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茯苓菌丝褐变生物学特性研究

2021-11-18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21年12期
关键词:供试茯苓菌丝

茯苓[Wolfiporia extensa (Peck) Ginns],又名茯菟、松柏芋、松茯苓、玉灵、金翁、松薯等。在分类学上隶属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伞菌纲(Agaricomycetes)、多孔菌(Polyporales)、多孔菌科(Polyporales)、茯芩属(Wofporia)[1-3]。在茯苓菌种生产过程中母种的繁育环节常出现“菌丝褐变”现象。菌丝褐变是指茯苓菌丝在生长发育过程分泌水溶性黑褐色色素并扩散至培养基内的现象[4]。这种褐变现象往往还伴随菌株抗逆性减弱、长势差、结苓迟、产量下降、质量变差等现象。鉴于茯苓菌种质量对茯苓生产的重要性,本文针对茯苓菌株的褐变特性展开研究,以期探明导致茯苓菌丝褐变的内在原因。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1.1供试菌株

A1:闽苓A5菌株为优质菌株,菌丝洁白; A2:源于邵武茯苓基地闽苓A5鲜苓分离的菌种,部分菌丝微褐变;A3:源于尤溪茯苓基地闽苓A5鲜苓分离的菌种,接种周围有少量色素分泌;A4:源于生产中获得的褐变性状严重的菌株。1.1.2供试培养基

PDA培养基: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琼脂20 g,水1 000 mL。

1.2试验方法

配制PDA斜面培养基400余支,分别接入A1-A44种供试茯苓菌株各100支,观察记录菌丝萌发及生长状况,测定菌块扩展直径,观察不同菌株来源茯苓菌丝产生褐变的情况。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供试菌株的褐变状况

各供试菌株走菌状况及褐变特性见表1与图1-图4。

3讨论与结论

从不同茯苓菌种接种的走菌情况结果可看出,茯苓菌丝的褐变与菌种来源相关。接入褐变的菌丝,不仅菌丝萌发慢,走菌速度显著慢于正常的菌株(图1)。在菌丝萌发期接种块下方均有色素分泌,表现出褐变菌株的生长受抑制的特征(图2)。而从A2、A3的走菌结果看,其褐变率不高于10%~30%,走菌速度正常,通过菌株的再次扩接,3~4代菌种褐变特性会逐渐消失,由此可见,其原先的褐变是由鲜苓接种引起的,而不是退化(图3)。从A4的走菌结果可看出,该异常菌株的褐变特性不是永久性的,只是表现为暂时性的退化(图4)。因为即使是第一次扩管,其褐变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图4),褐变面积≥50%的菌株只有40%,而未褐变的茯苓菌丝经2~3次的菌丝末端接种,其褐变特性会逐渐消失,同时其走菌速度及长势也逐渐增强,所以可以确定A4茯苓菌株的褐变性是非永久性的,只是暂时性的退化。

参考文献

[1]黄年来,林志彬.中国食药用菌学[M].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10:1512-1531

[2]杨新美.食用菌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239-243

[3]趙继鼎.中国真菌志:多孔菌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411-414

[4]蔡丹凤,蔡志欣,陈美元,等.茯苓菌落褐变的转录组测序分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4(2):245-249.

(福建省邵武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朱英飒)

猜你喜欢

供试茯苓菌丝
小麦全程绿色防控用药试验分析
小麦全程防控应用拜耳公司农药产品试验
“含氨基酸水溶肥料”在生姜上的肥效试验
云茯苓
晨起痰多试试陈皮茯苓茶
菌丝发菌差咋回事
提高双孢菇成菇率三技巧
板栗褐缘叶枯病病原菌协同致病菌
适量添加稻壳有利于灵芝菌丝发育
吃到自然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