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信导航监视方向专硕创新能力提升研究*

2021-11-20周超熊仁和王耀肖俊叶佳

数字技术与应用 2021年1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导师研究生

周超 熊仁和 王耀 肖俊 叶佳

(1.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民航飞行技术与飞行安全科研基地,四川广汉 618307;2.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空中交通管理学院,四川广汉 618307)

0 引言

据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指示,发展专硕教育是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是主动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途径[1]。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作为中央部属高校,在校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研究生规模已达400余人,其中CNS是重要培养方向之一,该方向的研究生已从2016年的1人发展到如今的28人。

为满足民航政府部门、空管局、航空公司、机场和科研院所对拥有国际化视野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设计规划和运行管理人才的需要,我校一直贯彻教育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中对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理念,但近几年毕业生发展情况表明,我校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中还有待加强。本文以我校C N S 方向全日制专硕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民航行业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探索总结创新能力提升策略,为我校高水平工科研究生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参考。

1 CNS方向专硕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民航CNS系统[2]是空中交通管理的核心基础,其任务是通过配置和管理相应人员及设备,为民航业务活动提供准确、及时、可靠的C N S 服务,保障民航的正常运行。

1.1 CNS专硕培养现状

为满足民航复合型人才需求,我校逐渐加强培养专硕,其中CNS属于交叉应用型学科,是民航飞行技术与飞行安全科研基地重点培养方向,全日制学时为三年。随着专硕招生数量及占比逐年增高,学校针对专硕的培养方案在某些层面上无法跟进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教融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特色培养模式,迫切需要对其培养方案与模式进行系统分析。以学校1 9 级专硕培养方案为例分析培养现状:

(1)虽然专硕招生比例逐年递增,但其培养方式依旧存在浓厚“学术性”色彩。部分导师在做偏理论的科研项目时,着重科研学术能力的培养,而忽略对学生工程技术方面技能的培养。

(2)学校对专硕与学硕培养方式区分不明确。CNS专硕培养计划概括为课程学习、专业实践与论文工作三个阶段。专硕在课程设置、项目研究与论文主题等方面均未凸显应有特性,仅增加一项校外实践。部分导师不重视甚至无暇顾及学生的校外实践,学生亦不珍惜宝贵的实习经历。

(3)缺乏具备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与师资。第一学年可供学生选择的专业选修课数量少,无法涵盖C N S 方向知识体系。

就其他方面而言,目前的培养计划满足了对工科研究生科研能力、英语读写、论文写作等能力的培养,但民航交通运输工程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需要更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多样的工程技术能力支撑[3],需以国际化前沿视野发现行业所存缺陷,结合业内发展现状学习前沿技术,努力实现应用创新,助力行业进步。

1.2 CNS专硕存在问题

通过分析近几年C N S 方向毕业生情况及目前就读专硕现状,对CN S方向研究生现存的问题总结如下:

(1)生源学科背景过于多样化,存在一些严重跨专业学生由于缺乏相应学科基础,特别是无线电通信、电子技术理论,从而对通导设施及应用缺乏整体认知,导致难以找到科研创新点的问题。

(2)学生开展相关工程实验机会较少。学校实验室与研发中心具备充足有效的仪器设备,但对学生而言,若导师没有大型项目支撑,基本没有机会将理论知识与工程技术结合,以至于学生难以从实际应用中找到创新点。

(3)由于民航业对安全的极高要求,因此业内采纳新技术的周期较长,且试错成本较高,这使得业内人才培养倾向稳定可靠的趋势发展,这种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保障了民航相关业务的安全运行,但阻碍了学生对新技术的尝试,限制了创新思维。

通过分析CNS方向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可以发现学校对专硕培养存在着共性问题,表现在专硕培养理念落后、目标实施弱化、课程设置不合理、应用性不强等方面。

2 CNS方向专硕创新能力提升策略

新时代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民航业高速发展,业内不断需要具备创新思维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CNS方向是我校交通工程专业重点培养方向,而课程体系不完善、导师队伍规模小、科创平台单一、创新氛围不浓等因素成为了民航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阻碍。为满足企业、局方、科研院所对高水平创新性技术人才的需求,结合目前培养现状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创新能力的提升策略。

(1)优化专业学位培养方案,提高指标执行力。根据每年毕业学生培养情况,适时调整培养方案中待完善的指标。建立由交通工程专家组成的指导委员会,酌情考虑学生培养阶段遇到的课程设置、专业实践、项目开展等相关问题,制定并完善质量评判指标作为毕业考核要素以提高执行效应,逐渐形成以通识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方向-专业实践层次递进的培养体系。优化专业学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尽量按照学生能力结构取长补短,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支持学生多元化发展。

(2)鼓励学生利用易得工具资料进行实验,加强动手能力。目前高校研究生的活动范围一般是各类实验室,这些实验室拥有该校大部分科研项目设备资源,能为研究生进行项目实验提供支持。而对于通导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除非参与导师重大项目,学校的相关大型仪器设备对学生而言称不上必需品,也无法快速融入各种飞行相关的研发测试中心。针对这一现状,鼓励研究生进行计算机软件仿真、算法理论模型、小型设备DIY开发等方面的创新,这些工具资料相对简单易得,也能为后续进行大量飞行数据分析、飞行环境仿真测试、品质评估等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3)构建团队协作培养模式、多导联合培养,开拓专业方向视野。这里的团队协作培养包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度以及目前较为普遍的由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青年教师、导师组成的研究团队[4]。双导师制度是指高校选派部分教师深入到企业进修学习,同时高校聘请企业合伙人到高校兼任硕士生导师[5]。 第二导师对专硕的工程技术能力培养具有重要责任,对就读研究生期间的专业实习、毕业论文指导都能提供较大帮助。对于通导方向的研究生而言,第二导师一般为企业高级工程师、飞行教员、科研院所技术人才,能为研究生从应用层面提供专业视角建议。

另外就是目前大型研究生团队联合发展机制,每个研究生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指导教师,团队的研究领域不同,仅以细微的研究方向区分[6],这种科学合理的研究团队已初步形成体系,团队的科研资源充足、分工明确,能让新进成员快速学习相关资料、找准自我定位并快速跟进某课题的研究进展。研究生能根据前人成果及指导老师的研究从多角度对学科领域进行创新点挖掘,避免遭遇工具使用不当、方法理论运用错误、专业深度不够等问题。导师团队培养能够发挥分布式研究能力,通过高年级学生的指导能让低年级学生少走弯路,导师也能发挥人脉资源,根据团队积累的成果,申请更多优质的校企合作项目,进一步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实践平台与实习机会,便于让研究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生成相结合,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经常性的组会交流能让研究生把握前沿课题研究进展,以更宽广地视角去解决技术难题进而形成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4)打造多方位科研平台,助力创新能力提升。其主要涵盖导师队伍能力、培养指标及政策、科研氛围等方面,在一定层面上决定了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上限。

对研究团队而言,导师对待科研的态度会极大影响研究生对科研任务的积极性,应保证项目研究在本领域具有一定前沿性,校内外导师共同落实研究生论文的规格与标准,团队交流充分发挥优势互补,周期性的学术汇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得论文体现应用价值及一定创新性。

对培养单位而言,应适量增加整体研究生的项目申报及相关竞赛机会。除了导师安排的申报书撰写任务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应积极参与各类校级及以上项目申报如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生创新创业、省级苗子工程等项目以及展现学术创新性的比赛如数学建模竞赛、飞行器创新性设计大赛等,不仅能提高研究生科研主观能动性,且通过积累经验提高研究生本身的语言表达力、文字概括能力、资料搜集能力、项目管理以及协作能力等。外环境的科研氛围也极为重要,由于通导的交叉学科性质,需要学生前期通过上课、培训、学术讲座等扩充知识格局;中期学习使用工具,对前沿理论进行验证,带着实际问题运用到项目中去,分析数据探索规律培养创新思维;后期根据积累对某个具备创新性的方向深入研究,创造出有意义的科研成果。

在相关政策上,还要完善多元、有效、鼓励创新的研究生评价体系与保障体系。加强监督管理,建立培养过程的跟踪与反馈机制;推进奖助体系等保障激励制度,推进论文标准制定与细化工作[7]。

3 结语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国正进入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关键阶段,民航作为典型的高技术应用产业,其发展与航空技术创新紧密相关[8]。专硕教育是为民航业输送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渠道之一,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研究生培养体系中的重点与难点。面对新一轮技术革命带来的创新发展机遇,高校作为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重要承担单位,不仅要完善研究生培养制度,更要针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这一重难点进行突破;对于专硕而言,需要其尽早明确自我定位,找准实际应用中的创新点,不断积累,为行业的点滴突破做贡献。本文以CNS方向专硕为例,通过分析目前的培养现状,提出针对培养方案优化、实验环境、团队协作模式和科研平台四个方面对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策略。相关措施不局限于CNS方向专硕,也可推广至全校,为我校研究生教育培养提供一定参考。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V eraW an g
导师榜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