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法复位联合主动运动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研究

2021-11-18刘志浩张海龙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1年18期
关键词:腰痛腰部腰椎

蒯 骆,刘志浩,张海龙

(1.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3.上海普陀区人民医院骨科,上海 200060;2.上海市浦东新区肺科医院康复医学科,上海 201209)

急性腰扭伤俗称“闪腰”,是一种以腰部肿胀疼痛不适(单侧或双侧)、腰部持续性剧痛、腰椎活动受限以及做翻身、咳嗽、蹲起等动作时疼痛加重等为主要表现的腰部急性损伤。目前治疗急性腰扭伤主要采用物理因子治疗,其中以超短波、超声波治疗为主,可缓解肌肉痉挛,起到镇痛、消肿的作用,但对于腰椎功能的恢复,效果不理想[1]。中医学认为,急性腰痛主要由气血瘀滞、血运受阻所致,应以活血化瘀为主要治疗原则。手法复位是采用正骨手法行腰椎整复,可有效缓解腰肌紧张,并改善局部血循状态,降低腰椎间盘压力,恢复错位小关节以及因紊乱而嵌顿于骨缝的滑膜,最终起到舒筋通络、理筋整复的功效[2];联合运动疗法则有助于缓解腰背肌紧张、提升肌肉强度及脊柱稳定性[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手法复位联合主动运动对急性腰扭伤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3月在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就诊的84例急性腰扭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14例;年龄18~74岁,平均(41.96±9.11)岁;病程 1~3 d,平均(1.88±0.82) d。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16例;年龄20~74岁,平均(42.57±8.92)岁;病程1~3 d,平均(1.85±0.84) 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西医《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4]与中医《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5]中的相关诊断标准者;入组前未使用镇痛药,入组后停用其他疗法者。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肺、肾等重要脏器疾病者;长期接受激素类药物治疗者;伴凝血障碍者;伴精神疾病者;哺乳或妊娠期妇女等。本研究经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物理因子疗法:①超短波治疗,设定频率为28.39 MHz、功率为60 W,开展无热量治疗,将两片400 cm2的电极板并排置于患者腰部,电极板与皮肤之间间隔2.5 cm,持续治疗20 min,1次/d;②给予超声波治疗,设定频率为1 MHz、强度0.7~1.2 W/cm2,给予连续超声波,持续20 min,1次/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手法复位并配合主动运动治疗:①手法复位:使患者取俯卧位,上肢置于体侧,全身放松,以环形按揉手法按揉患者腰肌,持续5~10 min;采用后伸扳法、由后向前垂直按压腰痛部位棘突与腰痛部位两侧的横突,另采用斜扳法与抱膝滚腰法等手法进行治疗;②主动运动训练:患者取仰卧位,指导患者屈曲一侧髋,用双手抱住这侧膝关节,进行单侧髂腰肌拉伸,完成一侧后进行对侧拉伸,最后行双侧同时抱膝,使双膝靠近胸部,保持2 s,待疼痛缓解可适当增加运动幅度,以自身可耐受程度为限,腰部疼痛略有缓解后,可仰卧位开展腰背部核心训练,行臀桥运动以加强其协调性,总训练时长20 min。稍作休息后可再次进行运动训练,维持30 s,连续3次后在家属协助下缓步行走,可用手空拳拍打腰痛部位,继而进行骨盆前后倾练习。3 d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于治疗4个疗程后评估疗效,并随访6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功能障碍调查表(RMDQ)评分[6],包括站立、行走、弯腰、卧床、穿衣、睡眠等与下腰痛相关的24个问题,各项答“是”计1分,答“否”计0分,实际得分0~24分,评分越高提示患者功能障碍越严重。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7],总分10分,评分越高提示疼痛越剧烈。③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椎活动度(ST)。采用Schober试验[8]:于背部正中线与髂后上棘水平线交汇处及垂直朝上10 cm处作标记,嘱患者在双膝直立状态下弯腰前屈,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测量两点间距离≥ 5 cm视为ST正常,<5 cm说明患者ST不佳。④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两组患者外周静脉血5 mL,置入无菌试管抗凝处理后,取血浆,采用全自动血液流变仪检测两组患者血浆黏度(PV)、红细胞比容(HCT),采用血液凝集仪检测血小板聚集率(PAR)水平。⑤比较两组患者随访6个月后的随访情况。包括急性腰痛再发、持续性腰痛发作及腰部功能障碍发生等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RMDQ、VAS评分、ST、PV、HCT、PAR 水平为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随访情况为计数资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RMDQ、VAS评分及ST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RMDQ、VA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而两组患者ST治疗后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RMDQ、VAS评分及ST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RMDQ、VAS评分及ST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P < 0.05。RMDQ:功能障碍调查表;VSA:视觉模拟疼痛量表;ST:腰椎活动度。

组别 例数 RMDQ评分( 分 ) VAS评分( 分 ) ST(cm)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2 14.78±3.25 7.10±2.45* 7.42±2.11 3.89±1.23* 1.98±0.68 6.20±1.28*观察组 42 15.12±2.77 3.79±1.12* 7.34±2.15 2.35±1.12* 1.94±0.71 6.98±1.32*t值 0.516 7.963 0.172 6.000 0.264 2.749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 血液流变学指标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PV、HCT、PAR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s)

表2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P < 0.05。PV:血浆黏度;HCT:红细胞比容;PAR:血小板聚集率。

PV(mPa·s) HCT(%) PAR(%)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2 2.61±0.37 1.56±0.40* 54.07±6.28 46.59±5.61* 51.06±6.39 43.27±5.09*观察组 42 2.59±0.34 1.13±0.22* 53.90±6.54 41.22±5.34* 50.54±6.48 38.65±4.51*t值 0.258 6.104 0.122 4.493 0.370 4.403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

2.3 随访情况 治疗后随访6个月发现,观察组患者急性腰痛再发、持续性腰痛发作及腰部功能障碍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随访情况比较[ 例(%)]

3 讨论

中医认为急性腰扭伤属“筋伤”范畴,多因负重时用力或姿势不当、剧烈运动、过度牵拉、外伤、不慎跌扑、闪挫或扭转等原因所致,可引发剧烈疼痛及腰部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9]。因此,探讨治疗急性腰扭伤的有效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物理因子治疗能有效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提高血管通透性,促进局部组织致痛物质排除,因而能减轻急性腰扭伤患者痛苦,但单纯物理疗法疗效有限。

中医手法复位在急性腰扭伤治疗中有独特优势。手法复位主要步骤有按揉腰肌(按揉手法是治疗该病的准确手法)、后伸扳法、由后向前垂直按压腰痛部位棘突和腰痛部位两侧的横突、斜扳法及抱膝滚腰法。采用上述方法行腰椎整复能缓解腰肌紧张状态,有效减轻腰椎间盘压力,调整小关节错位峰,达到舒筋通络、理筋整复的治疗目的[10]。其中对损伤部位进行按揉有助于松解腰肌粘连,缓解肌肉紧张;采用后伸扳法能活动下腰椎及骶髂关节;采用垂直按压法能松动腰椎,采用斜扳法能对关节错峰位与滑膜嵌顿等发挥理筋整复作用;采用抱膝滚腰法能通过腰部主动按摩缓解肌肉紧张,修复腰椎软组织间的动态平衡性与协调性,进而提升腰部肌力及腰椎稳定性,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复发[11]。治疗急性腰扭伤时除需重视缓解急性期症状之外,还要加强腰部锻炼,预防或减少腰痛复发。主动运动能松解粘连,放松挛缩紧张的肌肉,进而减轻疼痛及腰椎负荷,改善局部代谢与功能障碍。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RMDQ、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而ST水平高于对照组,提示联合手法复位与主动运动训练能有效减轻患者功能障碍,缓解疼痛,提高腰椎活动度,同时还可降低腰痛再发风险,这与手法复位联合物理因子、主动运动训练能发挥协同增效作用,有效提升腰部肌力及腰椎稳定性,促进腰部功能恢复等有关。

PV、HCT、PAR水平是反映机体血液流变学与全身性凝血状态的常用指标,其水平越高提示血液黏度越高,且血小板聚集性越强,在评估急性腰扭伤患者腰部凝血状态中有重要作用[12]。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V、HCT、PA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这表明物理因子疗法加用手法复位并配合主动运动治疗急性腰扭伤在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中有较大优势,这对于减轻患者疼痛和促进腰功能恢复亦有重要作用。其可能机制如下:手法复位和主动运动训练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腰部气血运行状态,疏通经脉,进而改善血液循环及血液流变学。其中手法复位可通过增加椎间隙、松解粘连、纠正小关节错峰、减轻腰椎间盘压力等作用促使局部血循通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腰椎动脉血流,改善腰椎动脉供血状态,这对于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液流变学有积极作用[13]。

综上,手法复位联合物理因子治疗急性腰扭伤能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腰椎活动度、功能障碍及血液流变学,降低急性腰痛再发风险,整体疗效优于单纯物理因子疗法,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腰痛腰部腰椎
腰痛这个仅次于感冒的第二大常见病症怎么处理
妊娠期腰痛的研究进展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研究
CT及MRI在腰椎管狭窄症诊断中的应用
腰椎滑脱可以靠按摩恢复吗
一套动作 缓解腰痛
老年人锻炼腰部仰卧屈膝挺髋
腰部的自我保健按摩
单侧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
腰部锻炼瑜伽八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