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爱国主义教学实效性研究
2021-11-19周欣媛
周欣媛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之一。掌握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现状,分析其形成原因,进而采取建设性的举措来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课堂教学
一、爱国主义的内涵及外延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1]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维系着中华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自强不息、不懈奋斗。
爱国主义既是一个永恒主题,更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展示出不同的具体内容与时代特征。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 [2] “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本文中的爱国主义内涵是指学生热爱自己的国家,其外延则包括学生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會主义的认同。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纲要》[1]指出: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要把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在普通中小学、中职学校,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等学科教材编写和教育教学中,在普通高校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哲学社会科学相关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加大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比重。
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主阵地,其教材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由此笔者以本文为例具体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升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
三、本校道德与法治课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
笔者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课为切入点,通过在全校七八九年级学生中发放问卷调查对我校道法课中爱国主义教育满意度进行调查。发放问卷900份(三个年级每个年级300份),收回892份,收回率99.1%。本次调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学生对道法课教育教学的态度。
问题1:您是否对《道德与法治》课感兴趣?
从调查结果看,72.6%的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感兴趣,但其中46.2%的学生表示兴趣一般。也有26.1%的学生对课堂兴趣不大,甚至个别学生非常不喜欢这门课程。结果表明,学生对该课有一定的兴趣,但需要进一步的调动和提高。在道法课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一定的可行性。
问题2:您是否对《道德与法治》课的爱国主义教学感到满意?
从调查结果看,学生对思政课的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的满意的只有12.1%,不满意或说不清的高达87.9%。通过调查可知,初中生对道法课的爱国主义教育满意度亟待提高,初中道法课课堂教学须进一步改进,以满足和适应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与稳定的需要。
四、制约道法课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的因素
(一)社会环境因素
在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中的矛盾与问题也日益凸显,比如人与人的贫富差距问题,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思想凸显。这些使得中学生更多地关注个人利益、漠视他人、轻视集体和国家利益,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使命感。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学生在网络上获取的信息量远高于课堂,网络信息对学生的影响力巨大。中学生们关注较多的往往是娱乐新闻、明星、网红等相关信息,喜欢娱乐节目如影视、综艺,喜欢在微信和微博上获取“快餐文化”。他们对历史、时事热点信息虽有些关注但往往缺乏甄别能力和独立思考判断能力,容易被网络言论和媒体信息带偏,产生过激或不恰当的想法,认为爱国主义是极其古板的,早就过时了。这些因素导致初中生的爱国意识模糊、爱国热情不高、爱国信念不强,这也加大了道法课上爱国主义教育的难度。
(二)课堂教学因素
目前,初中道法课堂上依然存在填鸭式教学、教师照本宣科、一讲到底的现象,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和发展需要。这使得道法课无法深入学生内心,更不要说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从而导致道法课的教育效果不好,学生的兴趣也不高。在与学生的交谈中,部分学生认为道法课内容与他们的生活很遥远,讲的都是不切实际的、与他们无关的东西。很多学生喜欢道法课不是被其中的内容吸引,而是道法课中考总分低,对成绩要求不高,老师在课上时不时会播放一些视频。这种情况下,不仅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难调动他们去主动关心社会和国家大事,进而提升其思想道德觉悟,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教师的教学设计不足导致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整个教学设计应围绕学生这一主体进行,在设计教学中应着重考虑学生学情、对本堂课的疑难点,从而设想通过什么手段达到教师预设的目标。
五、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一)优化教学内容
优化教学内容,需要把教材内容和国家、社会、个人紧紧联系在一起。接下来我将以我自身的课堂教学实际来进行说明,供大家参考。(1)以抗疫事迹为素材,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下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一框《憧憬美好集体》课堂教学为例。本堂课的主题是集体,课堂教学中我选用了全民抗疫——《和死神抢人》的视频,突出国家这一集体的作用与力量。我要求学生带着以下三个问题去看视频:①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视频中哪个场景、哪句话让你触动?②是一股什么力量在推动全中国人民始终凝聚在一起,全民抗疫?③在这次全民抗疫中,你感受到我们国家是一个什么样的集体?学生在观看过程中纷纷落泪,在回答问题中用的非常多的词语是“自豪、骄傲、感动、担当”等。学生们深刻地感受到我们国家是一个民主的、公正的、充满关怀与友爱的、善于合作的美好大集体。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了对国家的认同感,增进了爱国情感。(2)以祖国文化为背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三单元第五课第一框《延续文化血脉》课堂教学为例。本堂课的主题是文化,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了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文化素材,比如《上新了,故宫》《博物馆之夜》《唐宫夜宴》等,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了文化自信。课堂中还现场组织学生举办书法、剪纸比赛,进一步增强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3)以改革开放成就为基点,激发学生的强国志向。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坚持改革开放》课堂教学为例。本堂课中我采取了《我要晒“幸福”》这一活动,活动要求同学们与父母等长辈对比各自的童年生活,目的是引导同学们从身边去感受改革开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同时又选用了《改革开放四十年》一系列视频以及目前我国各个领域在世界排名的一些数据,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给国家发展带来的巨变。从而让学生为祖国的发展感动、自豪,让学生明白美好生活需要我们自己用双手创造,国家的富强要靠我们去奋斗。
(二)以学生为主体,加强课堂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多说、多讨论、多发表自己的见解。相信学生,观点中有偏差也不要急于纠正学生,可以将问题抛出,让学生去讨论,教师加以引导。课堂活动的组织尽量实现全员参与,活动要贴近学生,或寓教于乐、或研究讨论、或解答疑惑。课堂活动的有效组织,可以使学生真正参与到《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个人与国家、历史与现实的紧密联系,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社会,提升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历史的使命感。在思政课的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实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式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EB/OL]. (2019 -06 -28). https://www.sohu.com/a/353407494_362042
[2] 陈 静 《深刻认识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的最重要体现》 2016年04月07日16:0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