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点离异家庭学生案例分析与应对策略
2021-11-18唐志友
唐志友
摘要:班级上出现了一个离异后重组家庭的学生,表现出了不一般的行为,经老师调查清楚后,知道了学生的这些恶行都是因为父母离异后对妈妈的思念造成的,班主任老师为学生私人定制了教育方案,通过家长的支持、老师的关爱、同学的关心,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看到了希望和未来。
关键词:调皮;离异;案例分析;亲情沟通;教师谈心;同学关心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41-232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生的家庭情况相对比较复杂,离异单亲、丧偶单亲、重组家庭、隔辈监护、亲戚托管等等,在我们接触到的学生中,各种各样的家庭情况都对学生的成长、学习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特殊是离异家庭和重组家庭,学生不箮是跟父亲还是母亲生活居住在一起,都会因为一方面的爱的缺失而带来学生在心理、性格、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一些影响。
一、易搬点特殊家庭学生案例
四(2)班班主任唐老师告诉我这样一个案例:
曾宇欣(化名),是班上的“调皮大王”,班上只要是违反纪律的事总是离不开他!你看,他就从同学面前走过都要顺手拧同学一下;别的同学都在安安静静地写作业,他非要去戳下同学的笔;排队做操时,他会用难听的话说哭那些乖巧的女生……
确实是个“停不下来”的开朗的孩子!可是有一天,他竟逃学离家出走了……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那是2020年初冬的一天,有同学报告说曾宇欣的书包里有包烟,刚好数学老师杨老师在,就询问烟的来处。得知是他买来并要分享给“好伙伴”,杨老师就打电话告知家长这一情况。当时曾宇欣的爸爸在浙江,就在电话里说:“我马上坐飞机回来收拾你!”挂了电话,据杨老师观察,这一天都没有任何的异常。
晚上,我接到曾宇欣阿姨(他爸爸的女朋友)打来电话说曾宇欣没有到家。我赶紧打电话问同学们是否知道他的去向,有同学说“曾宇欣说的今天他要离家出走,他书包里还多带了件厚衣服”。我把这一情况告诉家长,家长那边也报警了,一晚上无果。
第二天早上,他阿姨和他妈妈一前一后来到学校,经过交流我才了解到原来曾宇欣是个很可怜的孩子:父母因为感情不和离异了,之前曾宇欣一直跟着爸爸在浙江,后来遇见了他阿姨就跟随阿姨住在了光明社区。刚开始的时候,曾宇欣是个很听话的孩子,因为他妈妈每个星期都会来接他。后来他妈妈重组了家庭并生下妹妹后,她妈妈就没有时间和精力来接了,从那时起,曾宇欣就不“听话”了,隔三差五的请家长,来的都是他的亲妈妈,从他的眼神里看到的不是害怕而是幸福……
这次离家出走也是因为太想妈妈了,用这种方式让妈妈出现……
二、案例分析
诸多的家庭问题都会造成孩子心理的不健康,下面我们来重点说一下父母离异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所带来的影响。对于需要父母共同爱护的孩子来说,最害怕的事情就是父母离异,有一方离开自己,家庭破裂,那种凄惨和对自己内心造成的痛苦是无以言表的。我们把父母离异对孩子身心所造成的影响总结为如下几点:
1.适应性问题。父母离异以后,孩子必定要主动或被动选择父母中的一方共同生活,能否适应一方家长的抚育和新的環境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适应性的问题。研究表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的这种适应能力和行为表现是不尽相同的。3岁左右的每天都要寻找离开的一方,并有可能出现行为倒退的现象;4岁左右的孩子则会烦躁、易怒;5~6岁的孩子则表现得十分焦虑,并常常对着玩具等模拟环境,自言自语,希望另一方赶快回来。而7岁以上儿童的不适应则更多地表现在思想上,他们会感到痛苦、无奈、耻辱、失落或觉得自己被欺骗,对父母产生愤怒、不满、怨恨的情绪。
不同性别的孩子对父母离异的适应性也有所不同,通常情况下,男孩子的适应性要比女孩子差一些。女孩子在12岁以后就能较好地适应父母离异这一现实,而男孩子则要晚很多,这种现象与女孩发育较男孩早有关。
2.心理健康问题。父母离异会给孩子带来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使他们容易出现心理的阴影。亲情的缺失是孩子最难接受,也是导致他们心理不健康的最大因素。父母离异后,会有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生活的不稳定和不规律,使孩子也处在一种混乱、紧张、无所适从的状态中,给他们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压力,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父母离异后,孩子只能享受到父亲或母亲其中一方的照顾、关爱和教育,对于他们来说,家庭不再完整,父母也不像从前那样疼爱自己了。这使他们感受到痛苦、孤独无助,自卑、自怜或反叛的心理也悄悄爬上他们的心头,使他们容易变得孤僻、自闭、叛逆或自暴自弃。而同时父母教育的不完整和偏离,也会对他们的性格产生影响,如长期单独和母亲一起生活的男孩子容易变得懦弱、胆小,像个小女孩,而长期和父亲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由于父亲粗枝大叶,无法像母亲那样细心地照料孩子,使他们过分早熟,像个小大人,过早失去孩子的天真。
3.身体健康问题。过重的心理负担给孩子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危害,并容易导致疾病。
4.其他影响。父母离异还对孩子造成许多其他方面的影响,如学习成绩的大幅度下降,朋友圈的缩小,与人沟通上的障碍和心理阴影,长期的观察表明,这种心理影响对他们的人生也有着重大的影响。
三、应对措施
通过反复几次的谈心谈话,我们对该学生的家庭、学习、心理都有了一个清楚的了解,经过与几位伴任老师进行协商,专门为他定制了一套教育方案。
1.亲情沟通。班级利用家长开放日的机会,组织一定的家长参与的活动,特别邀请到曾宇欣的妈妈来学校参加活动,让孩子感觉到母亲的爱并没有因为家庭的原因而丢失。第次活动,只要是曾宇欣的妈妈亲自参与的,孩子都表现出相对的积极态度,对学习活动的完成也比较好。
2.教师谈心。班主任和科任教师都把这个学生放在自己工作的重心上,平时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的情况,多利用课余时间,中午学生用餐时间,课后辅导学生作业的时间。走近学生,多与学生沟通,不训教,只谈心,从学生的生活、学习、与同学生们的相处、学生的假期生活……让学生感到,自己在班上是受到老师的重视的,而不是一个没人管的孩子。
3.同学关心。调整班级值日安排,特意让几个行为主动、思想积极的学生和曾宇欣同学一组,鼓励他们多各曾宇欣一起劳动,一起学习,交朋友,用同个学生的陪伴来唤起曾宇欣与同学们友好相处的童心。
半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曾宇欣在学校的状况一点点的在改变了,他不再与别的同学发生争执了,不再去故意惹怒身边的同学,不再逃学,不再离家出走,不再与那些社会闲散少年一起流浪,成绩一点一点的在上升了。阳光的男孩真的阳光了,开朗了,活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