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冀中平原上的“地道医院”

2021-11-18王江叶

档案天地 2021年10期
关键词:药房伤员药品

王江叶

“地道战,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千里大平原展开了游击战,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魂飞胆也颤……”上世纪六十年代拍摄的电影《地道战》的主题曲,是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经典革命歌曲。

地道战是在抗日斗争极为残酷和复杂的形势下,由冀中平原上的抗日军民群策群力发展起来的一种斗争形式。而依靠地道建立起来的“地下药房”“地下医院”等场所,在坚持抗战、救护伤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地下药房

冀中军区第九军分区位于冀中平原西部腹地,辖清苑、之光、肃宁、博野、蠡县、任丘、高阳、安新等8个县的农村。军分区卫生部和各主力团卫生队均设有药房,负责采购和供应药材。

冀中部队药材供应工作实行“统一标准制度,分散采购供应”的方针,以自办中药房为掩护,派人到部队驻地的县城,以及天津、北平、保定、沧州等敌占大城市采购。在斗争环境缓和,便于运输的条件下,军区卫生部向所辖各部队供应部分药材,包括战救药材、防疫药品、中药制品等,不足部分由各部队想方设法自行解决,药费按规定报销。

1943年,为适应斗争形势,第九军分区在高阳县小梁口建立“地下药房”,作为一个药材供应基地。小梁口距敌人据点仅有两三里路,为了不被敌人发现,工作人员在夜里施工,群众帮着站岗放哨。在建造中,参考战斗地道样式,结合药房工作特点,采取“工”字形、“井”字形等样式,便于储存和配发药材。

“地下药房”都是选择建在政治基础好的“堡垒户”群众家中,每户会设一两个秘密洞口,作为出入口。从洞口进入“地下药房”,要经过上下翻口,倘若发生紧急敌情,工作人员可随时将药房通道堵死,并从战斗地道转移,保证人员和药品安全。1944年,这个药材供应基地又转移到任丘县小谭庄。在建设小谭庄的“地下药房”时,又进一步改进了设计,扩大了地道规模。

先后建在小梁口和小谭庄的“地下药房”,因地道建得隐蔽,敌人虽多次搜查,却始终未被发现,使药房避免了损失。

地下制药厂

冀中军区第八军分区组建于1938年4月,最初驻扎在文安县苏桥镇。分区卫生部拥有医务处、药房、管理科和一个担架队。

为消灭冀中平原上的八路军,日伪军疯狂“扫荡”,对村庄反复搜查和清剿。八路军部队作战频繁,经常转移,伤亡人员也逐渐增多。为了保障部队需要,第八军分区卫生部除了日常采购外,还按照“自力更生”的方针,组织人员动手生产卫生材料和一些药品。

卫生部工作人员向驻地群众购买棉花和质量差一些的布,制作成脱脂棉、绷带和纱布;研制蒸馏器,生产蒸馏水;按照配方,制作一些药品。1941年夏季,部队流行“隔日虐”(一种疟疾),可由于敌人封锁严密,很多药品无法采購回来,像盐酸奎宁这类治疗“隔日虐”的药品更是奇缺。为了节约用药,提高疗效,部队医护人员便将有限的盐酸奎宁粉制成注射液,给战士使用,并推行民间针灸疗法进行治疗。

1943年,为坚持长期斗争,冀中平原抗日军民广泛开展“地道战”,村村挖地道,并依托地道网,打击敌人的警备队、特务队、清乡队等,粉碎日寇的清剿和“扫荡”。这年9月,冀中第八军分区便在饶阳县大送驾庄建了一个“地下制药室”,制药室长2米、高1.6米,可容8个人同时工作。就是这个“地下制药室”成为了一个小型地下制药厂,主要是制做绷带、三角巾、腹带、脱脂棉、纱布等卫生材料,配制瓶装盐酸奎宁注射液,制作陈皮酊、远志酊、樟脑酒、托氏散、健胃散等药品,供应部队。

地下医院

献交县军王庄是一个不满百户的小村庄。1940年秋,献交县县大队医生杨国藩回到老家军王庄,创办医院。

创院之初,困难重重。人员、经费、药品,什么都缺。杨国藩能拿得出手的,仅有几种常用药品和两把镊子,好在他的工作得到了地方抗日干部和群众的大力支持。王军庄支部书记王恒昌、村长杨庆丰等人全力帮助,县委、区委和几个群众团体也派人送来猪肉、白面、药品、器械、暖水瓶等物品,解决了医院起步之初的困难。

军王庄医院收治的伤员都安排在关系可靠、抗日热情高的“堡垒户”家中。每天杨国藩都会挨门逐户上门看望伤员,诊断治疗。

1941年,冀中平原上的抗日形势变得更加严峻,日伪军经常派兵搜查村庄。为了掩护八路军伤员,军王庄的群众将住在家里的战士认作儿子、兄弟、丈夫。可这种掩护存在一定危险性,并不是长久之计。上级指示,医院工作必须转入地下。于是,杨国藩跟村里的几个干部商议后,在几家群众的房底下挖地道,用了几天工夫,建了一座地下手术室和几个病房。建在地下的这些病房,有的是独立地下室,有的病房与病房相连。为方便照顾病人,行动困难的重伤员住在彼此联通的病房中,而轻伤员住在群众家里,遇到日军搜查,再转入独立病房躲藏。

由于周围的伤员不断送往军王庄,日军也听到了风声,派兵围住村子挨家挨户搜查。日军、汉奸对村里的老百姓威逼利诱,想抓住在此养伤的八路军。可村中男女老少个个紧咬牙关,没有一个泄露秘密,出卖同胞。

敌人很不甘心,一次,他们想了一个计策,派人假冒八路军,跑到军王庄混水摸鱼。三个汉奸穿着便衣,进入军王庄,见到了一个叫王振江的老人。汉奸们自称是便衣八路,让王振江带路,领他们进入地道找人。王振江识破了敌人的阴谋,故意压低声音讽刺道:“到据点里去给日本人磕几个响头,就不用这么担惊受怕了。”三个汉奸一听,知道露了陷,再隐藏已无用,当即原形毕露,引来一群伪军,围住王振江便是一阵拳打脚踢,可王振江始终没有说出实情。

又有一次,日军突然包围军王庄,将老人、妇女和孩子分开,挨着审问,想套出实情。可没想到,就连孩子们也受到了大人们的教育,没有一个泄露秘密,敌人依然一无所获。鬼子们生气之下,将村长杨庆丰捆绑起来,推进一个猪圈,而后端着刺刀,威胁在场的群众去活埋杨庆丰。群众们假作顺从,但动手时,只是将粪土堆到杨庆丰身前,根本没有埋到人。有一个汉奸急于立功,将村里一位老人推到一条夹道里,并放火点燃荆条,想活活烧死老人。旁边的群众见状,不顾一切地冲进夹道,将老人救了出来。敌人只得大骂 “统统的八路”,撤离了军王庄。

1943年,因连年旱灾,庄稼歉收,粮食不足,在军王庄医院治疗的伤员们过着半是糠菜半是粮的日子。最困难时,断粮也时有发生。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有地方抗日干部和群众的援手,医院才支撑下去。一次,县里派人买了一小车柿饼,送到了军王庄。村里住的一百多名八路军伤员就是靠着这一小车柿饼,熬过了半个多月。

饥荒时期的军王庄,群众的生活也过得非常艰难。可群众们听说伤员们断了粮,宁可自己饿着肚子,也要想方设法接济伤员。

一天,村党支部书记王恒昌的老母亲拿出四个鸡蛋,塞到杨国藩手里,让他拿给伤员吃。杨国藩知道,王家没有粮食,而且王恒昌生了病,也需要补充营养,便委婉拒绝了。老人却含着泪花说:“这我都清楚,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受穷守寡,把他拉扯大,心里别提多疼他。可他是支部书记,我是党员,党员要吃苦在先,享受在后。什么事都先想到自己,那算什么党员?!”杨国藩感动得热泪盈眶,万般无耐之下,他只得替伤员们收下这四个鸡蛋。

而村子的很多人也都伸来援助之手,有的老人送来一些红萝卜咸菜,有的人送来一小篮青枣,还有的人送来了红薯叶、红薯梗、花生皮、棒子核……困难时期,再少的东西也是“雪中送炭”。

杨国藩老伴将所有能吃的东西攒在一起,碾成面,蒸了三笼团子。开饭后,伤员们却相互推让,谁也不肯多吃。一顿饭下来,只吃了一笼,还剩下两笼团子。

眼看着饿着肚子撑下去不是办法,杨国藩想了一个主意。一天夜里,他拿着一把短枪,找到邻村一个姓韩的维持会会长,要韩会长往指定地点送粮食,否则就对他汉奸论处,绝不客气。韩会长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照杨国藩的话做了,第一次派人送了一百多斤糧食。后来,杨国藩又通过书信的方式,让他送了几次粮。不久,组织上也想办法送来一些粮食,帮军王庄的伤员们渡过了难关。

设在军王庄的这个医院,药品和器械同样十分缺乏,杨国藩只得带着人,用一个个“土办法”解决。没有探针,就把自行车的辐条磨尖代替;没有截肢锯,就用锯铁的锯子代替;药品种类不全,就用芒硝代替硫苦,用中药大黄和苏打制成健胃药……

就这样,军王庄医院克服一个个困难,医治好了一个个伤员,很多战士在伤好后,又重返前线,为抗日立功。到1944年秋,医院伤员登记簿上已记下600多人的姓名。

抗战时期,冀中平原上建立起来的“地下药房” “地下制药厂” “地道医院”,存在的时间并不长,规模也不大,但却真实反映了抗战时期敌我斗争异常残酷的一面,以及根据地军民携手抗日的动人情景。在敌人残酷的“扫荡”和封锁下,根据地不但没有被摧毁,反而越来越强大,并坚持到抗战胜利,也正应了毛泽东同志那句名言:“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猜你喜欢

药房伤员药品
面向自动化药房的搬运机器人设计
皮肤科药房开展药学服务效果观察
药品保存细解读
新修订药品管理法对何为假药劣药重新作出界定
医院药房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探讨
过期药品回收“梗”在哪儿?
军医教你战场上如何自救互救
药房里的照相馆
蓝色生命线
蓝色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