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数字化声像档案编研路径研究
2021-11-18梁兰英
梁兰英
一、高校数字化声像档案编研界定
很多文章都提到高校声像档案数字化,高校声像档案数字化实际就是高校内设档案馆(室)通过配备必要的扫描、摄影、计算机存储等设备以及编辑软件等,将上述馆藏的照片、唱片、影片、录音录像带、光盘、磁盘、录音笔、幻灯片等进行扫描、翻拍、转录等,使之变成可以通过计算机等读取的信息源。其目的在于为这些数字化后的电子数据进行保存以及后续工作的编研提供便利。
确切地说,高校作为一个档案保存的特殊主体,其声像档案数字化不是声像档案编研的主要内容和程序,而只是其编研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在此基础上,后期再配置以必要的文字或声音说明进行的编辑和研究,确切地说才是高校数字化声像档案编研。也就是说,高校数字化声像档案是把声像档案以数字形式转化后,在此基础上的编研,而不是对未转化的声像档案进行编研。
因此,所谓高校数字化声像档案编研,主要是指以高校档案馆(室)藏的声像档案资料为主要物质对象,以主动提供或报道声像档案信息内容为主要目的,在把声像档案数字化基础上,围绕着一定的选题对数字化声像档案进行收集、筛选和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加工提炼,使之转化成为不同形式的出版物,供在校师生、校友或社会相关方面利用。
二、高校数字化声像档案编研成果
高校声像档案因其制作载体的特殊性、画面的连续性和丰富性、直观的效果可视性等,又为编研提供了不同于以往的载体和成果形式。一是数字化档案编研颠覆了传统档案编研载体模式,从有形实体向虚拟形式转变。二是编研成果的推广使用,物化不是唯一形式,出版发行也不再是唯一传播途径。而且,编研成果一经完成即可通过现代手段即时传播,不受时空限制,可满足准确、快捷、实效的要求,并满足档案编研成果利用者对档案信息的个性化需求。三是改变了编研模式,数字化为档案编研工作提供了网络、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通过这些技术可以将文字、声音、影像、图片等声像信息资源数据整合起来,形成更加丰富多彩的编研成果并呈现给利用者,大大拓展了传统单一的纸质档案编研成果形式,使编研成果更具形象性和生动性,更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高校数字化声像档案编研路径
有的学者从技术角度,把描述声像档案音视频数据的目录、地址、版权等信息特征的数据称之为元数据。但是我们这里说的“元”不是上述意义。元者,原始之意也,也就是最原始的数据,不是特指档案信息特征的数据,而是特指原始档案。
(一)恢复“元”数据:编研路径实现的前提
高校声像档案由于保存载体的特殊性和多样性,而且内容也分类众多,不同时期使用不同的保存载体。因此,表现在声像档案的使用上,就存在当时情况可以读取,但是随着新材料新器材的出现,慢慢的就会被替代和淘汰,有的甚至连读取设备都因淘汰而没有保存,这就使得后续声像档案利用成了很大问题。
因此,高校声像档案数字化是编研的前提,有利于实现声像档案信息的利用和开发,也是解决声像档案长期保存的有效手段。由于存储声像档案的介质易受损,所以声像档案恢复工作就非常有必要。当然,恢复的前提是尊重原始档案的原生态性,但由于恢复手段和开发制作者之间技术等存在一定的不对等,因此,在恢复和数字化转化过程中,要尽可能保持其真实性,应尽量采用分辨率高、无损压缩格式来存储,音视频格式之间的转换也要尽量符合最新技术标准格式。高校没有声像档案“元”数据的恢复和数字化,就谈不上高校数字化声像档案编研工作。
(二)忠于“元”档案:编研路径遵循的原则
编研强调要高度忠实于档案文献的原文原义,而绝不允许妄加改动。尽管在编研过程中可以视情况对档案文献原文采取全录、节录、摘录等不同的辑录形式,也可以对原文进行不同程度的加工,但都必须严格遵守求是、存真、慎改、标注的八字原则,这是编研的最基本原则,也是编研原则中的“帝王”原则。
高校数字化声像档案的编研也不例外,必须高度忠实声像原始档案,我们可以采取还原、复制等形式,也可以在原始档案基础上进行简要述评,或在编研的成果里进行旁白或解说,但是绝对不能离开原始的声像档案凭空炮制,也不允许少部分沾边绝大多数不靠谱,更不能完全不着边际靠想象去杜撰。
脱离“元”档案,所谓的高校数字化声像档案编研就只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三)立足“元”材料:编研路径实现的依据
依托馆(室)藏声像档案资料,是做好高校数字化声像档案编研的基础。为此,要加大高校声像资料的规范整理力度。通过对高校档案馆(室)藏声像资源的整理,使檔案工作者对本校档案馆(室)藏声像档案资源做到心中有数,掌握本校档案馆(室)藏声像档案资源结构,以及各个历史时期各种媒介之间的联系,为下一步编研工作奠定扎实基础。
在整理的基础上实现数字化以后,就可以以数字化的声像资料来进行编研工作,这也是立足“元”材料,不能机械理解为必须使用未转化的声像档案。
高校可以利用数字化声像档案进行如下编研工作:一是寻根溯源编研。重点围绕建校以来,自身发展过程中有争议的事实或者是存疑的事实,从源头寻起,去伪存真,逐步还原历史事实和真相,并在此基础上以编述的形式进行编研,形成新的声像成果,展现给师生、校友和社会关注者。这实际上主要是运用传统的抄纂编研方式。二是总结推广编研。重点是围绕办学过程中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以及管理服务过程中的先进经验、典型做法、形成的院训以及更高层面的校园精神等,据此提炼出独有的或者是适合本校实际,能够反映本校教育特色的文化,然后通过老照片、旧片段等形成宣传片等编研成果,这无疑是很好的编研成果,也是很具有说服力的宣传。这一点对历史悠久的大学更具有特殊意义。这实际上更多的是运用传统的编述这种编研方式。三是综合分析编研。针对高校档案馆(室)藏声像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从而进行高度概括,如针对教学科研政策、校园精神凝炼、校友资源挖掘等,以专题著述等形式呈现给师生、校友和社会,使之兼具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这实际上就是传统编研的著作这种编研形式。
(四)开发“元”资源:编研路径达成的目的
档案编研主要还是为了利用,不是为了编研而编研。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指出:“档案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为档案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工作,经验得以总结,规律得以认识,历史得以延续,各项事业得以发展,都离不开档案。”2020年6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三十四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档案馆开发利用馆藏档案,通过开展专题展览、公益讲座、媒体宣传等活动,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这就为档案编研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确切地说档案编研就是为了服务大众、服务社会、服务党和国家。
而高校声像档案则是通过声像等形式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传承文化提供了真实鲜活直观的原始记录。高校声像档案真实记录和反映了学校各个时期的发展情况和发展历程,可以很好的回顾和再现学校一个时期建设和发展历史。因此,高校对数字化声像档案进行编研,可以更好发挥好档案馆(室)的文化育人的作用,可以为高校科学决策、合理规划提供重要依据和参考,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爱校爱专业的教育,可以为校友搭建协作回馈服务母校的平台,也可以为管理与服务创新提供历史经验和宝贵资源。
因此,高校不能把声像档案束之高阁,尤其是在声像档案数字化后,我们必须把它利用起来,把传统的大事记、组织沿革、基础数字汇集、手册、年鉴、专题概要等工具书和资料书通过数字化声像档案来实现。尤其是声像档案数字化后可以实现编研便捷化、传播快捷化以及画面的丰富化,能够更好地服务师生、校友,也有助于更好地宣传高校的优势和特点。
参考文献:
[1]曹喜琛.档案编研概论[M].中国档案出版社.1994.
[2]卢森林,吴丽华.基于网络环境下馆藏档案数字化、编研与利用研究[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3]朱玉清.基于高校照片档案编研的反馈及思考[J].中国档案,2021(04):44-45.
[4]陈健惠.新信息技术背景下声像档案编研的创新方法[J].兰台世界,2020(07):101-104.
[5]赵丽菊.高校档案编研选题研究[J].兰台内外,2020(30):49-50.
[6]龍芊良.高校声像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问题与思考——以北京大学为例[J].北京档案,2020(12):38-40.
[7]杨洁,周铭,马丽.近十年高校档案馆声像档案数字化研究综述——以期刊论文为中心[J].云南档案,2015(01):49-52.
[8]肖晗,廖昌兰,陈玉兰.大数据时代高校声像档案数字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四川档案,2020(01):28-31.
基金项目: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学会档案工作分会2021年档案科研项目立项课题一般研究项目“高校声像档案数字化编研与利用研究”(立项号:NGJ-YB-2021-7)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