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厚德教育”下的学校文化建设融合与优化
2021-11-19周建章
周建章
摘 要:“厚德教育”是大连渤海文谷高级中学的特色建设,创建特色学校就是创建一所学校的历史、独特的文化。学校在特色内涵、学校文化定位、学校文化体系建设等方面,将特色与文化优化融合,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显现特色,突出了特色建设的融合性;在学校特色建设中生成特色文化,突出了文化建设的优化性。而学校文化的建设、学校特色的显现,是学校优质发展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特色;文化;融合;优化
学校文化的建设、学校特色的显现,是学校优质发展的必然结果,创建特色学校就是创建一所学校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学校文化建设孕育了学校特色,学校特色又反作用于学校文化建设,这一特征充分体现了基于“厚德教育”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融合与优化。
一、“厚德教育”特色内涵与学校文化定位
“厚德教育”是学校培养高中生必备品格素养的教育,更是学校确立的办学思想。“厚德”语出《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即增厚美德,包容万物,君子取法于地,所以天地之道,亦是人生之道。学校倡導的“厚德教育”,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精神的浓缩。人作为天地之子,应学习和效法天、地大自然的规律、美德、智慧、品行,如上善若水的水之七德等,学会厚植自己的道德底蕴,像大地一样包容万物众人。“厚德教育”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中华民族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为基本内容的。学校确立“厚德教育”办学特色,旨在突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对高中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领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完善和丰富高中生的道德品质,塑造理想人格,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夯实基础。
学校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文化环境、学校传统、学校精神、学校制度和文化活动的统称,是学校群体行为方式规则的总和,是学校全体成员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共同创造并逐步形成的文化氛围及相应的物质形态,是学校群体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文化素质与文化集合的整体表现,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及其规章制度、行为方式、物质设施等的一种整合。其本质意义在于影响和制约学校人的发展,其最高价值在于提升学校的文化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育人为中心,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突显学校特色文化,铸就学校精神,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使每个学生“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根据学校“尊重个性,自主发展”的办学理念及“厚德教育”特色,提炼出先进的、科学的、符合学校实际的核心教育理念,提升学校文化力。
二、“厚德教育”下的学校文化体系的构建
《中共中央关于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学校在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指引下,经过系统化、综合化、深度化的思考,制订了学校“四五”发展规划,提出了在“厚德教育”下的学校文化体系的构建。通过构建主题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实现“五维一体”的学校文化建设。学校将学校文化构建的主要元素有机结合起来,以“和谐发展”为学校的核心理念,以“厚德教育”为行动架构,以“尊重个性”的校本课程为支撑,以“自主发展”的课堂教学为具体实践路径,以教师专业发展为人力保障,以“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的落脚点,形成“五维一体”的学校文化建设体系,进一步深刻理解中华传统“厚德”文化思想的内涵,进一步强化“厚德教育”办学思想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构建学校“厚德教育”办学思想和学校文化思想体系,明确育人目标,促进教师队伍文化建设和学生文化建设;进一步落实“厚德教育”与课程的结合点,建构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三大系列校本课程,进一步完善课程育人的渠道。形成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厚德教育”办学思想下的教学方式,凸显学校“尊重个性,自主发展”的办学理念,形成教育教学、学校管理、校园文化等方面的独特性,从而能更有力地促进师生员工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为学校建设、管理、科学发展提供新的思路,有力丰富和完善学校办学思想和文化理念,有力深化落实学校的办学理念,有力深化学校课程建设,形成特色课程文化,有力创建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新格局。
三、“厚德教育”下的学校文化建设的融合
《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学校文化与传统文化,尤其是学校“厚德教育”特色,虽然有各自的内涵、特点,但其在学校育人环境中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密不可分,其育人宗旨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其发挥的教育功能具有高度的融合性。
在建设与发展中,学校从全面提升学校文化内涵的角度,提出了学校特色建设的任务,而在实践中学校则从形成学校特色的角度,提出了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实践证明,真正的学校文化是有特色的,而真正的学校特色是具有文化性和整体性的。这体现了学校文化与特色建设的融合性,这一特征还体现在“厚德教育”特色建设自身的融合上。
学校持续深化“厚德教育”特色文化建设与发展,开启了“厚德教育”特色建设的模式。1.特色建设+课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特色建设中的主渠道作用,将特色建设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将教学内容与“厚德教育”高度融合,形成自主发展的课堂文化。2.特色建设+课程。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和特色建设之间的联系,体现了课程育人的功能,形成了尊重个性的课程文化。3.特色建设+实践活动,强化实践育人路径。进一步加强学生社会实践、科技实践、劳动实践、社团活动、研究性学习等活动的设计实施,加强活动基地建设,让学生在体验中促进自身发展,形成了终身发展的活动文化。4.特色建设+“五德”经典演绎。开展了“仁者见仁”辩论会、“义胆忠肝”经典故事新编、“礼乐中华”文化展示、“智者不惑”国学知识博览、“信义为本”读书感悟等系列活动。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原则,其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建立了一个“美德”体系,形成培育全面发展人的文化。
用中国几千年来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来强化校园主流文化建设的根基,是充分发挥学校文化育人功能的有效之道。由此可见,无论是学校文化与特色建设的融合,还是“厚德教育”特色建设+模式的融合,都进一步证明了任何一所特色学校都是继承原有学校文化的优良传统,吸收其精华,并根据时代发展,不断融合创新,从而形成学校稳定而独特的文化。
四、“厚德教育”下的学校文化建设的优化
随着我国普通高中阶段教育的推进和发展,民办高中教育也逐渐得到了社会的重视。但是目前许多民办高中因为受到地域限制、经济发展、教育竞争等因素的影响,只重视教学与升学而并未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育人功效,学校文化建设只是建设形成而并未深入到文化实质。作为学校领导,必须亟待关注的是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各种机制的不断优化,彰显学校文化与特色建设的优化性,进而凸显学校文化是学校灵魂的功效。
无论是从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来看,还是从特色建设所应具备的基本内涵来看,学校文化建设与特色建设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两者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更加有利于特色建设的彰显,充分显现出学校文化与特色建设的优化性。
(一)优化學校文化建设。学校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的引导作用,用深厚而盈润的文化环境修养身心,陶冶情操,如楼宇文化、亭廊文化、碑石文化、典籍墙壁文化、语录文化以及“厚德教育”特色建设文化阐释等,都体现了学校的精心规划和优化打造,进一步凸显了学校文化的人文化、教育化、特色化的多元功能。
(二)优化“学校精神”建设。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灵魂,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所在。学校在办学理念及“三风一训”基础上,优化完善了学校文化精神建设,进一步强化了“求真、务实、守正、创新”的学校精神,努力创建学校文化个性化,体现了全校师生坚守正心、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
(三)优化课堂文化建设。所谓课堂文化就是通过智慧型教师的教育智慧,创建、激发富有生命的、有效的课堂。教师从人的角度出发,体现对人的关怀与重视,用心与心交流和沟通,从而形成开放、自由、和谐、智慧的“自主发展”的课堂文化。
(四)优化课程文化建设。精神环境与特色文化氛围有利于深化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学校将国学经典、系列活动体验、软硬笔书法、生涯规划、心理指导、学科与生活等纳入“厚德教育”课程体系,做到教有媒介、学有载体、评有内容,加强了“尊重个性”的课程文化建设。
(五)优化学生活动文化建设。“厚德教育”强化活动育人的路径,以活动为载体、以活动促发展。例如:学校“海韵”文化节系列活动、“三大教育”体验活动、“仁义礼智信”系列活动、渤海大讲堂系列主题活动,面向全体同学,覆盖面广、参与度高、影响力大,充分彰显了活动育人的功能。
学校在文化建设过程中,突出了学校的发展特色,优化了文化建设的模式。坚持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坚持民族文化与国际文化相融合。在特色建设过程中,优化生成了学校的特色文化,正体现了其战略和优化性。学校文化与特色建设的优化,其价值在于提升学校的文化力,以文育人。
参考文献
[1]袁先潋.学校文化力建设策略[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浅谈校园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传承与发展》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5-0203-02.
[3]程武山.传统文化传承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18(S1).
课题:“厚德教育”办学思想下的学校文化建设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