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法课国情教育下的国家认同渗透

2021-11-19谭来一

现代科教论丛 2021年6期
关键词:国家认同

谭来一

摘要:国家认同 (National identity),是个政治学范畴。是指某个国家的民众,对本人所归属一个国家的认知和对这个国家的社会构成,如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要素的评价和情感,是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认同的升华。中学生的国家认同养成教育,不管在整个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还是个人的生命发展上,都占有了重要位置。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与发展,我国不断拉近了与其他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在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的同时,也冲击了现在中学生的國家认知观念的塑造。

中学时代,正是一个人国家认识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活跃好动,喜爱独立思考,对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对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和现象都有了自己的看法,不过由于社会经验的缺乏,学生的思维往往片面且极端,辨别是非的能力很薄弱。如何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使他们热爱国家,形成正确的国家意识,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为此学校的教育者们必须承担起国家认同渗透的重任。

道法课教材中国情教学资源是学生国家认同养成的内容基础,国情教育是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知之深,才能爱之切”1,知国才能做到爱国、报国。初中道法课是国情教学实践的主要渠道,那么在初中道法课中怎样利用教材中国情教学资源和内容进行国家认同的渗透,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角度。

本文从初中道法课的教学实践出发,探究国情教育中国家认同的渗透现状,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培养初中生的国家认同感,切实提高初中生国家认同的实效性,促使他们做出爱国行为,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初中道法课;国情教育;国家认同

一、意义及背景

(一)国家认同对个人进步与国家发展的意义

在国际社会中,一个国家只有得到本国国民和国际社会的认同才能得以存在。大陆学者郑富兴将国家认同感定义为个人承认和接受自己的民族文化与政治身份后产生的归属感。佐斌从社会认知理论出发,指出国家认同是人们对自己的国家成员身份的知悉和接受。郭艳提出,国家认同是国家认同是一种主观意识和态度,表现为个人和国际两个层面。就个人而言,国家认同指的是个体在主观上认为自己属于国家这样的政治共同体,心理上承认自己具有该国一员的身份资格。贺金瑞则将国家认同定义为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国家主权等的认同, 即国民认同。

中国是一个复杂的多民族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是多民族国家保持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如果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不能统一,很容易破坏国家的统一与民族的团结。同时,公民普遍良好的国家认同感也有利于塑造国家的正面形象,提升国际地位。对个人而言,对国家的认同能够使公民自觉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将自我实现融入到国家发展中,以促使个人进步,成为合格的中国公民。因此,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无论对个人进步还是国家发展都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二)教育政策对国家认同教育的积极引导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培养。

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2014)中,明确指出“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大力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培养公民美德,发扬社会公德,增强国家认同”。《关于教育系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意见》(2016)中强调要不断増强青少年对国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2017)中也提到要教育学生理解和拥护国家的制度,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的意识,提升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自身素养的全面提高。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要把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这些文件的颁布,目的在于使学校重视国家认同教育,并通过有效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国家认同意识,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和爱国行为。

二、初中生的国情教育下国家认同渗透现状

“所谓国情教育,就是要使青少年认清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的教育。”在《国情教育的基本模式和基本原则》中褚洪启、苏民两名学者认为,初中国情教育内容是道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国情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内容之一。”“国情教育就是传授基本国情知识和认识国情的基本方法以帮助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国情观。”

经济全球化拉进了我国和其他国家的距离。国家为公民提供的物质生活条件直接影响了公民对国家的认同度。初中生在信息的高速交流碰撞下,容易受到偏激思想的影响,盲目将偏颇了解下的中国和其他国家进行比较,从而产生自傲或是失望,并容易将责任归于政府,进而削弱其对国家的认可、支持与忠诚。另一方面,多元文化的碰撞、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利的西方国家通过商业活动、网络新媒体等形式输出霸权文化、西方伦理道德价值观与生活方式,都让初中生的国情认知出现偏差、国家认同面临危机。

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大部分初中生热衷于吃快餐、过洋节、追日漫韩剧,反而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国产商品表现出漠视与排斥。追求分数的功利性学习和缺乏人生目标的学习动机,使他们丧失了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兴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也浮于表面。初中生作为三观都处于养成和塑造的重要时期,他们好奇心强,判断力弱,无疑更容易受到西方多元文化和意识形态冲击的影响,以致降低了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因此,对初中生进行国情教育,强化国家认同,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国际差异,明辨是非,树立其公民归属感、责任感与忠诚感。

初中道法课以“成长中的自己、我与他人、集体的关系、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将学科内容分成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教育等内容,并建构其逻辑关系,实现知识在生活层面上的有机整合”。道德、国情、心理健康部分内容的课程皆整合在各个主题的课程中,并没有如同法律知识部分那样一一对应,也就是说这三方面的内容许多时候是交织在一起的、无论是在课堂标准中还是在教材中都无法清晰的区分这三方面内容。

国内许多学者对初中生国家认同现状研究表明:初中教材中国情教学资源虽然丰富,但由于缺乏系统逻辑性及初中道法老师普遍非专业性的原因,致使初中道法课陷入说教、流于形式,难以让国家意识及认同走进学生心中。因此在进行国情教育时要充分渗透国家认同教育。

三、运用国情资源对初中生进行国家认同培养的渗透

本文对部编版初中道法教材中国情教育知识内容进行梳理,分析不同方面的国情教学资源,找到国情教育内容的特点,为利用国情教学资源渗透国家认同教育提出教学建议。

(一)自然国情教学资源

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九上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主要讲述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国情,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受人口资源环境制约,并自发产生主人翁意识情感,从而理解并认同我国的基本国策、道路。

(二)历史国情教学资源

教学内容包括七上第二、三单元内容(《友谊的天空》、《师长情谊》);七下第三课《青春的证明》、第三单元《在集体中成长》;九上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第七课《中华一家亲》引导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并成为合格的传承者奠定基础。

(三)现实国情教学资源

教学内容包括七上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七下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八上全册内容;八下全册内容;九上第一二单元及第八课内容,通过引导学生感受周围、社会、国家的变化中,多角度、多层次的看待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培养主人翁意识,奠定国家发展有我参与的认同。

(四)比较国情教学资源

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九下全册,通过阐述我国在世界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并在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对比中,认识到我国发展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依然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激发学生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的雄心壮志。

分析初中道法教材我们可以发现,要想培养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利用好国情教学资源是关键。国情教育内容不是单一的,而是四大国情的综合。这就要求教师要综合国情教育的各种内容,使学生得到完整的认识,才能树立全面的国家认同观。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也不能够单一。国情教育内容的构成特点也给教师对国情的认识能力提出挑战,教师为此要有国情意识,要时刻在国情教育中贯穿国家认同的培养。从上述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初中道法课中开展国家认同的渗透,教师要成为专业化的教师是很有必要的,这是教学内容构成的内在要求。国情教育内容构成的综合性也说明了初中道法教材中国家认同教育资源是丰富的,也是复杂的,不仅有事实的国情教学资源,也有理论的国情教学资源。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个特点也强调了教师在开展国家认同渗透的过程中,要注意整体性原则,六本教材国情教育内容之间要有个衔接,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教学手段要配合,另外不要忽视道法课国家认同与其他学科内含国家认同内容的关系(比如语文、地理、历史学科等)。

初中道法课国情教育内容具有时代性特点:一方面是指国情教育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变化发展的;另外一方面是指道法课程标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对国情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也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初中道法教材中的现实国情内容和比较国情内容。当今国内外发展形势不是固步自封的,这就给我们的国情教育内容带来一定的波动,为了适应实际,我们的国情教学资源就需要与时俱进,不要局限于教材提供的资源内容,比如在查阅义务教育道法课程标准(2021 年版)解读中,发现课程标准也指出国情教育内容进行了修改,比较国情教育内容增加了,而比较国情教育内容的不断更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补充一些最新的国情教学资料来丰富我们的课堂,从而进行国家认同教育的渗透。

四、国情教育下国家认同渗透的四点教学建议

国情教育内容的时代性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国家认同的渗透教育将是一项长期性的实践活动,国情教育内容的不断变化,也就造成了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不是一天建成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的过程。国情教育内容的时代性要求教师要密切关注国情教育内容的变化,以新颖的国情题材辅助教学,确保向学生传授的国情教育知识是科学的、全面的、准确的,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

在此基础上,提出开展国情教育进行国家认同渗透的四点教学建议:

(一)更新教师的国情教育及国家认同教育观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由于现在学校注成绩和分数,而不注重学生对于思想观念是否真正融会贯通,使得教师的教授只是一味进行知识教导,而缺少对学生的引导,课本上所讲理论、思想观念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枯燥和空洞,与他们的实际生活相差甚远,如果老师不能引导他们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那么他们就不能体会到所学知识中蕴含的精神实质。例如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如果仅仅只是讲授什么是爱国,爱国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表现等空洞的理性知识,学生绝对会左耳进右耳出,下课后在他们的脑海中只会留下一个爱国的模糊概念,而不是将愛国精神内化于心,更别谈指导其行了。对初中生思想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比知识传授更加重要,所以教师不仅仅是授业解惑,更需要将知识渗透出来的精神传递给学生,从侧面塑造学生国家认同的养成,因此教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观念,结合时代的发展和学生自身的特点,创新授课方式,这样对初中生进行的国家认同教育才真正会有成效。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意识到言传身教的重要性,所谓亲其师、信其教,当教师与学生建立起了良好关系时,学生就很容易接纳这个老师所信奉的观念。因此,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教师也要不断的学习,更新自己的价值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授水平与素质发展,更好地去开展国情教育中国家认同的渗透。

(二)利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国情教学资源内容渗透国家认同

仅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国家认同教育过于理论化,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显得空洞和无趣,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国家认同教育取得的成效不够。加强初中生的国家认同教育,要融入到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国情教育中,比如,在九上《创新改变生活》中进行衣食住行的对比,让学生直观感知到国家的发展直接关系着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并将其在情感上进行升华,从而树立主人翁意识。这样通过设置一些生活情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过程,使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国家认同教育。

(三)加强实践活动中国情教育内容的融入,潜移默化中渗透国家认同

国家认同教育融入国情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而是知情意三个方面的统一。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教师要大胆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的形式。例如,围绕建党100年和抗战胜利 75年等重大社会事件,开展唱红歌、看爱国影片、读革命家书、祭革命先烈等主题教育活动;结合国情和乡情,开展参观科技馆、博物馆和野外考察等实践活动;与社区进行合作,开展“我是小社工”、“公民教育日”等活动,潜移默化中实现关于历史认同、地理认同、公民身份认同知识的习得与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的养成,进而实现国家认同感的提升。

(四)改进初中生国情认知中国家认同渗透的方式

1.借助互联网手机等大众传媒工具

现今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网络传媒的广泛普及,我们已经步入了“互联网+”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一个信息传播与思想交流的主阵地。由于信息速度的特点,我们可以从网络上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初中生的三观正处于塑造阶段,他们对新奇事物饱含好奇心,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也强,极容易受到社会大环境方方面面的影响,故而,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等大众传媒工具对初中生进行教学,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选取恰当的材料对他们进行正面的引导,组织学生开展积极有效的讨论,能进一步增强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国家认同教育,将其内化于心。

2.借助文学经典影视等作品

文学经典影视作品中有很多英雄人物与爱国事迹,教师可借助文学经典影视作品等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这样的教育远远比枯燥的单一知识传授带给学生的影响更深远。

3.利用仪式教育进行渗透

初中学生的仪式教育主题丰富,包括每周一升国旗、唱国歌、国旗下讲话、各种传统节日及纪念日等活动。透过这些现实国情教育资源对学生国家认同感的的提升有着极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日常“仪式”的教化功能,可以帮助学生习得爱国主义情感和和对国家文化的认同。当代中国十分重视,把它当作培养公民效忠国家、奉献国家的主要载体之一。一次激情昂扬国旗下的讲话,一次饱含深情的奏唱国歌,所营造的氛围,都会激发初中生产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與公民归属感和责任感。传统节日以及升国旗、唱国歌等活动,可以使初中生在体验中实现认知与情感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交融、个体与国家发展并行,进而提高他们的国家认同感。

结 语

加强初中生的国家认同教育,不仅是为了促进初中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不断学习和完善自身,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自身的发展,更是为了培养初中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初中生的归属感与责任感,在生活中做到自觉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挺身而出,激发初中生为了国家未来发展和富强不断努力和奋斗的精神。因此,针对初中生特点,如何有效的利用道法教材国情内容开展国家认同教育的渗透,使爱国主义情感能内化于心,外显于行,是我们要重视的问题。

初中生国家认同感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仅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要作用,还需要社会、家庭等方面积极配合。在目前背景下,能够采取的方法和途径带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关于初中道法课国情教育下国家认同的渗透研究还存在许多问题,提出的措施和建议还不够完善和具体,还需不断的学习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巧梅.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价值认同[J].法制与社会,2007,(1):687-688.

[2]欧阳常青,苏德.学校教育视阈中的国家认同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2012,23(05):10-14.

[3]沈宏华.当前国家认同教育的缺失与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15,(07):7-10.

[4]吴玉军,吴玉玲.新加坡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及其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07):47-49.

[5]郑航 国家认同教育:培养理性的爱国者[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03):22-27.

[6]郑航,颜小芳.青少年国家认同及其教育:困境与对策[J].当代青年研究,2015,(04):5-12,

[7]曾水兵,陈油华.论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的三种基本途径[J].教育科学研究,2016,(04):5-9.

[8]曾水兵,檀传宝.国家认同教育的若干问题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2013,(10):30-33.

[9]曾水兵.加强中小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理性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2,(11):31-34.

[10]鲍明国.以“三度”策略培育家国情怀——《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经典教学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5):25-27.

猜你喜欢

国家认同
国家认同的建构机理
全球化会削弱国家认同感吗
国家认同视域下的核心价值观构建
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关系建构取向
新时期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
民族国家认同的层次结构及其关系模式分析
当代大学生国家认同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历史教育与国家认同
从社会资本视角看中国政治发展的条件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