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集创新资源 打造创新高地
2021-11-18李峰
李峰
2015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设立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考察时提出,“要深化科技园区体制机制创新,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在京科技服务资源到园区投资或业务延伸,促进京津两市真正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两年多来,天津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大局意识、先行先试,强化创新驱动、体制机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合作,推动科技园区以动力变革引领质量变革和效率变革,努力开创新时代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局面。
一、先行先试,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创新实践
天津市全力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以“三个着力”重要要求为元为纲,推动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自觉承担京津优势互补、体制机制创新发展的时代重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深化对外开放,努力打造京津冀高水平协同发展创新高地。
1.以体制改革为引领,协同创新试验区成效显现。体制机制改革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有效推进协同发展的制度保障。天津把体制机制改革放在突出位置,持续释放《天津市支持重点平台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措施(试行)》的作用,全面推进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要素供给、财税扶持、产业合作等政策协同创新,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推进简政放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同时,逐步构建京津协同创新机制,完善与北京中关村的定期对接会商制度,推动成立跨行业、多层次、多形式创新联盟,包括产业联盟、技术联盟等,推动滨海—中关村产、学、研、用、服的供需精准对接,促进各类主体高效协同互动、要素优化配置。
天津市坚持先行先试改革,推动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实现统一规划建设、统一产业布局、统一招商引智、统一运营管理、统一工作机制,主动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积极探索京津产业与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安排,在区域招商引资、产业对接合作、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对接等方面,打造具有战略性、标志性的协同创新平台,提升创新服务能力,优化创新政策政务环境。以更宽的视野构建滨海新区与中关村动力传导和联动发展机制,破解跨区域创新资源流动及配置的阻碍,激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内在动力。
2.构建创新孵化载体,科技创新新“势能”逐步涌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天津推动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超前谋划建设创新发展联动平台,成立百度(滨海)创新中心、中关村创新中心雨林空间、离岸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等5家市级众创空间,市级以上双创载体达到6家。目前累计引进企业超2000家,注册资本达到800亿元,国家科技中小企业由2019年的19家增加到65家,同比增长242%,雏鹰企业由2019年的7家增加到57家,同比增长714%。
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自主创新成果显著,企业产品具备很强的应用前景。中天翔翼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多款飞行模拟器,以地面培训来代替空中培训,提高培训效率;飞图同辉科技有限公司的网数集群对讲机技术在武汉火神山医院实现应用;卡雷尔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在第三届世界智能大会全程上提供智能机器人应用。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构建创新孵化载体,培育和集聚全球创新要素与创新资源,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着力提升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致力于成为高科技研发和孵化的承载沃土,蓄势经济发展新动能。
3.布局科技创新产业,高质量发展态势显现雏形。目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天津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推动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以智能科技、生命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科技服务业四大产业为主攻方向,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发展理念、技术体系、生产模式深刻变革,形成以卡雷尔机器人、致导科技、联汇智造等为代表的智能科技产业,以赛优医药、仁合益康、泛生子等为代表的生命大健康产业,以蓝星清洗、英中石墨烯、达因建材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2020年,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实现新增企业666家,同比增长30%。北京蓝星清洗总部、华为智慧城市创新中心、轻松筹等重点项目相继落户。科技园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数字要素与其他要素深度融合,大力培育数字经济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依托创新构建全新产业链,加快实现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推进产业布局优化和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以现代产业赋能促进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
4.优化营商环境,对外开放氛围渐趋浓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科技园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聚焦“简流程、优服务、降成本、强监管”四个方面,推进简政放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优化营商环境。在投资便利化、创新孵化以及“放管服”等方面,实现突破性改革,以更有力的举措扫清体制机制障碍,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营造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打造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平台。
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区组织多场专家论坛、科创赛事及招商推介,深入实施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例如,举办2019年中美青年创客大赛天津分赛场、2019中欧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承办2020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启动仪式,设立天津离岸人才基地,实施积极全面的人才开放政策。截至2020年底,離岸基地累计评审海外项目200余个,对接海外人才2000余人,引进海外留学人才35人。通过“境外孵化”与“离岸研发”的运营模式,打破创新技术与成果转化的国界限制,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对外开放向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水平发展。
二、引育发展新动能,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格局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天津始终坚持把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重大历史机遇,明确天津“子系统”的功能定位和使命任务,以天津之为推动科技园深化改革、协同创新、绿色发展,将时代价值转化为创新发展的新优势,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推动“十四五”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突破。
1.以深化改革为引领,建设体制机制创新新高地。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是天津市推进科技产业创新与发展的先行试验区,重点在创新机制、创新方式、创新政策及在金融、法律、科教、人才等方面探索经验,特别是在技术标准、财政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有所创新与突破,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创新制度支撑体系。因此,彰显先行试验区的时代价值,以深化改革为引领,通过便利化产业和要素导入机制,推动科技园成为京津冀新知识与新技术扩散和交互的枢纽,发挥产业创新的辐射和带动功能,驱动产业链攀升高端化。在此基础上,推动科技园区改革经验在天津率先推广,把天津市其他地区作为科技园区改革实验成果的“中试基地”,结合自主创新、先行先试,做好京津冀改革经验推广的“试验田”。
2.以协同创新为驱动力,铸造京津冀未来新竞争优势。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天津市始终坚持把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重大历史机遇,以协同创新为驱动力,实现京津冀创新资源与创新要素的互联互通和优化配置,推动城市功能的定位与体制机制的创新探索。未来科技园区进一步聚焦重点发展领域,以“科技新干线”“交通新干线”“科教共同体”等形式,建立京津科技创新与转化的通道和平台,形成北京科研成果研发、天津技术应用研究转化与高端制造的价值链对接协作。同时,利用北京中关村和天津滨海新区创新政策叠加优势,率先在科技合作模式、科技人员异地创新激励、产权运用交易等方面试点,深入推进协同创新和开放创新,激活创新主体的活跃度,以双向并进的产业转移协作重塑区域创新链,铸造京津冀未来新竞争优势。
3.以产学研为抓手,筑造京津冀创新创业新高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天津市妥善处理局部和整体的利益关系,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积极促进人才、技术、资本在京津冀三地之间自由流动,推进公共服务建设、政府间合作平台与机制上共建共享,推动科技园区成为产学研汇集区和创新成果的扩散源,打造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成为京津冀设计研发、创新产品和创意理念的重要检验场。同时,整合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等政策优势,在创新载体、运行机制、发展环境等方面营造良好创新氛围,带动区域间要素流动、技术溢出、人才培养,培育创新创业等众创空间,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激情和活力,努力打造京津冀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
4.以绿色智慧为指引,打造生态宜居的新空间。天津推动科技园以最先进的理念和国际一流标准,以绿色智慧重大工程与重大项目作为推进前沿技术研发与示范应用的重要载体,以全新高效的开发建设和运行管理模式,发挥绿色生态产业的创新和带动功能,注重创新功能与居住、生活、商务、娱乐功能的空间融合性,打造最高品质的花园式总部区和智慧研发园区。同时,以空间格局优化为统领,推动科技园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共生,充分整合科技园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植入滨海文化旅游和休闲体验等特色服务,打造凸显科技园景观文化的特色场景,联合创新绿色科技合作机制,逐步实现创新驱动、绿色智慧、品质社区等内涵式增长,建设绿色低碳、智慧高效、服務型绿色智慧新城,打造京津冀科技绿色宜居的新空间。
本文系天津市庆祝建党100周年“思想的力量——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天津实践大调研”项目之一“天津推进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科技产业创新发展研究”(210101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朱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