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管理方式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2021-11-18刘鑫雷梓艺
刘鑫 雷梓艺
摘要:在当前教育改革持续发展的背景下,班级管理逐渐成为各阶段教师所重视的研究内容。对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班主任若采取强硬的管理方式,则很难让学生配合,为此教师在班级管理中需要秉持柔性管理理念,运用符合高中生认知的方式进行班级管理,从而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本文就柔性管理方式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关看法,希望对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效果提升提供更多参考。
关键词:柔性管理方式;班级管理;应用
引言:
相对而言,因现阶段高中生性格特征,班主任传统的班级管理方式已不再受用,甚至较为强硬的管理措施神容易激发学生内在的叛逆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特别是当前的00后学生,他们的自主意识进一步增强,他们对一些事物存在独特看法,若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措施过于刚性,则难以保证整体效果。从这一角度进行分析,新时期高中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需要把握柔性管理理念,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从而掌握其内心想法,借助有效的管理措施实现学生成绩、素养等的全面发展。
一、明确柔性班级管理目标
对高中班级管理而言,教师明确柔性管理目标是落实柔性管理的关键所在,这一措施在整体管理中起导向的作用。从这一角度进行分析,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实际情况进行柔性班级管理目标的设定,以此来确保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首先,明确制度管理的目标。班级管理实效的提升,还需要教师明确班级管理制定。借助这一有效措施规整学生的行为,并做到支持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同时,立足柔性管理角度来讲,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学生认知、督促学生行为习惯、能够提升班级管理实效的班规,并将其落实于管理中的每一环节。在班规的约束下,学生则规范自身的行为,如,上课时哪些事情不能做?课下应做到哪几点?班级管理条例的落实,有利于提升班级管理效果,这样可以做到制度人性化,避免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其次,学生能力发展目标的明确。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高考,因此教师可借助班级管理帮助学生树立良好认知,为其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学生能力培养上,班主任需要侧重学生自律意识、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借助柔性班级管理的方式,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逐渐消除学生对高考的恐惧心理,并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管育并重,构架优良管理氛围
柔性管理讲求“人本”理念,教师需要紧紧围绕这一点落实管育并重,从而在班级内构架良好的管理、学习氛围,并让全体学生都可以主动加入班级管理过程,充分体现其主体性。首先,在“管育并重”视角下,班主任需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公平看待每一位学生。为了帮助在情感认知上存在缺陷的学生找回自我,班主任可以运用情感教育的方式端正学生的品行,进而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并借助这样的方式逐步了解学生内心之需,做出正确引导。第二,在公平看待学生差异的基础上,班主任还需要重视班级内“管理部门”的成立,即重视班干部的选择,让更多能力优秀、具备管理能力的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过程,进而激发他们潜在的管理意识,并培养他们的多元能力。在管理人员的选择过程中,班主任不仅需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也需要关注学生的整体素养,如认知能力、管理能力等,选择综合素养较强的学生担任班长、纪律委员等,让他们协助自己共同进行班级管理。同时,在整个管理队伍中,管理人员并不是固定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以及学生的个人意愿,可以进行适当调整,这样利于教师进一步达到柔性管理的目标,让班级学生都加入到管理过程。
三、培养学生自信
在高中阶段的班级管理过程中,柔性管理方式的整体优势更为明显,能够强化学生的整体素养以及能力。基于这一点,教师在柔性班级管理中需要借助肯定、鼓舞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使其逐渐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首先,把握学生大体情况以及需求。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完成这一目标,掌握学生近期以来的困惑,或者对班级管理的看法,班主任则是提炼其中具有价值的信息,将此作为班级管理优化的参考。其次,落实情感育人。多数高中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他们可能会产生迷茫的心态,为了树立学生正确认知,班主任可以为学生讲解专业发展,缓解学生焦虑的心情;一些学生可能会面临学习、生活中的困惑,班主任则需要强化与学生的沟通,帮助学生排解不良情绪,助力学生良好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落实柔性管理理念,有利于改善当前班级管理现状,促使学生綜合能力以及素养的发展。为此,在全新的教育背景下,高中班主任需要及时转变自身管理意识,重视学生多元能力的成长,借助柔性管理打造良好学习环境,助力学生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兰琴.柔性管理方式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知识窗(教师版),2021(08):68.
[2]王如江.柔性管理模式在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11):1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