优,选定的参数配置如附录C 表C3 所示。模型的训练都在GPU 上进行。LSTM 和RF 通过Tensorflow搭建,GPU 加速了底层的数学运算。XGBoost 通过GPU 加速构建决策树,提高了叶子节点对特征的分裂选择。

表4 给出了3 个模型在不同类别台区上的预测效果和总计算时间。在预测精度上,从评价指标可以看出XGBoost 模型在3 个台区类别上的预测误差都小于LSTM 和RF 模型,对于数据的拟合程度也优于LSTM 和RF 模型。图3 描述了从每个类别中各随机抽取3个台区的负荷预测情况,其中XGBoost模型的预测结果更接近真实数值曲线。这是由于XGBoost模型对损失函数进行二阶泰勒级数展开,优化过程使用了一阶和二阶导数信息进行更新迭代,使模型训练更充分。在计算效率上,借助GPU加速的XGBoost模型的计算耗时是最少的,只需要41.786 s就完成了模型训练。这是由于本身树形结构的生成效率就高很多,而GPU 并行计算加速了贪心算法对叶子节点分裂特征的选择,进一步加快了算法的迭代过程。综合分析,基于XGBoost模型的电力负荷预测在预测精度和计算时间2个方面的指标都优于其他方法,表现出良好的性能。

表4 负荷预测模型性能分析Table 4 Performance analysis for load forecasting model

图3 台区负荷预测结果Fig.3 Results of station load forecasting

5 结论

本文研究了CPU-GPU 异构计算框架下的高性能用电负荷预测方法,将GPU 应用在了电力负荷预测的数据获取和模型训练上,实现了GPU 并行加速的用电负荷数据计算和台区负荷预测。算例结果表明,结合OpenMP 多线程技术的GPU 并行计算方案对业务处理的效率更高,结合K-means 聚类分析的基于XGBoost 算法的多台区负荷预测方案在预测精度和计算效率上都表现出良好的性能。此外,在实际生产环境中,本文提出的异构计算方案综合考虑了海量用电数据的统计实时性和挖掘充分性的要求,在更大规模的用电计算业务和短期负荷预测应用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为新一代计算业务数据中台的硬件选型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附录见本刊网络版(http://www.epae.cn)。

猜你喜欢

台区线程用电
基于C#线程实验探究
用煤用电用气保障工作的通知
安全用电知识多
基于国产化环境的线程池模型研究与实现
为生活用电加“保险”
用电安全要注意
降低台区实时线损整治工作方法
浅谈linux多线程协作
三合一集中器作为台区线损考核表计的探讨
多功能低压台区识别设备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