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沟通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的运用研究
2021-11-18张慧
摘要:目的:在开展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中,采用非语言沟通方法并评估其运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自2021年1月-8月期间,本院儿科收入的104例患儿,采用抽签分组方法,将患者分别纳入研究组52例、对照组52例。临床护理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研究组患儿在此基础上运用非语言沟通,在护理结束后,分别对比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患儿护理质量评分以及平均住院时间,评价非语言沟通运用价值。结果:对两组患儿采用不同的临床护理模式和沟通方法,护理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形式,了解两组患儿家属对儿科临床护理的满意度情况。其中对照组患者中,31例患儿家属表示非常满意,占比59.62%,19例患儿家属表示满意,占比为36.54%,仅有2例患者表示不满意,占比为3.85%,總体满意度为96.15%。而对照组患者中,非常满意的患儿家属为18例,占比34.62%,满意的患儿家属25例,占比为48.08%,9例患儿家属表示不满意,占比为17.31%,患儿家属总体满意度为82.69%。经过对比后发现,研究组患儿家属对儿科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更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两组患儿的临床护理质量,其中研究组护理质量评分为(98.10±1.12),对照组护理质量评分为(85.32±3.06);统计两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研究组平均住院时间为(7.02±1.35),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为(9.86±2.01);对比发现研究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更高,且平均住院时间更短,均优于对照组患儿,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开展儿科护理工作过程中,由于患儿年龄相对较小,采取语言沟通方法,往往很难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因此,可以将非语言沟通运用于护理工作过程中,通过多样化的沟通交流方式,构建患儿对护理工作者的信任,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和认可度,缩短患儿入院治疗时间,促进其尽快康复。
关键词:非语言沟通;儿科;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1)07--02
引言
相比其他科室而言,儿科护理工作难度更大,不仅要处理与患儿和家属的关系,同时要安抚患儿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而常规护理模式下,患儿和家属的配合度相对较低,难以取得良好治疗和护理效果。对此,本文研究非语言沟通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的运用价值,具体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自2021年1月-8月期间,本院儿科收入的104例患儿,采用抽签分组方法,将患者分别纳入研究组52例、对照组52例。研究组患儿中,男童25例,女童27例,年龄区间在5个月-11岁,平均年龄(5.62±2.13)岁;对照组患儿中,男童28例,女童24例,年龄区间在4个月-12岁,平均年龄(6.32±2.44)岁;通过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二)方法
对照组患儿主要采取传统语言沟通方法,而研究组患儿则运用非语言沟通方法,具体从以下几个维度着手:
1.表情沟通: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贝恩认为,在信息沟通交流的过程中,面部表情占比高达55%。在人与人的沟通交流过程中,面部表情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在患儿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中,护理人员应注重面部表情调节,对患儿微小,通过面部表情给予患儿鼓舞和感染,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感,营造轻松愉悦的交往氛围,使得患儿能够信任护士。同时,在接待新患儿入院时,患儿通常存在抵触情绪,此时护理人员应采用轻柔的语气,面带微笑与患儿沟通,避免过多的手势。在与患儿家属沟通交流时,同样需密切观察患儿的情绪,体现出对患儿的尊重。针对焦虑的患儿和家属,应尽可能保持轻松、自如的面部表情。针对痛苦的患儿,应表现出慈祥、关心、呵护的面部表情。针对危重症患儿,面部表情则需专注,不宜表现微笑,而是切实体会患儿的痛苦和不良情绪,给予患儿和家属良好的心理安慰。许多患儿在入院治疗期间,均会观察护理人员的面部表情,若护理人员面部表情冰冷、不耐烦,必然会导致患儿产生厌恶和敌意,影响临床护理工作的配合度。
2.触摸沟通:在与患儿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在获得患儿和家属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的给予患儿抚摸、拥抱,帮助患儿轻揉疼痛部位,帮助患儿放松心情,缓解紧张和焦虑的不良情绪,使其在护理人员的怀抱中感受温暖,为患儿带来更多的安全感。此过程中可以结合患儿的年龄阶段、性别,采取差异化的触摸沟通方法,以此提升非语言沟通交流效果。
3.眼神交流:眼神作为心灵的窗口,眼睛能够传递许多种信息,其喜怒哀乐均可以通过眼神来传递情感,是人与人沟通交流至关重要的体态语言形式。充满亲切和热情的目光注视,能够使患儿感受来自护士的爱意和鼓舞。在患儿和家属诉说疾病痛苦时,则需要表现出同情和重视的眼神。作为儿科临床护理工作者,无论任何时候,均需要保持热情和专注的目光,使患儿面对陌生的医院环境,仍然能够收获来自护理人员的亲切眼神。
4.规范仪表:仪容仪表同样是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仪容仪表作为一个人的外在体验,是带给患儿的第一印象。儿科临床护理人员作为白衣天使,在仪容仪表方面应注重简洁大方、整洁得体,体现出端庄。护理人员可以选择化淡妆,提升气色,避免浓妆艳抹,保证工作服的干净整洁,这些看似小细节的内容,均会对护理工作产生影响,影响着和谐护患关系的构建,以及患儿的临床护理效果。
5.创设环境:物理环境对患儿的情绪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可以在儿科病房内,创设温馨、和谐的病房环境,使患儿在该换境内能够放松心情,降低内心的恐惧感。儿科病房的走廊内,可以张贴卡通海报、卡通贴纸等,放置布娃娃、仿真水果等。病房内的健康教育宣传栏,可以通过动画的形式,声情并茂的展现健康教育知识,增强对患儿和家属的吸引力,帮助其累积更多健康知识,有效预防各类疾病。在为患儿进行输液以及其他治疗过程中,针对存在情绪暴躁的患儿,可以通过手机播放动画片,转移患儿的注意力。或播放儿歌、音乐等,帮助患儿平缓情绪,逐渐改善心情。
6.体态动作:开展儿科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中,沟通不仅面向患儿,同时也面向广大患儿家属。由于患儿处于生病时期,此时患儿家属通常具有强烈的保护意识,格外注重医护人员的一举一动,甚至会产生心理负担,此时不当的语言很容易引发护患纠纷。所以,在与患儿及家属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手势和体态等,引导患儿和家属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护理人员要注重提升自身的护理操作技术,娴熟的护理技术能够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增强患儿护理质量。例如,儿科护理工作过程中,小儿静脉穿刺是最为常见的护理操作,同时也是考察护理人员素质水平的重要指标,选择好血管、熟练的穿刺技术,一次成功的穿刺是给予患儿和家属最好的安慰,同时也能降低患儿下次穿刺的恐惧感。反之,则会导致患儿哭闹或抵触,对静脉穿刺产生较大的抵抗性,患儿家属因此而不信任护理人员,加剧护患纠纷发生的可能性。
(三)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临床数据的统计学处理,并对计量资料进行数据检验,评估数据信效度,计数资料采取百分比验证方式,计量资料以中位均值法验证,以(P<0.05)代表数据结果差异产生的统计学依据。
二、结果
(一)两组患儿家属对儿科护理满意度对比
对两组患儿采用不同的临床护理模式和沟通方法,护理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形式,了解两组患儿家属对儿科临床护理的满意度情况。其中对照组患者中,31例患儿家属表示非常满意,占比59.62%,19例患儿家属表示满意,占比为36.54%,仅有2例患者表示不满意,占比为3.85%,总体满意度为96.15%。而对照组患者中,非常满意的患儿家属为18例,占比34.62%,满意的患儿家属25例,占比为48.08%,9例患儿家属表示不满意,占比为17.31%,患儿家属总体满意度为82.69%。经过对比后发现,研究组患儿家属对儿科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更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二)两组患儿护理质量与住院时间对比
调查两组患儿的临床护理质量,其中研究组护理质量评分为(98.10±1.12),对照组护理质量评分为(85.32±3.06);统计两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研究组平均住院时间为(7.02±1.35),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为(9.86±2.01);对比发现研究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更高,且平均住院时间更短,均优于对照组患儿,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三、讨论
由于儿科患儿年龄较小,在语言沟通的过程中,许多患儿存在表达不清晰,无法理解护士的语言表达情况,整体沟通交流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中,逐渐重视非语言沟通方式方法的运用,通过护理人员和蔼的面部表情、热情的眼神交流、亲切的触摸交流,并为患儿创设良好的病房环境,同时护理人员应注意自身的仪容仪表,逐步提高自身护理操作技术水平,以此增强患儿信任度,借助非语言沟通强化护理效果。
本次研究过程中,对两组患儿采用不同的临床护理模式和沟通方法,护理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形式,了解两组患儿家属对儿科临床护理的满意度情况。其中对照组患者中,31例患儿家属表示非常满意,占比59.62%,19例患兒家属表示满意,占比为36.54%,仅有2例患者表示不满意,占比为3.85%,总体满意度为96.15%。而对照组患者中,非常满意的患儿家属为18例,占比34.62%,满意的患儿家属25例,占比为48.08%,9例患儿家属表示不满意,占比为17.31%,患儿家属总体满意度为82.69%。经过对比后发现,研究组患儿家属对儿科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更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两组患儿的临床护理质量,其中研究组护理质量评分为(98.10±1.12),对照组护理质量评分为(85.32±3.06);统计两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研究组平均住院时间为(7.02±1.35),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为(9.86±2.01);对比发现研究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更高,且平均住院时间更短,均优于对照组患儿,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开展儿科护理工作过程中,由于患儿年龄相对较小,采取语言沟通方法,往往很难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因此,可以将非语言沟通运用于护理工作过程中,通过多样化的沟通交流方式,构建患儿对护理工作者的信任,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和认可度,缩短患儿入院治疗时间,促进其尽快康复。
参考文献:
[1]卯翠娥.非语言性沟通应用于儿科患儿护理中的疗效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94):125.
[2]赵小燕,房夏玲,陈宁,王荣花.非语言沟通在儿科临床工作中的效果及其护理伦理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8,31(11):1438-1442.
[3]全雪花,王淑敏.非语言沟通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大医生,2018,3(07):132-133.
[4]王倩.非语言沟通技巧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作用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11):1578-1579.
[5]温琼.非语言沟通在儿科临床护理的作用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4):242.
[6]金小叶.非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23):122.
作者简介:姓名:张慧,出生年月日:1988.01,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河北石家庄,学历:大专.职称:主管护师.毕业院校:河北医科大学,研究方向: 儿科临床护理,非语言沟通技巧,工作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