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干预在脑出血患者术后的应用价值
2021-11-18龙彩芳
龙彩芳
摘要:目的 分析脑出血患者术后应用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干预的价值。方法 抽取本院于2019年1月-12月期间接受手术的25例脑出血患者作为常规组,另抽取2020年1月-12月期间接受手术的25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程序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及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干预,并将其镇痛镇静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术后常规组及程序组重症监护室疼痛观察工具(CPOT)及镇静程度量表(RASS)评分无差异,P>0.05,术后第3d及第6d程序组相较于常规组CPOT评分较低,RASS评分较高,P<0.05;程序组(12.00%)相较于常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0.00%)较低,P<0.05。结论 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干预可改善镇痛镇静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在脑出血患者术后护理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建议采纳。
关键词:脑出血;常规护理;镇痛镇静效果;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74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1)07--01
目前我国慢性疾病发生率呈增高趋势,其中以高血压较为常见,而脑出血是高血压患者常见合并症,具有起病急骤、病情危重、疾病进展迅速、病死率及致残率高的特点,针对脑出血患者,临床多给予手术治疗[1]。为了避免患者术后因躁动诱发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需给予镇痛镇静,为了维持良好的镇痛镇静效果需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2]。常规护理是一种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措施,护理重点为减轻疾病对机体的损伤、预防及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但并未针对镇痛镇静进行针对措施,临床护理效果欠佳。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干预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具有综合性、连续性及动态性,能够充分满足患者各方面需求,为其提供具备程序化的护理服务,提高护理水平及专业性。本文现针对50例患者进行研究,内容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本院于2019年1月-12月期间接受手术的25例脑出血患者作为常规组,另抽取2020年1月-12月期间接受手术的25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程序组,本次研究经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批号:2019年审(22)号]。常规组纳入男女比15:10,最小40岁,最大70岁,均值(55.24±6.53)岁,出血部位包括幕上脑叶、基底节区及小脑,分别纳入13、8、4例;程序组纳入男女比13:12,最小41岁,最大70岁,均值(55.58±6.21)岁均值(9.76±1.58)分,出血部位包括幕上脑叶、基底节区及小脑,分别纳入15、7、3例。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完整且组间无差异,P>0.05。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脑出血诊断标准[3];②经影像学检查确诊;③符合手术指征;④本次研究经过患者家属同意。
排除标准:①非自发性脑出血者,如出血性脑梗死、脑干出血等;②合并肝肾功能严重不全或障碍者;③临床资料缺失者;④术后出现认知障碍者。
1.2 方法
常规组:护理方式为常规护理,给予生命体征监测、用药护理、体位护理、疼痛护理等常规护理,并给予营养神经、降低颅内压、改善脑细胞代谢等干预措施。
程序组:护理方式为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如:①组织主治医师、护士长及多位高年资护士组成程序化护理小组,联合手术室麻醉医师,根据不同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镇痛镇静方案及最终目标。②术后需定时采用重症监护室疼痛观察工具(critical carepain observation tool,CPOT)及镇静程度量表(richmond agitation sedation scale,RASS)对患者的镇痛镇静效果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药物剂量及注射速度。③当患者CPOT评分<2分,RASS评分为-2~1分,需每隔2h评估一次镇痛镇静效果,评分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可保持原有的镇痛镇静药物注射剂量及速度,若评分增加或降低则需将药物剂量进行调整,并在评估中通过语言安全及肢体接触等措施,给予患者安全感,减轻其不安、焦虑等情绪,避免患者情绪激动。
1.3 观察指标
(1)比较组间镇痛镇静效果,采用CPOT及RASS进行评估[4],评估时间为术后、术后第3d及第6d,评分标准如下:CPOT总分10分,无痛:0分,轻微疼痛1~5分,剧烈疼痛:6~10分;RASS分为10个等级,轻度镇静:-3~0级,过度镇静:-4~-5级;镇静不足:1~4级。
(2)比较组间不良反应(意外脱管、继发性脑损伤、挣扎行为)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组间镇痛镇静效果比较
术后常规组及程序组CPOT、RASS评分无差异,P>0.05,术后第3d及第6d程序组相较于常规组CPOT评分较低,RASS评分较高,P<0.05,见表1。
2.2组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程序组(12.00%)相较于常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0.00%)较低,P<0.05,见表2。
3 讨论
脑出血是一种由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出血引起的疾病,此类患者病情危急,因此临床需及时给予手术,而为了保证术后恢复效果,避免患者因躁动诱发相关并发症,术后给予患者镇痛镇静,避免其因疼痛、颅内压增高等因素影响引起躁动,而为了维持镇痛镇静效果,需给予有效的护理措施[5]。
常规护理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护理模式,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及统一性,临床护理效果显著,但其并未针对脑出血术后患者采取相关镇痛镇静护理措施,因此护理效果并不理想[6]。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干预是一种针对术后镇痛镇静开展的针对性护理措施,通过提前制定相关护理计划,使临床护理水平及专业性提高,能够为患者提供具有程序化、专业性及针对性的镇痛镇静护理,从而有效促进其术后康复[7]。本文经过研究发现,术后常规组及程序组CPOT、RASS评分无差异,P>0.05,术后第3d及第6d程序组相较于常规组CPOT评分较低,RASS评分较高,P<0.05;程序组相较于常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P<0.05。表明程序化镇痛镇静干预可有效维持患者镇痛镇静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提供组织程序化护理小组的方式,联合麻醉医师针对患者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为患者提供更加专业、适合的镇痛镇静护理,使护理效果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定时针对患者镇痛镇静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镇痛镇静药物注射剂量及速度,从而获得较为理想的镇痛镇静效果,并避免因药物应用过量引起相关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干预可改善镇痛镇静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在脑出血患者术后护理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周孝叶,钱薇,邬文洁.四感联合促醒刺激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20,35(2):153-155.
[2]梁锶锶,刘洁,王娜娜.早期运动护理在预防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J].血栓與止血学,2020,26(2):337-338.
[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9,52(9):710-715.
[4]崔萍,李敏,于海英.团体生活延续性护理对脑出血患者术后自我效能与生活质量的影响[J].贵州医药,2019,43(10):1665-1667.
[5]王云,熊静静,郭志强.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干预在脑出血患者术后的效果和不良事件发生率[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40(6):1107-1110.
[6]刘永瑞,何羿昕.脑出血患者术后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9,36(3):288-290.
[7]郭伟,孔娟,景萌,等.术后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干预在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1,27(8):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