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不掩瑕的《延禧攻略》
2021-11-19李国栋
李国栋
2018年上映的《延禧攻略》成为了近年来宫斗剧中的精品之作,圈粉无数,被观众誉为一部类似于“打怪升级”的“爽剧”。总体而言,该剧有以下三大闪光之处:其一,剧情中的矛盾冲突十分激烈,堪称环环相扣、步步高潮,只要看了开头就令人欲罢不能,必须一刷到底。其二,演员的演技精湛,充分演绎了剧中角色的性格特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与吸引力。其三,服装、道具精致唯美,具有视觉上的愉悦感,满足了观众对古装宫斗剧的审美期待。但在赞赏之余,我们也需留意,《延禧攻略》并不是一部完美无瑕的作品,这在网络和一些文章中已有反映。我们可以从叙事、审美与知识等维度进一步地分析和反思其不足,借此透视当前宫斗剧所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为此类题材剧作的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一、人物失真:类型化叙事中的角色设置问题
从2004年香港播出《金枝欲孽》之后,宫斗剧(又称后宫剧、宫廷剧等)逐渐被人们视为一种独立的题材类型,近几年的《宫心计》《宫锁心玉》《甄嬛传》《芈月传》《如懿传》等电视剧井喷式亮相于观众眼中,宫斗剧越来越成为电视剧产业中举足轻重的角色。
作为一种影视类型剧,宫斗剧同样发展出了一套成熟的叙事套路,即以中国古代帝王后宫为叙事背景,以妃嫔之间的争斗和晋级为叙事主线,以嫔妃与皇帝、大臣等角色的浪漫爱情为叙事副线,以此搭建起全剧的叙事结构。在类型化叙事中,人物的设置同样具有一定的成规可寻:其主角必定靠着预设的“光环”走向公式化的成长之路,在激烈的后宫斗争中步步高升,最终成为后宫霸主。《延禧攻略》为了满足这一点,使魏璎珞在后宫的争斗中屡屡奇迹般地化险为夷,几乎两三集就要扳倒一个人物,深刻诠释了“危机越大,机会就越大”的通关秘诀。但过度凭借类型化叙事模式很有可能会导致人物的机械化与神话,造成人物真实感的缺失。在魏璎珞身上,这种失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谋略过高。魏璎珞利用“步步生莲”的典故谋害了秀女乌雅氏,故意制造怀孕假象让锦绣和方姑姑受罚,临时装傻逃过高贵妃的谋害,利用皇后金印拯救愉贵人和五阿哥……这一系列的急中生智之举几乎神化了魏璎珞的智谋。又如,她为了拯救明玉,算透了太后和皇上的心理,先利用凤凰、锦鲤的祥兆讨好太后,让太后把她留下,此时皇上必定心生反感,以纳她为贵人的方式让她远离太后,这样魏璎珞就可以伺机讨回明玉。魏璎珞将皇上与太后玩弄于鼓掌之间,堪称“心理钓鱼大师”。再如,她利用小全子偷盗一事,欲擒故纵,命令他去偷各宫的东西,再让小全子放到宫市上,然后用此事要挟他出卖嘉嫔,利用被盗的簪子将计就计,堪称“连环计大师”。这样埋伏千里、从未失算的谋略不禁令人有些难以置信。
第二,胆量过大。魏璎珞从一进宫就显示出了自己非同寻常的胆量:别人用茶壶淋湿她的被褥,她就拿水桶泼湿别人的床,还吓唬别人说自己不好惹。又如,魏璎珞在去给愉贵人送人参时,正碰见小太监要杀她,她当机立断拿起花瓶砸他的头,然后在搏斗中用簪子刺穿他的颈动脉,最后将他的头撞向地面把他撞晕,手段干净老辣。在这一过程中,她还极其冷静地点燃了窗帘造成失火假象以自救,引来傅恒等侍卫,破坏了高贵妃的阴谋。再如,魏璎珞多次顶撞皇上,为治疗疥疮将他气得吐血,在富察皇后去世后当面指责皇上铁血心肠,即使被赐死都面不改色……这样雄壮的胆量难免有些不合人之常情。
第三,运气过佳。魏璎珞总是会凭借着自己的运气将危机化解,例如在荔枝树被毁时恰巧碰见了小狗雪球,于是将计就计,反将了高贵妃一军。又如魏璎珞被派去给高贵妃送牛乳时,正巧碰见了皇上,让皇上看到了魏璎珞被高贵妃欺辱的场景,让皇上为她牵挂不已。最受观众诟病的就是魏璎珞在夜里跑到裕太妃的跟前当面质问她姐姐魏璎宁的死因,后裕太妃发誓未杀魏璎宁,却遭天谴被雷劈死。魏璎珞只是听小太监说当夜有雷暴,就敢前去质问裕太妃,在裕太妃要把她当作以下犯上抓起来的时候,正巧天雷显灵,又正巧劈向了裕太妃一人,简直巧合得有些荒谬。
在这样强悍的人设之下,魏璎珞的人物形象就显得有些神化,缺乏“中间地带”,后宫也就不再是真正的历史空间,而是被女主角光环所包裹的发泄场所。靠着自己的高超智谋、巨大胆量和无与伦比的运气,魏璎珞不仅在后宫难逢敌手,而且还以自己的另类和犯规赢得了傅恒和皇上的爱,不得不说是奇迹。这一“爽剧”释放了人们心中被时代所压抑的逆袭梦想,迎合了当代中产阶级观众的职场想象。但是,这样变相的“爽剧”更像是架空剧而非历史剧,它所发挥的是致幻剂或麻醉剂的功能,缺乏一定的历史感与真实感。
为了构成宫斗剧的人物结构,《延禧攻略》里的高贵妃就必须要设置成嚣张跋扈、与皇后势不两立的宠妃类型。高贵妃这一人设并不鲜见,《金枝欲孽》里的如妃、《甄嬛传》里的华妃都属于同样的类型,其共同特征是在影片一开头就高傲可怖、震慑全场。在《延禧攻略》里,高贵妃几乎包揽了前期剧集里的所有恶事,例如在光天化日之下给愉贵人强行灌药,活活逼死怡嫔,故意侮辱娴妃,活埋五阿哥,令富察皇后流产,迫害表演万紫千红的艺人……高贵妃似乎是个毫无同情心的角色,其人生乐事就是折磨和蹂躏他人。为了刻画其恶,扮演高贵妃的演员在表情、声音上都采取了十分夸张的处理,甚至在皇上、太后的面前都不忌讳露出那种轻蔑、阴毒的表情,这已然忽略了后宫中的真实生存环境。相比《甄嬛传》,无论是里面的华妃、安陵容还是皇后,每一个人都在内心的矛盾和复杂性中走向了各自的命运悲剧。但高贵妃这一角色显然忽略了人物性格的内在发展与丰富层次,恶得过于“单纯”。
对于高贵妃的“单纯”问题,其扮演者谭卓这样评价道:“她既不是口蜜腹剑也不是心肠歹毒,她所有的心思和情绪都写在脸上,她没有心机和城府,就像她处处都想压过皇后一头,就什么都要跟她比,衣服也要穿的比别的妃子鲜艳、华丽、夸张,有钱就都穿在身上,连她的发髻都要比别人高一头……所以其实她是一个很简单也很直接的人。”[1]然而高贵妃动不动就杀人、折磨人,将皇后推下角楼后又将自己弄脱臼来摆脱嫌疑,怎么会不是心肠歹毒、口蜜腹剑呢?或许用力过猛的表演和过犹不及的造型才使得高贵妃显得有些“单纯”吧。
二、审美偏差:历史化语境中的视听转换问题
宫斗剧可以看作近年历史剧的亚类型之一。中国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形成了三种历史剧模式:正剧、亚正剧和戏说剧。[2]从题材严肃性上来说,宫斗剧属于其中的戏说剧;但从审美特征上来说,宫斗剧完全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亚类型,因为它对审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展示的是后宫中的东方化、浪漫化的古典审美格调。在这种审美要求下,宫斗剧中的服装、器具、建筑、食物等也要符合历史化的符号想象,更重要的是,剧中的人物台词、歌曲配乐、文化习俗等也必须要凸显古典美感。这种历史化的还原其实并不要求历史真实性,因为真实的古典文化、习俗、语言其实和现代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反而很难令人接受。因此,所谓的“还原”其实是拟真的“重塑”,它只需要符合大众的历史审美期待视野。持此以论,宫斗剧的制作必须要实现古典审美的现代转换,才能满足观众的审美期待,获得更高的收视率。《延禧攻略》在布景和装置上古香古色,古典美感丰厚,但在视听形式的现代转换上却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延禧攻略》的题目缺乏历史化处理。“攻略”是一个现代词汇,它的原始含义本为“进攻、占领”[3],但在现代语义中,我们通常理解为对完成某事件的技巧和步骤的详细解释,如“游戏攻略”“旅游攻略”等。“延禧攻略”同时也是一种戏谑化的表达,提示我们这部电视剧其实是一部职场升职宝典,其本身就带有后现代游戏体验感。虽然这样的题目颇为迎合当今滑落于边缘的中产阶级的生存心理,但这样赤裸裸的反讽修辞可能会破坏历史剧的本真感,让这部剧显得有些粗糙。
其次,《延禧攻略》中的部分台词过于现代化,不属于清代语言的表述方式。这种情况在第一集就出现了:掌事姑姑对一群宫女说了一句“就算过了选秀和培训”,其中“培训”这一现代词汇令人感觉十分别扭。最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叶天士在为五阿哥诊病,说出了“病理性黄疸”这一现代医学术语,跳戏感十足。还有,在第二十八集,海兰察知道了魏璎珞是弘昼的心上人,提醒傅恒:“五爷呀,想挖你的墙角呢!”而“挖墙脚”这一词汇的最早出处却是毛泽东的《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1938)[4]:“彼此不挖墙脚,彼此不在对方党政军内组织秘密支部……”[5]海兰察在这里想表达的意思是“抢走朋友的对象”,但这一含义是最近才流行起来的。可见,《延禧攻略》里的台词编写得有些随意,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历史剧的语言语境。
再次,《延禧攻略》中的配乐经常是流行音乐,破坏了历史剧的时代氛围与审美情调。在第四十集,富察皇后慢慢走上角楼,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回望和总结自己的一生,这时响起了插曲《雪落下的声音》。这首歌原是《延禧攻略》的片尾曲,由于正作词、路虎演唱,这里换作富察皇后的扮演者秦岚演唱,意在强化视听和谐感。《延禧攻略》中的配乐总体而言都是民族音乐风格,由当年《金枝欲孽》的配乐者陈国樑亲自操刀(因此配乐与《金枝欲孽》极为相似),但这里突然出现这样一首歌词高度口语化的现代歌曲,似乎显得有些突兀。第七十集,魏璎珞在与海兰察的交谈中听闻傅恒离世,同样响起了这首配乐(由原唱演唱),其歌词与剧情内容,现代旋律与古典氛围同样显得不太协调。
与《甄嬛传》相比,作家流潋紫采用了古典传记类的命题手法,以隐喻而非反讽的方式完成了后宫世界的历史想象,更具传统意味。在语言的运用上,电视剧里的台词都“古香古色”,与《红楼梦》颇为相像,复古之风明显,一时间在网络上流行起了“甄嬛体”,堪为宫斗剧中的语言典范。在配乐上,《甄嬛传》里的插曲、片头曲、片尾曲全部采用古风类歌曲,用古典诗词或仿拟的古典语式填词,韵味悠长又古意盎然,其中的《凤凰于飞》《菩萨蛮》等歌曲都已成为古风乐经典。相比较而言,在历史剧的审美包装上,《延禧攻略》似乎还留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三、知识错误:医学性事件中的虚假杜撰问题
宫斗剧作为历史戏说剧,可以留有一定的发挥余地,毕竟观众以欣赏剧情为主,不会相信宫斗剧就是真正的历史。细看同作为清朝宫斗剧的《金枝欲孽》《甄嬛传》《延禧攻略》《如懿传》等,其与历史情节多有相互抵牾之处,在观看和联想的同时,观众自然会想起“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这句话。虽然历史细节的要求可以适度降低,但正确的历史观和人文立场却不能缺失。[6]在这一点上,《延禧攻略》以女主角魏璎珞的忠与义走出了宫斗剧唯阴谋论的困境,以其他妃嫔害人终害己的结果宣扬了正义,在价值取向上没有偏离人性的准则。考虑到这一点,《延禧攻略》中的历史知识虽有许多细节不符史实[7],但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并不产生太大的消极影响。
值得我们警惕的是,《延禧攻略》中出现的许多医学知识存在不够严谨甚至错误的判断,极易误导非专业人士。笔者试对部分案例更正如下:
医案一:愉贵人认定高贵妃送来的枇杷膏有毒,但张院判尝后却判定无毒。魏璎珞指出枇杷老叶无毒,但新叶和果核有毒。
辨误:枇杷是化痰止咳平喘常见药,具有清肺止咳,降逆止呕的功效,全年均可采摘,未有医书记载要用老叶。炮制枇杷叶必须要刷去鲜叶上的绒毛,如果炮制不当,绒毛未除,则可能会刺激气管粘膜,导致咳嗽乃至水肿。[8]枇杷核也为一味中药,药性苦、平、小毒,具有化痰止咳、疏肝行气、利水消肿之功效。[9]据研究,其毒性主要在于其中的苦杏仁苷成分,它在人的消化系统下会分解成苯甲醛和氢氰酸,适量的苯甲醛和氢氰酸使苦杏仁苷具有药效作用,过量摄入则会发生氰中毒,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10]因此,枇杷新叶和老叶均无毒,如果食用后出现不适,或为炮制不当,由叶上绒毛所致。枇杷核则确实有毒。
医案二:皇上突然发现自己身上起了红疹,太医诊断道:皇上得了“疖疮”,可能是因接近外臣而被传染,而且更糟糕的是,皇上似乎对“疥虫”过敏,引发了“寻麻疹”,需要外用硫磺膏涂抹全身,内服清火之药,另外皇上需放下一切,静养百日。富察皇后要搬到养心殿侍疾,谎称自己得过疥疮,言外之意是已有了抗体,不怕被感染。皇上病情久久不愈,叶天士与魏璎珞于是设计,故意激怒皇上,皇上吐血后血痰清除,病情好转。
辨误:因疥虫导致的红疹为“疥疮”而非“疖疮”,“疖”指的是急性化脓性疾病,二者不可混淆。“寻麻疹”应作“荨麻疹”,且“荨麻疹”是西医病名,中医按形态称之为“瘾疹”“游风”等。[11]因为疥疮是由寄生虫所至,不会产生抗体免疫反应,所以得过此病的患者也会再度感染。治疗疥疮的主要方法是杀虫,硫磺膏确实具有解毒疗疮、杀虫止痒的功效,因此对症。至于以怒火除血痰,则纯属无稽之谈。
医案三:魏璎珞假装失眠,向叶天士求药,叶天士将做麻醉剂用的曼陀罗叶子给了她。后来,魏璎珞点燃曼陀罗叶,用烟卷迷晕了弘昼意图杀他报仇。
辨误:曼陀罗虽为中药,但全株有毒,尤其是对神经系统的毒害较大,中毒后一般表现为吞咽困难、心跳增快、呼吸加深、头痛、头晕、谵妄、幻视、神志模糊、肌肉抽搐、抽搐、痉挛等,严重者甚至会昏迷死亡。[12]因其毒副作用,中医对曼陀罗的运用极少,一般外用治喘咳,作烟卷燃息(需严格控制用量)而不内服。[13]因此,曼陀罗叶不能治疗失眠,但做成类似于迷魂香的烟卷却有可能。
从以上医案分析可以看出,《延禧攻略》中的中医知识错讹较多。医药问题事关人民生命健康,必须要严肃、谨慎地对待,不可随意杜撰。疥疮、荨麻疹为常见皮肤病,枇杷树、曼陀罗草为常见果树和杂草,如果人们按照《延禧攻略》中的案例而误诊、误食、误用,极有可能会导致相当严重的后果。
在宫斗剧的叙事套路中,医药知识已成为了重要的叙事元素,后宫中的各种不经意的花、草、食物,都有可能成为谋害皇嗣的毒药,宫斗剧俨然成了“医学侦探剧”。但是,至于这些侦探剧是否能经得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反侦察”,就很令人质疑了。目前看来,宫斗剧中出现的各类医学错误层出不穷,已经对观众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电视剧具有娱乐性,但也具有传播性和教育性,如果其中涉及科学知识、医药知识、生活常识等,那么影视制作者就必须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当然,相关部门同时也要制定更加完善的审核方案,或可建立问责机制,以避免观众受到错误知识的误导。
四、结语
《延禧攻略》作为近年来较为成功的宫斗剧的代表作,反映了当前电视剧市场的一种文艺需求与创作导向。因此,在辨析其个案问题的基础上,我们也可以进一步思考当前宫斗题材影视作品的一些普遍问题及其对策。首先,“叙事”依然是决定影视剧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优质剧的共同点都是剧本素质过硬,能够经得起逻辑推敲,能够合理地安排剧情的矛盾冲突与叙事节奏。其中,人物的设置也要遵循剧情逻辑来刻画其性格特征,避免出现过度类型化和公式化的问题。其次,审美风格的调和是古装剧提升画面质量和观影沉浸感的重要手段,这种调和应既融入古典韵味又保证观众能够接受,在视听语言上拿捏得当。这实际上对剧作的配乐、台词、道具都提出了较高的技术要求。再次,电视剧应注重其传播效应与大众影响,在历史知识与科学性上不能突破底线。电视剧势必要对历史细节加以改编,但这种改编必须要以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为前提。而像医学知识这类关系到人民生命健康的知识,则要确保不能出现任何错误,否则极有可能会造成不良后果。这既要求编剧和导演具有相关的知识素养,也要求相关部门加强重视和审查;同时,观众也需要对此类虚构故事中的医学知识多加警惕和分辨,不能随意地挪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