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迟子建小说《烟火漫卷》中的“寻找”叙事

2021-11-19杨淑焕

青年文学家 2021年29期
关键词:刘建国漫卷迟子建

杨淑焕

“寻找”叙事这一主题是中外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文学写作现象,其本意是为了见到或者得到所求索的人或物而努力。作家们笔下关于真相的寻找、关于精神的寻找、关于生存的寻找等屡见不鲜,“寻找”可以说是人类的一种不可或缺的需求,由此也在“寻找”中完成对生命的体验或者对心灵的慰藉。迟子建的《烟火漫卷》便是一场大大的寻找,既有对于别人的持之以恒的寻找,也有在茫茫人海中被别人找寻,在一个又一个谜团中,迟子建通过生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哈尔滨这座城市浓浓的人间烟火气,同时又在烟火漫卷处,照见人性的微光。

一、在时光中穿梭寻人

在作品的开篇,迟子建写到生活在哈尔滨形形色色的小人物,他们共同迎来这座城市的早晨,共同送别暮色沉沉的夜晚,他们点燃这人间烟火,也穿梭在烟火中寻寻觅觅。在这里,刘建国用了四十多年的时间坚持寻找被自己丢失的朋友之子“铜锤”,整个故事围绕这一主线展开,其间交织着中年女性黄娥带着儿子进城寻找丈夫,于大卫和谢楚薇夫妇寻找儿子,以及刘建国寻找多年前被自己伤害过的男孩武鸣这几条支线,一群普通人的人生命运在“寻找”中交融在一起,谱写了一幕幕的悲欢离合。其中,刘建国寻找丢失的孩子这一线索最为令人震撼,70岁的刘建国花费了人生中最美好的四十年光阴来弥补曾经的过失,在无数的希望、失望和绝望中苦苦挣扎,因为“寻找”,他匆匆走过青春的路,与爱情和婚姻失之交臂;也因为“寻找”不得,在压抑的精神状态下试图猥亵一名男孩,导致男孩精神异常。在寻到朋友之子这一情节落幕之后,刘建国又开启了下一个“寻找”,他找到当年被自己伤害过的男孩,并决定用自己的余生陪伴他。可以说刘建国的一生都在“寻找”,他的人生就像一个陀螺,被鞭笞着磕绊在寻人的路上,他用尽整个青春去寻人,又用余生去自我救赎,这其中的代价何其沉重,刘建国身上呈现出的悲凄的生命诗学为这部人间故事增添了一种无声的哀痛,正如迟子建所言,这种无声的哀痛才是大痛。

命运之于刘建国是残酷的,但是迟子建并没有将这种残酷的原罪意识写到极致,而是秉承了以往的叙事风格,在刘建国“苦行僧”式的孤独人生中注入温情,兄妹的陪伴,友谊的坚固以及黄娥母子的出现,都曾在刘建国心灰意冷时给予他温暖。故事中的另一“寻找”是黄娥带着儿子从七码头来到哈尔滨,千方百计寻找到刘建国,让儿子杂拌儿认他作父,之后黄娥母子在哈尔滨暂居下来开始寻夫,这一支线与刘建国寻找孩子的主线如同经纬线相交,在共同的寻找中承受着不同的创痛。黄娥寻夫终究是无果的,因为在她来哈尔滨之前,她的丈夫就在与她争吵之后半夜去世,这是她无法说出口的秘密和内心永久的疮疤。黄娥的寻夫是她为自己营造的希望,就像杨经建先生所言,追寻的实质是“生活中的种种欠缺与悲苦、病痛老死的无法遁逃,所有这些都使得人们借助想象构筑出种种理想的境遇,并将其当作‘希望来追寻”,这种带着希望的寻找最终也将在困境中陷入徒劳。黄娥的寻夫之路,是其对自身精神家园的寻觅和建构,她在漂泊中的寻寻觅觅,最终又绕到来时的路,黄娥又追随儿子回到了七码头,黄娥是否会再次出发寻找?迟子建没有给出结局,但像黄娥这样追求本真和自由的女性,终将找寻到她的归属。

二、心灵救赎的找寻

文中刘建国常去的老会堂音乐厅便是由犹太教堂改造,刘建国每次去那里,一是为了寻人,二是寻求一种心灵的寄托,他会在这里想起谢普莲娜,他丢失了她未曾谋面的孙子,但是在某些感化下,她宽恕了刘建国,至死都没有埋怨过他一句。崇尚自由和本真的黄娥也曾带着儿子专门拜访寺庙和多个教堂,既是希望神祇护佑儿子,也是黄娥自身的一种救赎,走出教堂之后,她的内心会产生一种充实喜悦的感觉,在极乐寺看到有人为往生者超度,便想着要为丈夫超度,让他的灵魂有皈依。无论刘建国、谢普莲娜还是黄娥,他们都是内心充满道义的善良人。

音乐也是进行心灵净化的重要途径。黄娥母子第一次见到刘建国时,刘建国正准备去音乐厅欣赏音乐,音乐也成为了刘建国稍稍让自己放松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方式之一,为他暗淡的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谢普莲娜也经常在家里打开老式唱机播放音乐,放一些安魂曲之类的曲子,慰藉内心的隐痛。小说的最后于大卫隔着遥远的距离为刘建国播放《伏尔加船夫曲》,“踏开世间不平路”这句歌词反复吟唱着,小说到此也以这曲音乐结束。在《烟火漫卷》的创作过程中,迟子建巧妙地融入音乐美学观,极力找寻净化人物情感的方式,而音乐确实发挥着唤醒人类灵魂的巨大能量,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好的音乐能够使人坚强和有节制,以音乐为媒介,重塑内心最纯真的自我,迟子建在这部作品中依然保持着以往炽热的人道主义关怀。

三、作家自身对于哈尔滨的找寻

作家在写作过程中往往会融入自身的地域情结,如老舍笔下的北京,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抑或王安忆笔下的上海弄堂。迟子建的作品同样也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她早期的作品大都是描写故乡漠河的极地风光。1990年,迟子建来到哈尔滨生活,这座被她称为“第二故乡”的城市逐渐出现在她的作品中,如《黄鸡白酒》《白雪乌鸦》《起舞》等。但是在这些作品中,哈尔滨只是作为一个空间背景而存在,只有在《烟火漫卷》这部作品中,哈尔滨才被迟子建重点书写,如同小说中的主人公般成为了主体。

谈及《烟火漫卷》的创作时,迟子建说道:“凡是我作品涉及的地方,哪怕只是一笔带过,都要去触摸一下它的门,或是感受一下它的声音或气息。”这部作品涉及了哈尔滨的方方面面,既有关注到哈尔滨的自然景观,也有叙述哈尔滨人独特的生活方式,还有对这座百年冰雪之城的建筑和文化历史的铺展追寻。展现自然景观时,迟子建用散文式的从容笔触带领读者领略了哈尔滨的清晨和傍晚的景色,四季的轮流转换,她在描写松花江时形容“一座城市有一条江,等于拥有了一册大自然馈赠的日历”,这本“日历”如同一部四季宝典,为依靠这条江生存的人们提醒着风霜雨雪。迟子建对哈尔滨人们生活的描述也是一种细致的探寻,比如写哈尔滨女孩敢穿,是因为这里的夏天不可多得,哈尔滨永不落潮的生意就是洗浴中心和澡堂子,哈尔滨有着著名的冰雕和啤酒节等等。另外,通过对这座城市建筑和人文的描写,体现了哈尔滨兼容东西方文化的历史积淀。迟子建写到了哈尔滨的很多教堂和寺庙,通过于大卫的视角写到荷兰领事馆、道外中华巴洛克风格建筑等许多老式建筑,追寻到犹太人过往在这方土地上的落脚和生存记忆,从人文和地理的各方面展现了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包容性。

对于哈尔滨这座城市的文学书写,最早可以追溯到萧军和萧红在1932年合著的《跋涉》,之后东北作家群逐渐将哈尔滨呈现在文学作品中,新时期文学中作家阿成的城市文学作品将哈尔滨在广大读者心中的印象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迟子建在这座城市生活了三十年之后,在《烟火漫卷》中为我们讲述一段段悲喜故事的同时,也为我们绘制了一册哈尔滨地图,与我们一起追忆了哈尔滨百年来的沧桑变化,新旧转换,找寻到那些被人们淡忘的或者将被替代的多元文化景观,呈现了一座真实的獨具风格的城市,这其中也饱含作者自身对于这座城市的浓浓深情。

四、结语

弗兰克尔曾言:“生命的意义既不能模仿也不能引进,它只能由每个人在各自不同的存在环境中寻找和发现。”迟子建对于《烟火漫卷》的创作便是不断向内向外的寻找,她笔下的人物无论在压抑中寻找光亮还是在忏悔中寻找救赎,每个人都于各自的人生轨迹上艰难跋涉,或隐忍,或率性,或执着,但都不曾停下找寻生命真义的脚步。迟子建也通过这部长篇的倾情书写,找寻到内心对于哈尔滨这座城炽热的喜爱,对于这座城里人与物的无尽眷恋,“无论城里人还是城外人,他们的碰撞与融合,他们在彼此寻找中所呈现的生命经纬,是文学的织锦,会吸引我与他们再续缘分”。相信迟子建在以后的创作中,会再次带领我们看烟火漫卷,再次走进哈尔滨这座蒸腾着烟火气息的城。

猜你喜欢

刘建国漫卷迟子建
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
盛会欢歌
Interaction Solutions for Kadomtsev-Petviashvili Equation with Variable Coefficients∗
New Double-Periodic Soliton Solutions for the(2+1)-Dimensional Breaking Soliton Equation∗
漫卷诗书
试论迟子建新作《群山之巅》的诗性呼唤
迟子建:为何能长期保持高水准的创作?
漫卷诗书喜欲狂
谦卑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