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胡辉淑:一路追花去,苦过方知甜

2021-11-18宋婷婷

公民导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忠县蜂箱养蜂

宋婷婷

春天在忠县马灌镇、新立镇采油菜花蜜、柑橘花蜜,夏天到石柱采百花蜜,冬天到云阳采枇杷花蜜,一年至少十个月忙碌在深山野外……胡辉淑,这位忠县女子,靠着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了“甜蜜”事业,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奏响了劳动者之歌。

为给丈夫治病 决定养蜂

胡辉淑又外出了。

这对忠县新立镇的村民来说并非新鲜事,尽管大家知道胡辉淑自小左腿残疾,行动起来略有不便。

夏季正是百花蜜采收的旺季,山间野花竞相绽放,胡辉淑带着蜜蜂来到石柱。

“待到12月底便回。”胡辉淑说,她自从选择了养蜂这条道路,这样追花采蜜已有20多年。

1977年4月,胡辉淑在忠县新立镇石庙村出生。然而,命运没有给她安排一个安稳顺遂的人生。

1岁时,她左腿长疮溃烂,腿骨外露,虽经医治却落下左腿四级残疾。17岁那年,因家境贫困,她又不得不在高中毕业后选择学习缝纫技术,希望未来可以养活自己。

虽有残疾,但她克服困难、勤学苦练,习得一身过硬的本领,当起了个体户。

1997年,胡辉淑与丈夫陈定东组建了家庭,搬到新立镇百粮村居住。婚后一年多,陈定东患上肺炎,需要长期服用蜂蜜来缓解病情。可是蜂蜜价格不菲,若坚持吃下去,必定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为了丈夫的健康,也为了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胡辉淑决定自己养蜂酿蜜。

2002年,胡辉淑揣着借来的150元钱,只身前往60公里外的垫江县,一瘸一拐地走了数小时的山路,买回人生第一箱蜜蜂种苗。然而1个月后,由于在应对蜜蜂痢疾时用药不当,第一箱蜜蜂全部死亡。

“因搬动蜂箱的动作幅度较大,被蜜蜂当成‘敌人蛰得脸肿得像馒头时,我没有伤心。但一箱蜜蜂全死掉时,我难过得大哭了一场。”胡辉淑回忆说。

她不甘心,到垫江县进行了短暂的蜜蜂养殖技术学习后,又买回4箱蜜蜂种苗继续尝试。可是,经验还是不足,这一次蜜蜂全被她吓跑了。

胡辉淑依然没放弃。她从失败中汲取经验,通过买养蜂书籍、订养蜂杂志、向养蜂师傅请教、听养蜂培训讲座和参加各类农业技能培训课程,学习养蜂技术。有一次,为到北碚区听一场养蜂知识讲座,她连夜赶路160公里。

后来,胡辉淑顶着全家都不同意的压力又买了12箱蜜蜂种苗,每天像照看孩子一样精心呵护,吃饭、睡觉都与蜂箱为伴,时刻钻研养蜂关键技术。

放蜂的时候,她坐在蜂箱上,经常是蜜蜂在脚上爬满了,全身被哲几十针还不能叫疼;碰见大风天气,帐篷都会被风吹跑。而一年中随着花季的变迁,每两三个月就要转一次蜂场,转场时常常整晚都无法休息。

养蜂的艰辛,令胡辉淑欲哭无泪。但多次的失败,并没有击溃她的决心。这个下肢残疾的农村女子,坚定地走在养蜂这条道路上。

为了做大做强 创新养蜂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经过20余年的学习、探索、实践,胡辉淑从裁缝工人成为养蜂达人,养蜂技术日益精进,如今已是乡里远近闻名的养蜂高手。

“蜜蜂也有各种情绪,养蜂人最重要的是懂得利用蜜蜂的积极情绪提高蜂蜜产量。”胡辉淑说。

日复一日和蜜蜂亲密相处,她还练就了听音识别情绪的本领。尤其在创新养蜂方法、提高产蜜效率上,她不断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为给蜜蜂一个“天然”的家,胡辉淑在山坡上挖洞,上悬窗和洞口用木板搭建,达到冬暖夏凉的目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胡辉淑发现蜜蜂繁殖太慢,于是进行改进,做水泥式蜂箱。

可水泥式蜂箱不便于分箱和“小转地”放蜂,胡辉淑又将原来的木箱进行改造,增加蜂箱的高度。

最后,针对蜜蜂“喜静恶闹”的特点,她在全国首创了“别墅式”养蜂法——用砖、沙和水泥为蜂群修建一栋栋长4米、宽2米、高1.8米的小“别墅”,既安静、抗干扰又冬暖夏凉,蜂群逃走率大幅降低。

以前,养蜂人的传统取蜜方式是杀蜂取蜜,损失较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胡辉淑拜访垫江、梁平、万州的养蜂师傅以及高校的专家学者,再结合自己的经验,独创了活框养殖方法,取蜜时只需取成熟的封盖蜜,对蜜蜂基本没有影响。

此外,胡辉淑耗时两年、损耗100多箱蜜蜂,探索出的物理除蜂病技术,可在不施用任何药物的情况下,解决中华蜜蜂的囊状幼虫病。

通过刻苦钻研,胡辉淑共摸索出11项养蜂新技术,开发了新养蜂用具和蜂蜜产品,获新型专利3项。 这些技术也提升了蜂蜜的产量:2005年,蜜蜂产蜜12.5公斤;2006年,蜜蜂产蜜12.5公斤;2007年,意蜂发展到22箱,中蜂发展到15箱;2008年,30箱蜜蜂没地方放,胡辉淑用屋后的竹林做蜂场;2009年,蜜蜂产蜜300公斤,還供不应求……

以深山为伴、与蜜蜂为友。逐花而居的日子虽然充满艰辛,好在胡辉淑挺了过来,并通过勤劳的双手收获了生活的“蜜”。

仅2015,她就实现年收入36万元,在全村率先脱贫致富。

为了共同富裕 教人养蜂

“小富富自己,大富富大家。”养蜂尝到甜头,胡辉淑又主动当起“扶贫大使”,积极发动村民加入这项“甜蜜”事业。

2011年,在镇政府的引导下,胡辉淑和两名残疾养蜂户、两名贫困户抱团发展,通过蜜蜂箱数入股的方式,注册成立忠县橘城养蜂专业合作社,并成功注册“胡辉淑幺妹”商标。

2013年,合作社申请项目资金建设忠县中华蜜蜂养殖小区,通过县农委、县残联的帮扶资金,在附近5个村建养蜂房。每到赶集的时候,胡辉淑就把养蜂人聚集在一起,探讨蜜蜂的养殖方法,鼓励他们讲出遇到的问题,再请有经验的老蜂友讲解如何处理。

2014年,她建成蜜蜂生态养殖基地,人工“育王”免费送给村民,并无偿提供技术指导,带动周边66户村民实现户均增收3860元。

在村民们眼中,胡辉淑坚强、淳朴、热情,越来越多的人因为相信她而加入到养蜂的行业中来。

2015年,胡辉淑建成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创新实施“合作社+养殖基地+蜂农”的产业扶贫模式,蜂农以蜜蜂箱数入股获取分红,合作社免费提供技术支持。此外,合作社负责统一销售,有效解决了蜂蜜销售难问题,进一步提高了蜂农的养蜂积极性,带动忠县及周边县的276户蜂农发展蜜蜂1275群,每年户均稳定增收4500元以上。

胡辉淑还利用网络平台、实体专卖店开发市场销售渠道,促使产品不断换代升级,蜂蜜产品走向全国,参加全国十二届、十三届农产品交易会,连续五年参加重庆市西部农交会。

2019年,她成功创建忠县橘城养蜂专业合作社胡辉淑劳模创新工作室,坚持无偿传授养蜂技术,前来学习养蜂技术的人络绎不绝。除了广泛接待各地蜂农和养蜂技术学习者的到访、电话、信件,胡辉淑还赴外地开展养蜂技术培训,希望将这份力量传递给更多人。

在胡辉淑的带动和帮助下,一些原本挣扎在贫困线的贫困户、残疾人,生活逐渐有了起色。2019年,邻村的贫困户胡兆友、残疾人养蜂大户黄登福和李徐胜,分别实现50000元、30000元的养蜂收入,成为当地自力更生的脱贫致富典型。

说起胡辉淑,大家都感激不尽。

“多谢辉淑,按照你教的办法,蜂蜜产量提高了很多。”胡兆友曾是积贫多年的贫困户,2015年,在胡辉淑的鼓励与帮助下,他加入养蜂队伍,经过几年努力,摘下贫困“帽子”,日子越过越好。

“我一直努力保护着这些朋友,让他们不再遇到我曾经的不幸和失败。”胡辉淑感慨地说。

2020年,胡辉淑赴京接受全国劳模表彰,村民们都为她感到高兴,认为她确实值得这项荣誉。

胡辉淑自己也很激动。她说,将以此为新起点,继续发扬工匠精神,刻苦钻研养蜂新技能、发挥劳模典范引领作用,在今后的养蜂道路上继续发挥好劳模精神,用更多的技术带动贫困户和残疾人走上致富之路。

猜你喜欢

忠县蜂箱养蜂
环保蜂箱设计
做大做精养蜂产业,全力打造“中国蜜蜂之乡”
悬崖上的蜂箱
锦屏县关工委举办养蜂技术培训
新型蜂箱获国家专利专产高档封盖蜜
养蜂专用车实现养蜂一站式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