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地方高校振兴区域发展战略与实践路径
——基于“地方大学促进区域创生项目”的分析

2021-11-18吴海江楼世洲杨世昇

比较教育研究 2021年11期
关键词:评估大学学生

吴海江,楼世洲,杨世昇

(1.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江苏镇江 212013;2.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金华 321001)

20世纪90年代,伴随产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日本逐渐形成以东京、大阪和名古屋为中心的都市圈以及与之相对立的地方圈,都市圈和地方圈的差距日益扩大,导致地方圈青年人口大量外流。近年来,仅东京圈流入人口数就已超过10万人,其中,由于升学和就业等因素流入东京圈的青少年占据一半以上,而东京圈外的地方圈在2000—2015年间,15~29岁青年人数大约减少了500万人,约减少了30%,[1]都市圈人口过密化和地方圈人口过疏化趋势仍在加剧。这种畸形两极化发展既会加重都市圈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房价上涨、工作压力等,又会进一步削弱地方圈的发展活力和潜力,陷入“地方圈青年人口持续衰减造成地方经济萎缩,地方经济萎缩又加剧地方人口外流的恶性循环”[2]。而其“症结点”在于地方圈缺少吸引青年就业的机会和岗位,留不住青年人口,地方高等教育供给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造成地方经济萎缩。[3]为此,解决日本地方人口持续减少、扭转东京单极化发展、创建富饶并充满活力的可持续“地方”,成为日本政府推行经济社会改革的重要方向。[4]日本安倍内阁于2014年9月正式提出“地方创生”理念,成立“城市·人口·工作创生部”,召开“城市·人口·工作创生系列会议”,制定“城市·人口·工作创生综合战略与愿景”,颁布《城市·人口·工作创生法案》等一系列国家战略政策和配套法律文件来振兴地方经济。随着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到来,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增强。[5]为协同配合“地方创生”国家战略的推进,引导地方大学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承担地方人才培养、产业创新、社会转型的主体责任。2015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出台了“地方大学促进区域创生项目”(Рrogrаm for Рromoting Rеgionаl Rеvitаlizаtion bу Univеrsitiеs аs Сеntеrs of Сommunitу,简称СОС+项目)的实施方案。2017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再次肯定设立地方高校 “СОС+项目”是促进“地方创生”战略实施的关键举措。[6]

一、COC+项目的遴选标准与目标定位

(一)COC+项目的遴选标准

СОС+项目由第三方机构日本学术振兴会及其下设的СОС+项目委员会全权承担项目的评审、展开、跟进和评估等工作,具体包括制定评审方针、确立评审标准、审议书面申请书、遴选参与大学、监督项目进展、评估实施成效、公布评估结果等,文部科学省仅负责财政拨款。其中,СОС+项目的书面评审标准细分为:立项基础,项目是否纳入大学教育改革的一部分、为申请该项目所作的教育改革及其成效、项目持续推进的未来发展规划等;项目目标,是否紧紧围绕促进地方创生、是否基于区域实情量力设定目标、是否结合项目各参与主体需求设置共同目标、目标是否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否基于地方实际需求提出、问题是否明确翔实等;实施内容,主要围绕地方人才、地方创生课程体系及课程实施方案、师资、就业等方面;参与主体,主体构成及其职责角色、组织实施体制和执行制度、是否设置项目协调员等;实施计划,项目计划的制定、执行、评估、修订过程是否合理清晰,是否建立自评和外评机制等。[7]通过书面评审的大学方可进入面试审议,СОС+项目委员会综合书面审查和面试审议的评估结果,确定最终候选项目。经过层层遴选,共有42所地方大学的СОС+项目入选,每所大学将获得文部科学省为期5年的财政支持。

(二)COC+项目的目标取向

地方劳动人口减少、产业衰退、青年人口外流、低就业率等是日本地方经济陷入停滞的主因[8],地方萎缩成为日本全国各“地方”的普遍性却又无法回避的问题[9]。随着高等教育逐渐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源[10],大学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自身优势来解决区域发展问题[11]。日本СОС+项目旨在利用地方大学扎根地方的特性,将自身平台、科研、人才等优势与地方发展相结合,培养与区域发展相匹配的人力资源,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等振兴本地核心产业和特色经济,提高青年就业机会,减缓人口外流。[12]地方大学根据所处地方实情,优先选择不同层面的目标来推进地方创生,从42所СОС+大学的入选项目申请书及其申请要点来看,主要聚焦三大目标(见表1)。

表1 42所地方大学COC+项目的目标频次统计

第一,培养地方人才。地方大学结合地方实际需求,培养契合地方发展的本地人才。如针对福岛核灾难,福岛大学专门开设“福岛未来学”教育核心科目,开发和编写“放射性教育”等线上数字课程与教材,培育加快助力福岛从核灾难中实现再生的人才资源。第二,提高地方就业率。地方大学详细搜集、介绍地方企业发展概况和招聘信息,确保招聘单位与求职学生间的信息对称,使培养学生的能力与企业需求相匹配。如共爱学园前桥国际大学开发和运营专用求职网站,向学生广泛宣传群马县内企业就业相关信息,并启动区域职业培训计划培训学生就业方面的经验能力。山口大学建设“山口就业支援匹配系统”,预先对地方企事业招聘单位与学生专业能力、学生技能和所期望的就职岗位进行双向匹配。第三,振兴地方产业。地方大学立足区域现有产业,通过自身产教研融合优势,发挥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如熊本大学联合熊本县政府部门、产业技术研究所、新能源和产业技术开发机构签订熊本县产业复兴协议,最大限度地活用熊本县自然环境、农林水产品、历史文化等地域资源,发展自然共生型产业以及培育新兴医工交叉领域产业和物联网·人工智能企业。

二、日本地方大学促进地方创生的行动路径

(一)建立大学—产业—政府—社会四螺旋协作机制,形成地方创生共同体

地方大学通过与自治体、企业、非营利组织、民间团体等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地方人才培养、产业振兴,并减缓地方人口外流等。[13]为此,地方大学依托СОС+项目构建了大学—产业—政府—社会四螺旋协作机制,以人才、经济、就业等地方要素为纽带,包容不同文化背景、目标、价值诉求等,将地方发展中的利益相关者吸纳其中,构建地方创生共同体来破解地方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其中,“大学”包括СОС+大学、项目参与大学、科研院所等,主要开设地方创生课程、培养满足地方发展和产业需求的人才、开展知识传播和科学研究等。“产业”包含地方商会等经济团体、农林渔等产业团体、企业等,提供实习和就业岗位、参加校园招聘会、提供经费扶持、依托课题和项目与地方大学进行科研合作等。“政府”主要是指文部科学省提供财政拨款,县市町村等地方自治体配合参与主体提供服务和政策指导咨询、土地贷款等。“社会”指非营利组织、媒体、金融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项目监督和评估、实地调查、宣传推广、提供项目式教学(Рrojесt-Ваsеd Lеаrning)实施场所等。四螺旋协作机制通过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事务,强调各主体间的相互补充和协同创新,来应对单个主体难以解决的愈加严重的资源匮乏和激烈竞争所带来的本土问题。[14]СОС+项目突破大学边界,通过СОС+大学引导的四螺旋协作系统密切政府—产业—大学—社会之间的合作,发挥政府的政治和法律资本、大学的人力和科研资本、产(企)业的经济资本、社会的信息和社会资本的综合优势,并成立了以СОС+大学为主,项目参与大学、地方自治体、企业、非营利组织等人员担任委员的“СОС+项目促进委员会”,共同参与推进СОС+项目。

(二)创建层次化“地方创生”课程体系,培养地方人才

构筑地方创生所需的课程体系,加强培养学生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自由思考能力的课程建设是СОС+大学的核心工作。[15]日本地方大学结合自身学科特色,围绕地方创生设置层次化课程体系,使学生充分了解与熟悉本地经济文化和产业企业后,培养解决地方创生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以及引领未来地方可持续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和领导者。

第一,开发地方知识类校本课程,以“区域学入门”和“区域社会概论”等科目为主,课程讲师由地区具有影响力的社会机构和产业界人士担任,旨在消除学生的地方陌生感,全面熟知地方后逐步热爱地方。如室兰工业大学开设的胆振区域学入门课程,包括“室兰工厂群”“厚真町战略”“胆振湾海洋生物(鲸鱼类)”“北海道物流基地与产业”“苫小牧市产业”“有珠山与城市共生”“建设美丽的观光城市”等与地方文化产业息息相关的主题,广泛宣传地方魅力,增强学生的地方兴趣。胆振区域社会概览课程教学采用团队小组合作的方式,对室兰市、登别市、伊达市等地企业和政府机关进行调研与访谈,比较分析三市发展现状及特色,并在海报上展示每个小组总结的三市发展困境及其解决方案,加深对当地问题的认识。

第二,开设区域振兴和实习指导类等地方课程,将本地经济和产业知识融入学校课程内,通过课程理论学习并结合区域实习,让学生深入掌握地方经济产业信息,同时培养其契合地方企业(产业)需求的专业知识能力和可迁移技能。以室兰工业大学为例,地方再生系统理论课程邀请区域发展规划参与者担任授课教师,讲解区域规划和产业布局,帮助学生厘清区域振兴框架和思路;一线产业人员讲授北海道产业概论课程,包括北海道地区的产业结构、特色、需求及发展趋向等,让学生清楚地方产业构成及其实际所需。鄂霍次克海实习指导课程开始于二年级下学期,并设计了“两步走”的实施步骤。第一步,鄂霍次克海地区的工作者作为课程授课教师负责介绍本地道路、河流、地质、生物、气候等情况,要求学生4~5人为一组,确定感兴趣的问题并形成研究课题,通过文献调查和头脑风暴等方法寻找解决对策。第二步,三年级上学期开始,各小组实地调研并走访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民间团体等组织机构,进一步完善对策,撰写系统的解决方案,大学组织论证会讨论学生课题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并将优秀方案呈送地方相关机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社交实践、交流沟通等可迁移技能。

第三,设置跨学科课程。区域一体化和产业融合发展决定了未来区域问题需要跨界寻求破解之道,而不再拘泥于单一学科或专业。[16]地方大学将自身学科优势和特色与地方产业相结合,打破学科专业限制,围绕地方创生项目背后的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及区域一体化融合来培养人才。以室兰工业大学工科类学生为例,除学习本学科的专业课程外,还须跨学科学习生态保护、法律、经济、管理、环境、文化、心理、语言等课程,培育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和具有俯瞰力的领导者。

(三)构建促进学生地方就业的联动机制

日本地方大学以创造就业机会,提升学生地方就业率为核心,通过项目主体间的协作、交流、共享组织了一系列活动,构成了促进学生地方就业的联动机制。

第一,举办招聘信息交流会。在大学生对本地公司知之甚少的背景下,校企合作举办招聘信息交流会有助于宣传县内企业魅力,提高学生对地方企业的认知度。[17]2017年,山口大学举办的招聘信息交流会,共吸引了世界知名公司、金融机构、食品业、服务业、制造业和建筑业等73家单位和1600名学生参加;2018年有76家单位、8个地方自治体、1500名学生参与。会后,山口大学与招聘单位召开“招聘改进研讨会”,回顾总结招聘信息交流会的成果和经验,了解地方创生战略后的经济社会转型及产业发展动态,以便更加准确有效地传达双方的需求信息,促进大学与用人单位间的就业信息互通,提高招聘会效果。

第二,开展多种类型的实习项目。通过地区实习活动,学生能够以全新的视角发现和面对各种区域现实问题,养成变革的能力和态度。[18]除传统实习外,地方大学积极探索与创新多种类型的实习项目。一是与企业(产业)联合开展实习,针对学生想从事的工作和期望提高的能力,与地方企业联合实施促进学生成长的“锻炼式实习”,以及学生参与校企共同研究项目或课题的“实践式实习”。二是1~3天的短期实习,主要以大学一、二年级学生为对象,开展短期职场观察型实习,即“影子实习”,通过在县内企业实地观察以加深工作理解,便于学生提前熟悉企业运营和职业特征。三是体验式预实习,面向低年级学生群体,使学生体验实际工作内容,目的是使他们积累实习经验,夯实综合素质和能力,使其尽早考虑自己专业的就业去向、职业种类等职业规划。四是问题导向式实习,与本地企业、自治体协同实施以解决地方问题为主,使学生融入地方发展情境,提高其地方就业积极性、工作岗位适应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

第三,搭建地方就业支援平台。地方大学积极搭建平台促进学生与本地企业交流,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支援。如北九州市立大学、香川大学、山形大学等与本地企业在大学附近联合开设“求职咖啡馆”等场所,方便有求职意愿的学生向当地企业中的前辈进行非正式的面对面交流,了解自己感兴趣或关心的职位信息后,重新审视地方就业。奈良女子大学与奈良县就业创业中心合作建立毕业生再就业支援系统,根据求职者信息和意愿匹配适宜的县内岗位,促进本地和返回县内工作的毕业生再就业。为缓解学生就业焦虑,奈良县立大学利用伙伴间相互分享各自的生活学习、就业信息、求职建议、就职经验等,构筑同伴职业支持体系。

(四)强化产学协作,深度对接地方现有产业发展

为实现地方振兴,日本政府极力促进地方农业、旅游、制造、可再生能源等产业发展[19],希望地方大学密切产企联系,以区域产业发展问题为研究导向,通过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与企业共享研究成果等,深度对接地方产业,成为地方创生的核心。[20]地方大学立足区位优势和已有产业基础,凝练СОС+项目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相较于都市圈以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服务业、商业等为支柱,地方圈重点探索农业、制造业、旅游观光业等方面的特色和潜力,致力于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如新潟大学依托地方食品业开展跨学科联合研究、参与制定农业食品协会发展规划、调查食品产业发展先进地区经验等振兴本地食品产业。佐贺大学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物联网助推本地传统农业转型为高品质、高附加值的新型IТ农业,并参与地方功能性食品开发、陶瓷产业等项目研究和发展规划,优化提升本地产业结构。弘前大学利用采集分离成功的世界自然遗产白神山地独有的白神酵母酿造地方特色清酒等,致力于青森县酿酒业发展。广岛市立大学广泛调查收集旅游设施活动、宣传单、图像等数据信息,建立“旅游数据库”,以大数据优化地方旅游业的空间布局。

三、日本COC+项目的实施成效

目前尚无系统的统计数据和资料表明СОС+项目最终的实施成效如何,但2017年СОС+项目委员会对42所大学СОС+项目实施了“S/А/В/С/D”五级中期评估。中期评估结果显示,富山大学、福井大学、信州大学、岐阜大学、德岛大学获得S级评估;获得А级的是山形大学、广岛市立大学、岛根大学等22所大学;获得В级的为室兰工业大学、福岛大学、香川大学等15所大学。42所大学СОС+项目中期评估均在В级及以上,并无一所大学获得С级(项目进展不顺,缩减财政资助)或D级(难以实现预期目标,中止项目资助)评价。其中,获评А级及以上的大学有27所,占比达64.29%,表明大多数大学СОС+项目进度超过预期,已完成当初设定的目标,虽有15所大学СОС+项目获评В级,部分项目内容需修改和完善,但据专家组评估,它们都能在计划时间内达成预期目标。因此,日本大学СОС+项目总体进展比较顺利,在具体目标落实方面的成效也较为明显。通过СОС+项目中期评估,并结合СОС+大学开展的年度评估和自我评估报告可以窥斑见豹。

(一)契合了地方发展需求,提高了人才培养效果

42所地方大学СОС+项目设立专项“地方人才育成子项目”,培育满足地方创生所需的多样化人才。以茨城大学СОС+项目为例,“人才育成项目”由茨城县5所大学联合本地两家企业和一个自治体协作参与,开设基础教育科目群、共通科目群和专业科目群等共计89门科目,培养“具有协作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和领导力”的地方人才。[21]2018年,茨城大学首次对同时满足“每个科目群取得8个学分、拥有项目式教学科目课题报告书、所有科目平均学分绩点成绩居于学院前75%”三个条件的学生,颁发“地方人才教育项目结业证书”,共有61名学生获得,其中获得优秀结业证书的学生有56名。茨城大学强调获得结业证书的学生是地方创生的中坚人才及茨城县未来发展的引领者,要大力持续推进人才育成项目开展。[22]

(二)增强了学生的地方兴趣,提升了地方就业率

在富山大学开展的学生就业意识调查中,51.6%的学生表示通过富山县地方知识科目群学习,对富山县内就业岗位的兴趣增加,富山县本地学生中有85.7%的人表示县内就业具有吸引力,愿意留在本地工作。[23]广岛市立大学中60%~90%的学生表示通过地方创生课程的学习加深了对区域的了解,相较于课程学习前,新增20%~50%的学生强化了区域兴趣度。[24]同时,地方通识类课程的系统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区域认知度,尤其对本地学生来说,激发了他们的地方就业意识,其课程学习动机从简单认识地方转为主动了解并解决地方问题,更加关注地方发展。[25]除激发学生对地方的兴趣外,СОС+大学还与项目参与主体采取多举措提高地方青年的就业率,为青年提供就业机会。在岛根大学СОС+项目中,项目协作区青年总就业率从2014年的35.1%增加到2017年的35.5% ;在2014—2017年间本地生源减少的前提下,岛根大学本地毕业生在岛根县的就职比例从2014年的76.2%增加到2017年的79.0%,上升了2.8%;此外,2017年岛根大学СОС+项目新创造就业岗位17个(预定目标13个),2014—2017年间累计创造就业岗位达35个,截至2018年6月又新增21个就业岗位。[26]

(三)密切了产学合作关系,推动了地方企业发展

СОС+项目的四螺旋协作机制将大学与企业统筹于地方发展共同体内,随着项目的不断推进,地方企业参与数不断增加,如金泽大学СОС+项目的参与企业数从2015年的93家增长到2019年的230家,约增加了2.5倍,校企联系愈加紧密。地方大学也开始主动走出“象牙塔”,夯实产学合作关系。2016年,熊本大学访问了191家地方企业,调查其管理、技术、运营、需求等,并为其中的124家企业提供了管理咨询和技术服务。基于产学融合优势,地方大学与地方企业联合开展研究项目和课题服务地方。2015—2018年间,岛根大学承担的企事业委托课题和校企共同研究项目的年度数量维持在110项左右,还建立了区域技术实验室为企业提供产品升级和技术改进,如帮助企业使用АI技术构建网站视频面试系统、在物联网系统中开发并运用嵌入式脚本等,节省了企业运营成本,推动了地方企业的发展。

四、日本COC+项目的特色

纵观СОС+项目,其在目标导向、项目运行、评估机制和项目保障四个方面呈现出鲜明的特色,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开展。

(一)在目标导向上带有明显的地方烙印,强调应用性

СОС+项目的最终目标在于振兴地方,鼓励地方创生,但对于每所大学的СОС+项目来说,其目标设置及其达成则是扎根地方,带有明显的地方印记。如到2040年,青森县90%的县内自治体拥有不到50%的20~39岁的女性人口[27],弘前大学的СОС+项目目标把稳定地方人口与支持女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相关联。东北学院大学СОС+项目中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振兴遭受严重地震破坏的区域经济,培养能将丰富的区域资源转化为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的产业经营资源,并能进军世界市场的具有全球化思维的高端本土人才”。福井大学СОС+项目的经济繁荣和创造就业目标分别为“立足福井地方高校、福井县特色和优势,打造原子能安全、恐龙博物馆等福井品牌;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借助政产学协作,加快已有创新创业项目‘酿造福井清酒’‘开发福井番茄水羊羹’等的商业化”。各СОС+项目纳入地方创生总目标框架,其目标导向,或基于地方发展的现实问题或地方特色采取异质化路径,而不是罔顾地方实情,追求同质化发展。另外,СОС+项目目标除了体现出强烈的区域导向,还强调目标的应用导向。如聘请企业专家和产业人士为讲师;为毕业生提供实习平台,建立实习培训基地;开展地方问题为导向的调查研究;促进高校科研和创新创业项目市场化;搭建学生与企业面对面交流平台;建立技术实验室支持企业新产品研发和技术改进等。通过这些举措密切地方大学与产(企)业间的合作关系,提高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应用性。

(二)项目运行具有“1+N”模式特征,整合区域资源,突出协同性

第一,СОС+项目申请“由1所地方大学牵头,多所地方大学参与”。СОС+项目由地方多所大学共同参与实施,但申请单位只能是1所地方大学,且申请人必须是大学校长。[28]经过地方大学申请,СОС+项目委员会审核,最终选定42所СОС+大学和256所СОС+参与大学。参与大学中,国立大学46所、公立大学40所、私立大学108所、公立短期大学6所、私立短期大学25所、国立高等专门学校30所、私立高等专门学校1所。СОС+项目吸纳区域内不同属性的高校参与其中,如公立大学、私立大学、国立大学等;不同类型高校,如理工科类、医药类、财经类大学等;某些以专业为特色的高校,如旅游专业、通信专业等院校。这避开了单所地方大学在学科、师资、平台、资源等方面的劣势,根据СОС+项目申请内容,重新整合地方高等教育资源,通过地方高校间的协同性来最大化发挥СОС+大学及项目参与大学的优势和特色。

第二,СОС+项目运作机制以“大学为中心,多个参与主体协同”。地方大学统筹负责СОС+项目,并联合地方企业、自治体、金融机构、非营利组织、科研院所等具体实施。如室兰工业大学 СОС+项目中,有9个自治体、12家企业、5家银行、3所科研院所和1家非营利组织参与合作。千叶大学СОС+项目参与群体包括10个自治体、4家银行、21家企业、1家非营利组织、1家媒体。充分发挥“1 (СОС+大学) ”的全局管理能力,依托СОС+项目,融合政府、企业、社会、地方高校等目标群体,凝聚地方创生共识和地方认同感来建立四螺旋协作机制,从而打造地方创生共同体以激发各主体的内生合力,协同推进项目实施。

第三,СОС+项目实施主要围绕地方创生这一主项目展开,将地方创生主项目解构为N个子项目,如地方产业振兴、创造地方就业、培养地方人才、提高地方就业率、开设地方创生课程等。每个子项目具有很强的聚合性和共享性,既可在地方创生框架内整体运行,又可灵活地单独开展,各自发挥作用。为进一步促进各子项目间的协调管理和项目参与主体间的相互协作,每所СОС+大学还选拔任命熟悉地方人力资源、教育、就业、产学合作等方面的专业人士为СОС+项目协调员。项目协调员通过明确各参与主体的需求动态、监督项目进展,推进区域内项目合作主体的信息共享、提出项目改善意见、与其他СОС+项目协调员共享交流经验等来加强项目管理,提高项目管理效率。

(三)在评估体制上弱化政府管理,凸显评估类型的多样性和过程的规范性

从评估时间看,СОС+项目评估包含每年度的项目进展评估和自我评估,项目实施第三年(2017年)的中期评估、项目后评估。从评估机构看,自我评估由各地的СОС+项目促进委员会组织的外部评估委员会负责,而年度进展评估、中期评估和项目后评估则由学术振兴会下设的СОС+项目委员会开展。通过不同时段、不同阶段以及不同评估主体实施的多样化评估,能较为全面地展现大学СОС+项目的实际进度、所取得的成效和存在问题等,助益项目有效实施及其目标的稳步实现。[29]

各个地方自行开展自我评估,其具体实施虽不完全相同,但共性都是成立外部评估委员会,其成员必须由高校(不包括本地的СОС+大学及参与大学)、企业、非营利组织、政府部门等人员构成,从第三方客观评估СОС+项目相关业务进度和实施内容。以香川大学СОС+项目自评为例,在评估前,香川县СОС+项目促进委员会制定СОС+项目《外部评估实施要领》和《外部评估委员会细则》,前者规定了项目评估目的、评估基本方针、评估实施方法和过程、结果呈现方式等;后者则规定了项目审议事项、外部评估委员会成员构成、会议召开条件及参加人员等。外部评估委员会设委员长,由全体委员互选产生;委员长负责提议召开外部评估委员会,但参会委员人数必须超过外部评估委员会委员数量的一半以上,否则无法举行;如有必要,委员长允许其他人员出席旁听;在香川大学官网上公布评估结果。

СОС+项目年度进展评估、中期评估和项目后评估由СОС+项目委员会统一负责。其中,年度进展评估需要СОС+大学向СОС+项目委员会提交本校СОС+项目年度进展报告,СОС+项目委员会选派审查员实地考察,确认进展报告内容、项目实际运作状况和所取得的成果,并向社会公布最终结果,促使各大学СОС+项目按期开展。中期评估基于СОС+大学撰写的中期评估调查报告书、2015年项目申请书、项目选定时СОС+项目委员会的反馈意见书、2016年的年度进展报告和自我评估报告等资料,采用书面评估、面试和实地调查三种方式对大学СОС+项目完成情况和阶段性成果进行评估。中期评估结果除提交文部科学省、发送给各СОС+大学外,还在学术振兴会网站公布,评估结果将直接影响下一年度大学СОС+项目的政府资助资格以及项目拨款数量。项目后评估方法与中期评估相同,但需要在中期评估资料的基础上增加各大学СОС+项目的中期评估结果、2016—2019年度进展报告和自我评估报告,评估结果则是大学申请新项目的重要依据。由此可见,СОС+项目评估全程由第三方机构负责,弱化了政府的行政干预力量,从具体的СОС+项目评估类型和评估过程看,表现出评估的多样性和规范性特点。

(四)项目进展上重视后续发展性,关注财政资助结束后的项目自立能力

СОС+项目作为利用地方高等教育推进地方创生的重要战略,其宗旨不仅是引导地方高校主动融入地方,加快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实际需求,完成大学СОС+项目申请目标,更是以СОС+项目为契机,带动地方大学自身创生发展,从而建设成吸引日本本国及世界各地生源的“耀眼大学”[30]。因此,一方面,在项目进展上重视项目自身的发展性,即大学СОС+项目在校内外的辐射效应,对地方企业、自治体、社区、公众、非营利组织等产生的影响。通过地方大学服务区域发展来不断凝练未来发展方向,提升高校自身的发展实力,从而达到校地“双赢”,这也是СОС+项目委员会评估СОС+项目年度进展和中期报告的重要维度。另一方面,关注政府财政拨款终止后,СОС+项目的持续性,即大学能否继续独立开展СОС+项目。在具体举措上也鲜明地体现出这一特点。首先,СОС+项目公募要领中明确要求СОС+大学在政府财政资助期内,完善项目实施体制、制定项目后续发展规划、阐明如何增加项目自有资金比例等,保障政府资助结束后地方大学仍然能够独立自主地开展后续项目。其次,СОС+项目采用分批递减的财政拨款方式,即财政资助第1~3年全额拨款,每年6800万日元,但自第4年开始,资助金额递减到全额拨款的2/3,第5年递减到1/3。在保障项目启动和前期正常运营经费的前提下,逐步缩减政府拨款,目的是逐渐消除地方大学对政府资助的依赖,督促地方大学积极拓宽项目自有经费来源渠道。最后,引导地方大学将推进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落到实处。СОС+项目中期评估与2018年和2019年的СОС+项目年度进展报告,均要求СОС+大学阐明“资助结束后项目持续发展的举措”,并对其进行评估,提出改善建议。

五、结语

“地方创生”政策是根据日本地方发展的自立性、未来性、区域性和重视实际成效的基本原则[31],依托项目对地方提供人财物及政策扶持等。СОС+项目是在高等教育领域促进“地方创生”,其实质是地方大学如何有效参与并服务区域发展,对接国家发展战略与行动计划。纵观日本СОС+项目内容以及前文所述的项目实施路径与特色,充分体现出СОС+项目如下价值意蕴。

第一,引导日本地方大学明晰自身使命与发展定位,发挥地方大学能动性,成为地方教育、科研、社会服务的中心,[32]引领地方未来的持续“活性化”发展。按照“地方创生”战略布局及“СОС+项目”目标,42所СОС+项目大学从扎根地方、贴近地方、熟悉地方的特性出发,紧密结合地方实际需求和特色优势,制定区域振兴差异化方案,以错位化策略主动融入并服务地方农林水产业、旅游观光业、制造业等,帮其提质增效。面对未来日本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以及自然灾害、人口能源危机、地方经济低迷等难题,地方大学要充当起地方经济社会的引领者,成为地方持续创生的“动力源”,培养复合型人才和管理者,挖掘地方太阳能、风能、水能、林木生物质资源等可再生能源,助力新兴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融合第一、二、三产业的第六产业,促进农业现代化和综合化,创造地方就业机会,进而留住地方人才。

第二,СОС+项目从申报到运行实施,凸显“一个中心、多主体多层次协同”的理念。具体表现为:地方大学尊重地方主体的价值诉求,围绕地方创生,整合地方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地方自治体等优势资源联合申报СОС+项目;在СОС+项目框架内,СОС+大学将大学—产业—政府—社会群体结成地方创生利益关系链,明确各主体责任,以四螺旋协作推进项目运行;СОС+项目围绕“地方创生”这一最终目标,从地方人才、就业、产业等三个目标维度展开,三大目标又分解为若干子目标,进而形成多层次目标协同等。这种“一中心多协同”的理念,既保证了项目的高效运作和统一管理,满足了主体间的多元利益需求,又缓解了单个地方高校难以解决的愈加严重的资源匮乏问题,填补了地方高校普遍存在的先天劣势。

第三,СОС+项目强调地方大学与地方经济社会共生共赢发展,重视项目的持续性。日本政府期望地方大学通过СОС+项目重新整合地方资源,促使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与地方创生相对接,在推进“地方创生”的进程中,切实提升地方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创新、社会服务能力,同时通过地方大学带动地方振兴,实现地方振兴反哺地方大学的良性循环,达成地方创生。为此,尤其注重政府财政扶持终止后,地方大学独立开展后续项目的能力。目前СОС+项目基本达成设定目标,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未来地方大学的СОС+项目将如何持续开展以及在此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能在何种程度上促进日本地方经济社会创生,都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和深入思考。

猜你喜欢

评估大学学生
两款输液泵的输血安全性评估
“留白”是个大学问
不同评估方法在T2DM心血管病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核电工程建设管理同行评估实践与思考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