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循证构建的护理干预模式在急性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1-11-20彭春光龙翔玲任招娣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1年22期
关键词:循证体温程度

彭春光 龙翔玲 任招娣

急性创伤是因间接或直接外力一次作用引起的创伤,常见创伤类型主要为骨折、颅脑损伤、胸腹损伤等[1-2]。急性创伤病程较短,伤后症状立即出现,疼痛程度较重,是造成成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全球关注的公共安全问题[3]。低体温是急性创伤的常见表现,与机体伤后体温调节异常、大量失血、大量补液等因素相关。研究发现,急性创伤治疗过程中体温丧失会对机体免疫、基础代谢、凝血功能等造成影响,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进而加重病情发展,影响治疗效果及预后[4-5]。循证医学是一种实证医学理论,强调任何医疗决策应以最佳科学研究证据为基础,以更好的解决医学问题[6]。基于此,本研究在急性创伤患者中采取基于循证构建的护理干预模式,分析其对患者疼痛程度、体温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0年8—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急性创伤患者为对照组,另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急性创伤患者为观察组,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观察组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21~70岁,平均年龄47.42±13.01岁;致伤原因:坠落伤14例,交通伤38例,锐器伤8例;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7]15~37分,平均22.18±3.64分。对照组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21~70岁,平均年龄45.37±13.07岁;致伤原因:坠落伤12例,交通伤38例,锐器伤10例;ISS评分15~36分,平均22.15±3.67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选标准

纳入条件:初次急性创伤;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晓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受伤至治疗时间<24 h。排除条件:合并重要脏器病变者;合并严重精神障碍者;合并恶性肿瘤或其他急性病变者;合并严重感染或传染性疾病者;合并慢性消耗性疾病或基础代谢性疾病者;出现大咯血者。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 采取常规护理。立即建立静脉通道,维持呼吸道通畅,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与生命体征,并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减轻其不良心理状态。

1.3.2 观察组 采取基于循证构建的护理干预模式,内容包括:

(1)成立循证护理小组:护士长担任组长,小组成员入选条件:工作年限≥5年;护师及以上职称;组织性好,可完成安排工作(依据平常工作情况);参与过急诊护理专业培训,考核分数达到90分以上,熟练掌握各种抢救仪器使用和抢救步骤。

(2)提出问题:由护理小组成员对科室既往资料进行收集,全面分析急性创伤患者急诊治疗至进入重症监护室整个过程中出现的护理问题,确定在时间段出现休克、低体温、疼痛、感染等情况的原因。

(3)寻找实证:通过知网、万方等平台查阅急性创伤护理相关案例、科研资料,对上述护理问题出现原因、护理难点进行分析,循证解决问题的支持证据,制定护理措施。

(4)实施护理:①开放绿色通道。在患者就诊后立即评估患者病情,病情严重者立即开放绿色通道,遵循先治疗后挂号、缴费原则,强调救治为先。②分级疼痛干预。患者接诊后使用非麻醉性镇痛药,之后根据患者创伤类型及疼痛程度进行神经阻滞麻醉或全身麻醉,骨折患者直接采用吗啡静脉注射。③综合复温护理。加强监控患者体温,体温36.1~36.5℃者做好非损伤区覆盖,控制室温25℃;体温35~36℃者在输注液体或冲洗创伤时用加温仪进行加温,使用加温毯;体温低于35℃则在腋窝、颈静脉、腹股沟等处使用温水袋;体温超过37℃则停止使用加温仪、复温毯、温水袋。两组持续观察至治疗结束。

1.4 观察指标

(1)疼痛程度:于干预前和干预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8]评价,应用标有0~10分的游动标尺量化疼痛程度,分值越高则疼痛程度越重。

(2)体温变化:记录两组患者干预前、急诊30 min、急诊1 h、急诊治疗后的体温变化。

(3)并发症 :记录两组患者在干预期间感染(创伤处发红、肿胀,有脓性分泌物,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升高)、低血压[舒张压<60 mmHg或/和收缩压<90 mmHg(1 mmHg=0.133 kPa)]、休克(有诱发休克的原因;有意识障碍;脉搏细速,超过100次/min,或不能触及的发生情况)等并发症发生率。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分)

2.2 两组患者体温变化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急诊30 min、急诊1 h和急诊治疗后的体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体温变化比较(℃)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急性创伤发生突然,伴有组织损伤、失血,进而引起不同程度的伤后疼痛,不仅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还会对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造成影响,导致生命体征不稳定[9-10]。同时创伤刺激会对下丘脑体温调节功能造成影响,致使体温调节阀降低,治疗过程中的输血、补液等也会引起体温丧失,导致低体温的出现,进一步增加对各系统功能的影响[11-12]。

常规急性创伤护理多是根据急诊治疗流程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以经验学为主,护理效果受护理人员经验及专业技能影响,缺乏规范性及针对性[1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急诊30 min、急诊1 h和急诊治疗后的体温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基于循证构建的护理干预模式在急性创伤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循证护理理论不仅考虑临床经验、专业医学知识及技能,还明智、慎重的应用当前科学研究成果,重视患者个人需求[14]。在急性创伤患者中采取基于循证构建的护理干预模式,在开展护理前建立专业的护理小组,全面分析影响急性创伤患者急诊治疗过程中的护理问题,据此进行循证支持,可提升护理服务的针对性、科学性、规范性。研究发现,疼痛、低体温、并发症的发生与损伤程度、失血量相关,把握治疗时效性在改善患者预后中意义重大[15-16]。临床根据患者病情开放绿色通道,简化急诊治疗流程,可使患者尽早接受规范治疗,及时控制创伤,稳定病情,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在接诊后尽早使用非麻醉类型镇痛药物,可及时减轻患者疼痛,并避免镇痛药物对患者呼吸、循环等造成的影响,之后根据患者损伤类型及疼痛程度采取相应的镇痛方案,可满足不同患者的镇痛需求,增强镇痛效果[17]。根据患者体温情况分级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能够更好地维持患者体温,有利于治疗的开展,降低低体温、休克、低血压等发生风险[5,18]。张阳春等[19]研究结果显示,在急诊严重创伤患者中采取基于循证护理的体温管理,能够有效减少低体温发生,与本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进一步证明循证护理在急性创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但基于循证构建干预模式在急性创伤护理中使用的相关报道较少,其优缺点在在不断探索及完善中,临床还应不断实践、研究,为急性创伤护理措施的完善提供更多、专业的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在急性创伤患者中采取基于循证构建的护理干预模式,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减少体温丧失,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猜你喜欢

循证体温程度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
循证护理在上消化道出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精致和严谨程度让人惊叹 Sonus Faber(意大利势霸)PALLADIO(帕拉迪奥)PW-562/PC-562
探讨循证护理在急诊烧伤患者中的价值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
《循证护理》稿约
循证护理在新生儿静脉采血中的应用
哪些因素影响体温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
老年人的体温相对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