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影响下,青少年社会认同问题初探
2021-11-18郝也
郝也
摘要:互联网高度发达的社会,信息化程度也随之提升,生活在这样时代的青少年,受到多元价值取向的冲击,易产生道德信仰与社会认同危机。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社会认知发展的关键可塑期,社会热点问题对青少年的影响在不断加深。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帮助中小学生在面临社会热点事件时明辨是非、真假、美丑,引导他们在信息海洋的冲击下保持正确立场,树立对社会发展的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自我定位,把握社会对自我发展的要求,这对于中小学生获得归属感,完成社会认同,进一步社会化,促进他们更好的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都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社会热点;社会认同;青少年
当前,我国己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社会全面发展的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发生深刻变化。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冲击,主流媒体的强势地位正在被削弱。这不仅仅表现在当社会热点事件发生时,传统主流媒体话语权缺失,也反映在新媒体往往能以妙趣横生的表达方式获得受众的青睐。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容易变得模糊不淸,甚至出现背离主流意识形态的错误倾向。
各种各样的社会热点问题不断涌现,关乎民生,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对青少年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随着生活阅历和知识的不断丰富,许多社会热点问题越来越能够被青少年所关注和认知。随手可触的发达网络为学生了解社会热点问题提供了便捷的条件。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形,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真假难辨的社会热点,他们缺乏唯物辩证的思考方法,容易被不良的社会舆论误导,引起思想的混乱,网络中诱使个体进行社会比较的信息,不可避免地会对青少年的社会认同产生负面影响。
一、社会热点问题
所谓社会热点问题,是发生在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一定时期内,引起人们普遍关注、且引发较多议论的问题,往往指近期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重大国内外事件,并在社会中产生广泛影响。
有学者指出,社会热点问题呈现出大众性、综合性、内涵矛盾的复杂性、对人们思想触动的深刻性等特征。“大众性”是指社会热点事件往往引起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和程度不同的社会参与。例如近期南京禄口机场引发的疫情,对每一位南京市民都带来不同程度的直接影响,其影响面甚至波及全国。防疫排查、核酸检测、健康管理、培训机构停课、娱乐活动暂停、延迟开学等,使青少年无可避免地成为这一社会热点事件的亲历者,从而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认同状况产生强烈的影响。
“综合性”“复杂性”是指社会热点问题的内涵具有综合、多样、交叉渗透等特征,涉及的层面不单单是经济、民生、社会、政治、法律、文化、生态等某一个领域,而是复合交叉的,是多种属性的融合。例如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的热点事件——塔利班控制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其涉及的领域就非常复杂多元,包括国际政治、历史、民族、宗教、文化等等,试图从孤立的角度去解读这一事件,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很难使人信服。塔利班究竟是什么组织?和恐怖组织有什么关系?他们为什么会如此轻而易举地夺取政权?他们上台意味着什么?国际社会和各方评论者可能会有不同见解,青少年处于舆论场中,也会产生自己的看法,对他们的世界观产生深刻影响。
这同时也体现了社会热点问题的“深刻性”特征,由于热点事件与人们的利益、社会知觉紧密联系,使得它十分严峻、敏感,深刻影响人们行为处事的态度以及行为的动机。例如南京疫情中的“毛老太事件”,央视等主流媒体的解读是“一个人的任性,引发了严重的后果”,评论是较为客观的,但经过社会舆论发酵,毛老太成为群嘲的对象,被称为“毒王”,自媒体称其“以一己之力毁了一座城”,甚至有谣言称“南京毛老太出院被法院带走”,其中传递的社会情绪就比较偏激了,不仅仅是“自私自利的人很可恶,应该严惩”,还有对社会底层老年群体的偏见,对南京人不把疫情当回事的误读。
还有学者研究发现,社会热点问题经常会通过网络热词表现出来,比如“锦鲤”“盘他”“杠精”等网络热词都属于社会热点现象的范畴。青少年对网络热词较为敏感,体现在无论平时习作还是日常交往中,都喜欢使用这些词汇。语言是思维的体现,社会热点也通过网络热词影响着青少年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同。
二、青少年的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理论最早是由亨利·泰菲尔(Henri Tajfel)提出的,该理论说明了人们在宗教、政治、地区、国家或职业团体中拥有最为重要的成员身份,借此培养起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塑造出人们对团体内部成员和外人的不同想法。特纳(Turner)进一步丰富了该理论,将社会认同定义为“个体知晓他/她归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而且他/她所获得的群体资格会赋予其某种情感和价值意义”(Turner,1982)。
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人要经历八个人格发展阶段,青春期(12-18岁)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当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会感到困扰和混乱,这一阶段他/她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
青少年通过观察、感受其所面对的社会环境,反思自身的经历,参照特定的社会群体,从而明确自身所从属的群体,形成“反思性的自我”,以此获得个人认同;同时通过社会分类对自己所属的群体产生认同,并产生群体内偏爱和群体外偏见,从而形成社会认同,逐渐领悟到所属群体给自身所带来的影响,并根据群体内的价值取向进行自我价值观的再塑造。
青少年的主导心理需求是在社会交往中获得尊重以及群体归属感,他们需要他人和群体的关注、关爱、理解、尊重和友谊。面对纷繁多变的世界、多种多样的选择,他们对之前所建设的自我一致性和连续性表示怀疑,感到茫然无措,陷入内心与外界的不平衡、不稳定之中。
在面对社会热点问题时,青少年通過自我分类与社会比较,基于对自身特质的认知和所属群体的认同,对群体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观产生认同,并将其内化于自己的行为与自我概念中。然而,信息化时代,网络共同体的随意与多变,现实与虚拟的碰撞与交互,社会热点与话语空间的多元,使青少年面临的个人认同与社会认同危机加剧。
三、在面对社会热点问题时怎样帮助青少年获得良好社会认同
青少年心理处于未成熟的状态,思考问题不够全面,感性认识多于理性思考,思想观念易受外界影响。社会热点问题中一些偏激、消极的思想可能会使他们立场模糊、观念摇摆,给他们的社会认知带来干扰,对他们的社会认同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必须积极引导青少年采取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社会热点问题,正确认识和坚定马克思主义,站稳社会主义政治立场。特别是在新形势下,要增强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强化其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如何帮助青少年获得良好的社会认同?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提出路径与方法。
第1,完善社会制度,形成制度文化。公平正义、规则秩序、道义责任等是青少年道德认知观察和感知体验的最基本的内容,而不公正的社会现象容易引发人们心理失衡、迷惑茫然甚至仇恨心态。公正群体中的规则意识、平等观念、民主作风等是群体凝聚力的源泉,能够给青少年的社会认同带来正能量。例如在南京禄口机场疫情的后续处理中,官方实事求是、开诚布公的态度,各部门积极响应、担当作为的行动,民众参与志愿服务、爱心奉献的举动,都会促进青少年形成良好的社会认同。
第2,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青少年处于“心理断乳期”,他们不再一味遵从“道德权威”,对父母和老师的权威开始提出质疑,采取反抗、否定的态度。他们迫切要求独立自主地开展学习和认知,强烈渴望成为主动的建构者、自主的践行者。青少年也只有主动衡量道德规范、独立思考道德问题,才能发展和完善独立人格,真正完成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因此,“道德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应该被摒弃,教师及家长可以借助社会热点问题中的鲜活案例,把民主、自由、公正等较为抽象的理念同爱国情怀、民族情感、集体情谊等情境有机结合,通过道德情感的熏陶促进道德认知的进步,对青少年的基本价值观形成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的影响。由于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通过集体备课等方式集思广益,全面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抓住社会热点问题的本质。结合青少年思想状况,与教材内容相结合,用教材中的理论解释社会热点问题,以理服人,对出现的种种现实问题,应做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符合实际的解释与说明。
第3,促进青少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要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利用学生党团活动、社团组织,把理论学习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强化学习效果。可结合社会热点深入开展专题社会实践,让学生走出校园象牙塔,走进社会,了解舆情,体验民生,对某些社会热点问题产生真切感受,使其价值判断更加有理有据。同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对社会热点问题作出正确解读,并帮助学生逐渐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例如,笔者所在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模拟联合国”“模拟两会”等实践活动,通过亲身实践,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国际公平议事规则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是如何具体实现的,在此过程中他们也将责任、担当、民主、公正等价值观内化于心,并形成积极的社会认同。
第4,为青少年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青少年发展良好的社会认同,需要认真审视自身与环境、个体与情境的互动关系,从建立、维持和发展良好人际关系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从关注别人的利益、需要出发去维系好安全、幸福的情感纽带。“重要他人”对青少年的影响尤其重大,家庭、学校和同伴在青少年的社会化发展中形成情感依恋和情境依赖,彼此间传递着价值取向、人生态度,也形成长期而稳定的社会联结,让个人意识到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乃至世界的普遍责任。良好的亲子关系,和谐的家庭氛围,民主平等开放的学校氛围,鼓励支持的教师态度以及同龄群体的正向价值观等,都会成为帮助青少年形成良好社会认同的社会支持系统。
同时,对青少年的偶像崇拜行为进行适当引导也十分必要。青少年通过模仿偶像来提高自我价值感、满足个人归属感。有研究显示,榜样越是平凡、真实、可亲、可信,在青少年心目中越是伟大、越是深刻。最好的榜样是青少年身边看得见、够得着、信得过、学得会的平民榜样。
参考文献:
[1].邱柏生. 论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倾向的影响[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06):20-22.
[2].周强. 关于社会热点问题在青年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价值分析[J]. 高教探索,2017,000(0z1):177-178.
[3].何文秋,蔡华健. 高校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开展学生工作探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000(003):46-47.
[4].Elliot Aronson & Joshua Aronson. (邢占军 黄立清 译)The Social Animal.(Twelfth Edition)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P24-25.
[5].靳宇倡. 网络化背景下青少年社會认同的研究. 经济管理出版社:P13.
[6].张莹瑞,佐斌. 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J]. 心理科学进展,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