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顺应论视角下皖西红色旅游英译研究

2021-11-18张翅鹏何晓梅曾必好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皖西红色旅游译者

张翅鹏,何晓梅,曾必好

(皖西学院 1.外国语学院;2.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皖西地区山水相伴,红绿相宜,红色旅游资源丰富,资源特色明显。近年来,围绕着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指示精神,皖西地区以“千里跃进、将军故乡”为主题,开展“绿水青山红色六安”宣传推介,编制红色旅游规划,实施红色旅游139计划,建成了一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项目。其中9个红色景区(景点)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15个景区(景点)列入省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红色旅游已初具规模,形成体系。2019年,皖西红色旅游景区(景点)接待游客约2000万人次,实现红色旅游综合收入110亿元[1]。《2016—202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加强红色旅游国际交流合作,挖掘经典景区蕴含的国际友谊内涵,探索合作模式和机制,推广红色旅游产品线路,提升国际交流水平。”如今,红色旅游已成为一种特色旅游项目,实现了绿色生态旅游和红色人文旅游的融合,许多国外游客也慕名而来。为了方便外国游客,景区(景点)的介绍、公示牌和路标等进行了英文翻译。景区的这些英译成为跨文化传播的载体,是提升红色旅游质量的重要标杆。因此,皖西地区红色旅游汉英翻译的重要性日益突显。目前,皖西地区红色旅游仍处于起步阶段,其英译存在许多问题,不仅给国外游客造成一定的困扰,也不利于红色文化的外宣。因此,本文拟从顺应理论出发,对皖西地区红色旅游汉英翻译进行研究,为其翻译提供新的视角和方向。

一、顺应理论下的红色旅游翻译

比利时语言学家维索尔伦所著的《语用学新解》中首次提出了语言顺应论。作为一种语言特性,顺应性指的是“语言使用者在可供选择的可变范围内作出语言选择,以便实现交际的需要”。语言的使用归根结底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是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的原因”[2]。语言的使用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对象和语言使用环境进行选择。语用顺应理论强调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程度。翻译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顺应过程,译者在原文认识语境中调动其现有的认知资源,并发挥其主体意识在原文认知语境中寻求最佳关联,然后在译语认知语境中以变异、协商、顺应的方式进行语言选择,做出动态顺应[3]。翻译也是一个动态过程,译者对源语的语言语境和文化语境进行分析,并兼顾译语读者心理接受能力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语言去表达原文作者的意图,对语言作动态顺应翻译,完成跨文化交际。

红色旅游文本具有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信息功能是指对革命旧址、革命历史事件、历史功绩、红色人物等的介绍,为游客提供景区(点)重要的信息,让他们了解历史和其丰富的文化底蕴。旅游文本的宣传目的,即呼唤功能,旨在唤起游客对红色旅游景区(点)游览的兴趣和实施旅游的具体行为。红色旅游的翻译是一种明示推理过程,原文作者基于汉语的认知环境,选用中国读者熟悉和理解的方式进行明示,译者依据这些明示对文本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在目标语里找到最佳关联,作动态顺应翻译,最终完成文本的信息传递和宣传功能。

二、皖西红色旅游英译中的顺应

翻译不是不同语言之间词语和语法结构的单纯转换,其本质是发掘源语符号体系下,一个词、一句话、一篇文章背后隐藏的意思,并在目标语的符号体系中,用适当的方式还原出与之大致“等值”的含义(由于文化差异,绝对等值大多情况下并不存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对语言语境、文化背景和目标读者等诸多因素加以考虑,而不是简单地字对字、词对词和句对句的转换。语言顺应随着实际交际过程和语境不同而不断变化,是动态的。语境包含交际语境(非语言语境)和语言语境。交际语境即指语言使用者、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等因素。红色旅游英译过程不仅需要考虑语言结构本身的顺应,还要考虑语境关系、文化认知、社交心理等非语言语境的顺应。同时,由于红色旅游文本的特殊性,作顺应翻译时还需注意其意识突显程度,从而提高英译的准确度和翻译质量。

1.语言结构顺应

翻译时需要考虑源语和目标语之间因语言结构差异而导致的转换问题,实现两者间语言结构顺应时往往要考虑词汇和句子层面上的顺应。红色旅游文本里多无主句和长句,而英语中句式结构严谨,句子成分完备,结构完整。因此,红色旅游文本英译时需对汉语文本的语言结构进行调整,添加主语等句子成分来顺应英语语言的特点。例如:

例1原文:金寨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地处安徽西部大别山腹地,鄂豫皖三省结合处,总面积3814平方公里。(金寨县全域全景导览)

译文:Jinzhai Country is an important cradle for China’s Revolution and its People’s Army.With total area of 3.814 square kilos,Jinzhai County is located amid the Dabie Mountain in western part of Anhui Province and at the joint section of Hebei,Henan,and Anhui Province.

汉语是意合型语言,几个相关的短语或成份在不使用连接词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凭借句内意思关联连接起来。有时为了加强语气,求得句子结构的平衡、对称或某种修辞的需要,往往使用重复词语或结构。这些手段不仅活跃了文风,还增强了文采。而英语是形合型语言,其句内连贯必须靠连接词等形态手段去完成,使用时尽量避免重复。例1中,原文里“发源地”和“策源地”意思相近,英语里都是“cradle”,语义重复;第二句省略了主语(金寨),这符合中文的使用习惯。译文中译者在忠实传递原文意义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目标语的语言结构特点,省略了不必要的重复,补全了主语。这样译文行文简洁明了,顺应了译语的语言结构要求。

例2原文:这里高峡平湖,渔舟唱晚,云雾人家,盛产香飘世界的六安瓜片茶,这里天然氧吧,系生态文明县,宜居长寿乡。(金寨县全域全景导览)

译文:Among the steep valleys and tranquil lakes stand the mountainous households and the fishery families who produce the world-famous green tea-Lu’an Guapian Tea.Among the natural oxygen bar and the ecologically civilized country lies a longevity township.

原文中的“高峡平湖”“渔舟唱晚”“云雾人家”“宜居长寿”等成语或四字词,韵律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使文本显得生动美妙,使作者显得博学多才,符合国人语言表达和使用习惯。但这些句内关联不紧密,又蕴含丰富语义的词语英译时难度很大,即使完整转译成英文,也难现文本原本的韵味和意图。因此,译文对原文的词汇进行必要的释义或改写,舍弃了原文中短句连续使用,变为主从复合句和倒装句。把原文里的并列短语“高峡平湖”“天然氧吧”“生态文明”转换成状语,这样两个英语句子结构完整,表意清晰,实现了达其意、传奇神和摹其景的顺应目的。

2.语境关系顺应

维索尔论的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人类从众多语言可能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语言选择,以满足人类长远生存的交际需要[4]。语言语境,即信道(语言信息通道),指语言在使用过程中根据语境因素而选择的各种语言手段。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选择语言时,需要顺应多重因素,诸如社会背景、文化差异、目标语受众的心理认知等,在不同的翻译目的指引下,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和翻译策略完成交际。在交际过程中,听话人依据自己的认知语境对当前交际语境的假设进行推理和判断,从而形成一个逐渐变化的认知语境。交际语境假设包括物理世界假设、社交世界假设、心理世界假设、交际者假设和信息假设,其形成的基础是物理环境、交际者的经验知识和个人的认知能力。语境关系顺应和认知语境建构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 语境关系顺应

图2 认知语境建构

语言交际实际上就是一种语境假设的选择、调整和顺应过程。语境关系顺应主要就是从语言使用者、社交世界、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等方面考察语言使用[5]。物理世界主要是指交际涉及时间和空间,心理世界主要涉及心理因素和审美观念,社交世界主要指历史传统、社会环境和风俗习惯等文化方面。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须灵活顺应这些因素,做动态顺应翻译。

(1)物理世界顺应

物理世界中的主体、对象、时间、空间和话题等因素都会影响到译语的语言选择,红色旅游文本翻译过程中,较为显著的物理世界差异表现为时间和空间的变换。就时间维度而言,它主要包括该事件的时间、话语生成的时间以及所指称的时间。时间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差异性和多维性。空间指称则包括绝对的空间关系、交际者的空间和指称空间,以及交际双方与言语行为相关的体态语、生理和外貌特征等因素[6]。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对文本里的时空指示语作准确处理,准确、充分地传递源语包含的信息。例如:

例3原文:“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皖西广泛传播,党组织纷纷建立。大革命失败后,皖西党组织认真贯彻党的“八七”会议确定的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积极发展壮大党的组织,深入开展工农运动,在黄麻起义、商南立夏节起义的影响下,积极酝酿武装起义,皖西大地迎来了黎明的曙光。(六霍起义纪念馆第一展厅——暗夜曙光序言)

译文:Marxism was widespread in West Anhui after the May 4thMovement and several Party organizations were established.After failure of the Great Revolution,the Party organizations in West Anhui carefully carried out the general principles determined at the August 7thMeeting regarding agrarian revolution and the fight against Kuomintang,actively developed the organization scale and launched the workers and peasants’ movement.Under the influence of Huang-Ma Uprising and Shangnan Uprising at the Beginning of Summer.Armed insurgencies were initiated to bring light of hope to West Anhui.

例3中,“五四运动”“大革命”“八七会议”都是特定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国内读者都非常熟悉。而“黄麻起义”和“商南立夏节起义”究竟指的是在哪发生的事件,可能大多数国内游客都不知晓,更不用说外国游客了。因此,笔者建议对译文里的大事件发生的具体年份进行补充说明,对起义名称的确切指代添加注释,让外国游客按照时间顺序,了解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的革命历练,进而知晓这一段非凡的革命斗争过程。这样就能很好地兼顾到物理世界顺应,让背景知识不足的外国游客知晓译文描述的时间和空间,对内容有较为详尽的理解,从而达到翻译的预期交际目的。修改后译文如下:

Marxism was widespread in West Anhui after the May 4thMovement(1919)and several Party organizations were established.After failure of the Great Revolution(1927),the Party organizations in West Anhui carefully carried out the general principles determined at the August 7thMeeting(1927)regarding agrarian revolution and the fight against Kuomintang,actively developed the organization scale and launched the workers and peasants’ movement.Under the influence of Huang-Ma Uprising(Uprising happened in Huang’an and Macheng County,1927)and Shangnan Uprising(Uprising happened in the south of Shangnan County,1929)at the Beginning of Summer(one of the 24 Chinese Solar Terms).Armed insurgencies were initiated to bring light of hope to West Anhui.

(2)心理世界顺应

根据顺应理论,心理世界中的心理需求因素也会影响语言使用者的语言选择。由于中西认知环境的不同,两者在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审美心理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译者在对红色旅游文本进行翻译时需要研究和预测目标语读者的心理愿望,顺应其心理期待。

例4原文:革命烈士为国捐躯,英名长存,红军将士奋斗一生,魂归故里。青山埋忠骨,功绩传千秋。(金寨红军烈士墓园)

译文:Revolutionary martyrs sacrificed their lives for the country with their fame living on forever.Also,the Red Army men fought all their lives with their remains delivered home.Their heroic stories will be passed on forever though their remains were buried in the cemetery.

例4中,“忠骨”意为“忠烈者的遗骨”,出自清代官员、儒学家梁章钜的《楹联丛话·庙祀下》,引松江徐氏女题岳坟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忠骨”承载着历史传承,延续了文化记忆,典故的使用让游客联想到在艰苦的环境下,革命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而浴血奋战、视死如归、为国捐躯的英勇事迹。革命烈士用生命谱写了许多催人泪下、感天动地的故事。原文文本蕴含的对烈士的敬仰和崇敬之情跃然纸上,顺应了读者参观烈士陵园时对英烈的敬意和哀思心理需求。译文里“remains”牛津字典的释义为“(formal)the body of a dead person”,意为“遗骸”,是正式用语,在书面语等场合使用。译文选择书面用语“remains”对“忠骨”进行置换,不仅体现了对原文信息和意图的重视,也表达了对逝者的敬畏,顺应了“逝者为尊”的心理。

汉语和英语句内和句间的连接机制不同,差异明显,翻译时要兼顾到两者的语言使用习惯和审美心理。汉语是一种流水型环性语言,多个句段可以组成的一个复杂句子,句段与句段之间结构松散,不借助显性的关联词语,常含多个主语,或隐或现,时常跨句段指认,而且短语和小句在流水句内频繁共现[7]。例4中,“英名长存”和“魂归故里”从语法上看,功能不明显,既可以理解成谓语成分,也可以理解为状语成分。“青山埋忠骨,功绩传千秋”是对仗工整的对偶句,但句内逻辑关系不明确。中文读者通过内省和体悟也能推导和把握其语义的具体内涵。英语是线性语言,其句法以主谓结构为中轴线;如果有宾语或补语成分,可在主线上延伸;定语及状语成分则以枝桠的形式构成分支线,并通过关联词与主轴线相接。这种树状结构由于主谓结构形成了对“全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提挈性结构主轴”[8]。因此,译文明确了“主线”和“支线”,把“英名长存”和“魂归故里”归属成状语,补充说明“革命烈士”和“红军将士”;把“青山埋忠骨,功绩传千秋”调整为主从复合句,“青山埋忠骨”作让步状语处理,凸显了红军将士无私的英雄气概和忘我的革命精神。译文舍弃了原文的对偶结构,并按照英语形合的特点,重新划分句子成分,调整了句间逻辑关联,这样译文就符合了目标语读者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标准,实现了心理世界顺应。

(3)社交世界顺应

社交世界指社交场合、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对交际者的言语行为所规范的原则和准则。红色旅游英译不仅是源语到目标语的转述,还涉及交际双方的社会规范和社会文化因素的转换。译者应遵守目标语的交际和文化规范以及风俗习惯,以顺应目标语读者社交世界。

例5原文:毛正初(1901—1931),裕安区徐集人,时任六安县赤卫军司令(独山镇六霍起义纪念馆毛正初烈士简介)

译文:Mao Zhengchu(1901—1930),born in Xuji,Yu’an District,the commander of the then Red Guards Army(Note:The Red Guards Army was a local quasi-armed force whose members would do farm work usually but rise to fight for the newly established Soviet Government in emergency).

例5原文中的“赤卫军”是典型的文化负载词,有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浓厚的文化内涵。赤卫军在苏俄内战时期,指的是工农武装,是苏俄红军的地方武装力量,而中国赤卫军(对)指的是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里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组织。因此,红色旅游文本中这样的文化负载词的英译需要采用省略、增译或加注等技巧来处理其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对原文文化意象实现转换,避免产生误解和歧义,顺应目标语读者的社交世界,完成语言间的交际。

例6原文:这组浮雕以“浩气长存”为题,展示了在金寨境内爆发的立夏节起义(又称“商南起义”)和六霍起义的情景。(金寨红军广场《浩气长存》浮雕)

译文:With imperishable noble spirit as the theme,this set of relief sculpture shows the scenes of Summer Begins Uprising(also known as Shangnan Uprising).

例6中,“浩气”意为刚直正大的精神,“浩气长存”指为正义而献身的大无畏精神,久留人间,出自《孟子·公孙上》中“浩然之气永远长存”。从修辞角度“浩气长存”的使用属于用典。典故多为典制和掌故或古代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要素,其英译难度大。英文中的“noble”意为“Having or showing fine personal qualities or high moral principles.”(具有或表现出良好的个人品质或高尚的道德原则)。译者使用“noble”对“浩气”进行了转换,很好地弥补了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认知语境空缺,不仅为原文提供了较为等值的替换,也避免了因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顺应了读者的社交世界。

3.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突显程度

顺应过程意识突显指“语言使用中表现出来的元语用意识”[9]。元语用意识是交际者在交际中选择语言和做出顺应时表现出来的自我意识反应。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程度指的是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对文本涉及的翻译目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等的自我意志和意识反应。意识程度受到译者对文本的感知、表述和记忆的影响和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制约[10]。在翻译的交际过程中,译者充当着源语和目标语间的桥梁和纽带,会根据语境对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进行明示和推理,再传递给目标语读者,完成交际。这一过程与译者的意识程度密切关联,译者始终都要兼顾原文作者、译文读者在语言选择和做出顺应时的意识程度是否一致。

例7原文:在这片英勇的土地上,上演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哺育了一个个时代风云人物、涌现出撼天动地的革命将星,在新中国开国将军中,安徽省有130位,六安市有108位,其中裕安区有32 位,位列全国十大将军县第九位,享有“红军故乡、将军摇篮”之美誉。(六霍起义纪念馆第三展厅——赤土风云序言)

译文:Heroic stories took place on this glorious land,and influential figures and great generals emerged from here.Among the founding generals of New China,130 were from Anhui Province,108 from Lu’an City,and 32 from Yu’an District,ranking ninth in the Top 10 General Counties and enjoying a good reputation of “Hometown of the Red Army,cradle of generals”.

例7中,作者使用“英勇”“可歌可泣”“风云人物”“撼天动地”等词语,表现出很强的意识顺应突显程度。皖西大地上英雄辈出,无数的革命志士和革命为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出生入死。作者选择感情强烈,褒义色彩明显的词汇对此加以描述,对烈士的褒扬之情跃然纸上,自我意识突显显著。译文的目标人群是外国游客,其目的在于让他们了解皖西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情。译者对原文较强的政治宣传和教育目的有意进行了弱化,省译了“可歌可泣”“哺育”“撼天动地”等意识突显程度高的表述,而选择使用褒义词“heroic” “glorious” “influential”,即兼顾了原文较高的意识突显程度,又能让目标语读者从措辞中体会到对革命烈士的崇敬之情。译文采用了简单的叙事手法,淡化主观意识突显程度,突出了文本的交际功能和目的,顺应了目标语读者的意识突显程度需求。

三、结语

顺应理论认为语言使用是语言结构和语言关系语境之间的动态顺应过程。红色旅游文本翻译需要对译语进行选择和顺应,缓解因文化不同而造成的不解。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充当的是中西文化沟通的桥梁,依据不同语境,对源语和目标语使用者反应的物理世界、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以及译者的意识程度作出顺应翻译,把源语的文本信息和文化内涵转换到目标语中去。皖西地区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其文本翻译能否顺应语言交际的需求,不仅关系到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还影响中国红色文化的外宣。因此,译者在皖西红色旅游文本的翻译实践中要顺应语言交际,提高翻译质量,避免给外国友人带来困惑或不解,实现红色文化的交际和传播。

猜你喜欢

皖西红色旅游译者
Red tourism sees boom 红色旅游正“青春”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打造红色旅游小镇 老区遂昌 风景正好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回马枪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回马枪
关于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及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