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如何让新时代青年学生真正上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这堂课

2021-11-18程龙丁冬梅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0期
关键词:教育水平马克思主义理论青年学生

程龙 丁冬梅

摘要:纵观历史,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就对人类的思想、文化、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且经久不衰。在中国第一个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是孙中山,但直到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才逐渐在众多思潮的激烈碰撞中脱颖而出,被当时众多的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并广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被实践证明和检验过的、科学的、先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直对促进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新时代青年学生中取得的效果还未尽人意,因此,如何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水平,提高其实效性,让青年学生们都上好这堂课已成重中之重。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青年学生;教育水平

新时代青年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科学先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否在青年学生中得到有效传播,产生实际积极影响,并引领其树立正确的三观则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全面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新时代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马克思理论教育应始终秉持的态度和目的。

一、新时代部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现状

(一)课程内容单调枯燥

教材内容相对稳定,即使每隔几年更新一版,但主要内容大多没有变化,这就与不断发展的新世界,不断出现的新事物、新问题形成巨大反差,难免会使学生产生脱离现实的距离感。而且有些授课内容对身边社会现实问题一带而过,或干脆避而不谈,只是直接讲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这样不但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甚至会让其反感,产生排斥心理、抵觸情绪,即使来上课也是出人不出力,这就造成多数学生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空洞、教条、单调、与自身毫无关联的政治理论,也是现有教学模式给学生留下的刻板印象,“在理论上多少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属性,在教学实践中难免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纯政治化倾向”。

(二)部分教师授课模式、态度有待改进

教师工作相对稳定,人员调动更换频率较小,年轻教师的新鲜血液更新换代较慢,有的教师年龄偏大,与学生存在代沟,他们总是习惯于用旧眼光、旧理论、旧思想去回答解释当下已经发生变化的新问题,授课模式僵化。例如:某所高校马理论教师在课上指着课件提问同学谁能代表新事物、新潮流,在座学生皆默不作答,老师还惊讶地说道:“郭富城呀,动起来,他不代表新事物、新潮流,还谁能代表啊”。不难想象,郭富城对于在座2000年前后出生的学生们是何等的陌生,这样的课程内容如何让学生产生兴趣,这样的教师又如何能与学生产生共鸣,更谈不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目标与初衷。

(三)教学硬件设施有限,形式主义严重

许多高校马院教师相对较少却要承担全校繁重的教学任务,而且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课程一向被安排为公共课程,也就是几个专业、几百人一起上的大课,只有一位教师讲授,这就大大降低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再加上学生本身专业课程任务较多,都把这种公共课当作一次难得的放松机会。即使偶尔有些实践课程,也只是做了潦草的表面文章,根本没有落到实处,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上却出现其本身极力批判的形式主义,由此产生的后果着实令人难以想象。

二、新时代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水平迫在眉睫

种种主客观因素导致在许多高校里出现两难的状况,马院教师普遍认为“上课很难”,学生则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枯燥乏味,课上提不起精神”。这不仅极大地挑战且降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权威性,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说是对教育资源造成的不必要浪费。因此,为维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权威,提高其实效性,避免宝贵教育资源的浪费,势必要对课程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更新与调整。

新时代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水平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必要方式和动力之源。树大招风,自我国迈入新时代以来,各种各样的风险、挑战、敌对、妒忌接踵而至。对此,作为新时代青年学生更应该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树立马克思主义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在大是大非面前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才能免疫西方资本主义思潮的腐蚀侵袭,争做优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新时代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水平的途径

(一)创新优化授课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的授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能否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使其成为一种有效教育,教育者本身应当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所以教师应不断创新授课模式,利用发达的互联网络寻找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的图文、视频影像,以更直接有效地表明授课内容;在讲授理论前不妨多还原一些人物背后的故事以及时代大背景,以达到丰富课堂内容、抓住学生思维、抛砖引玉的目的,让学生既能在课上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又能课后主动去查找与之相关的材料主动阅读学习,避免出现只是在校期间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却不会选择其他途径自觉探索学习的填鸭式教育,进而让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并不只是一门考试课,它所蕴含的巨大能量对日后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产生巨大影响。

(二)增加课堂互动频率,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轻松而又活跃的课堂氛围对于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可谓是一剂良药。这就需要教师相应地增加课上的师生互动频率,根据不同章节的不同内容提出不同问题,并使用电脑随机抽学号的方式选择学生回答问题,增加学生们课上的紧张感,以提高其注意力;同时采用引导学生主动发言的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融会贯通的能力,将书本理论与学生身边实际相结合,以更好地理解一些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的专业语言;此外,教师还应与时俱进地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想学生所想,关注学生所关注的新鲜事物,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现实生活,与学生一同探索其经典之处,调动新时代青年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其学习潜力,激发其前进动力,引导其发自内心地自觉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优化教学硬件,落实实践课程

各高校应在其可承担的最大程度上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创造便利条件,尽量实行中小班授课模式,为马理论教师减负,以提高授课效果。并将实践课程落到实处,在课程设置上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理论与实践并重,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让新时代青年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更广阔的教学空间中得到提升。与此同时将教师的有效指导与学生的自主选择探究相结合,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一种民主、合作的新型关系,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实践中强化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了解,从而加深其印象,让新时代青年学生真正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涵与魅力,彻底杜绝表面化、形式主义,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四、总结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两百周年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所以我们必须深入贯彻学习习总书记讲话精神,不断提高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水平,让我国当代青年学生真正上好这一堂课,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1]吴怀友,刘艳.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效性的几点体会[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7)

[2]杜利英,杨晓娟.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的路径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

[3]赵国珍.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环节和方法研究的重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5).

[4]刘承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J].中国教育报,2018(6).

猜你喜欢

教育水平马克思主义理论青年学生
教师素质对教学质量提高的影响探讨
论社会实践对农业类院校青年学生的素质提升的作用
长征精神对于构建当代青年学生精神家园的启示
以“四进四信”教育引领校园文化研究
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若干问题与思考
论五四时期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历程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的新认识
河南省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与教育水平关系研究
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