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硬度及细胞因子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血栓预测中的价值
2021-11-18赵崇山王宁方何文艳
赵崇山,王宁方,何文艳
(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感染科1,血液科2,河北 廊坊 065000)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osis,ET)是累及巨核细胞系的一种BCR/ABL 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其特征为血小板计数升高、骨髓中成熟及巨大巨核细胞增多。血栓形成是ET 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近年来脾脏硬度(SSM)检测被应用于肝病领域的诊断[1],也被应用于骨髓纤维化患者抗JAK2 治疗效果的评估[2]。细胞因子可影响巨核细胞发育的各阶段,刺激巨核细胞增生,引起血小板增多。大量研究表明[3-6],ET 患者多种细胞因子(IL-6、IL-1、IL-4、IL-8、TNF-α)水平升高,与ET 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此外,细胞因子还通过多种途径参与血栓的形成[7,8]。本研究通过检测ET 患者SSM 及细胞因子水平,探讨其在ET 血栓事件预测中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 年1 月-2020 年1 月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就诊的初诊ET 患者50例,其中男20例,女30例;年龄28~79岁,中位年龄62岁;染色体异常2例,为46,XX,del(5)(q13q33)和46,XY,t(3;11);染色体核型分析方法为R+G 显带,4例就诊时合并骨髓纤维化;JAK2/V617F 突变19例,CALREXON9 突变12例。纳入标准:①均符合2016 年中华医学会制定的ET 诊断标准[9];②均经骨髓JAK2/V617F 及CALR-EXON9 基因突变、骨髓细胞学及骨髓组织学检查等确诊;③院前未接受抗血小板药物等规律治疗。排除标准:①随访期间,疾病已经发生转化;②疾病进展为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或者急性白血病等;③就诊时合并结缔组织病、感染、手术、外伤或者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其他可影响血象的情况。
1.2 方法 收集患者血栓史、病初年龄、WBC、PLT、IL-1β、IL-6、IL-8、TNF-α、SSM 值、心血管危险因素、危险度分级、是否脾大等临床资料,并通过门诊及电话对患者预后情况进行随诊。ET 危险度分级:年龄>60岁2分,血栓史1分,WBC>11×109/L 1分;其中低危0分,中危1~2分,高危3~4分。SSM 检测:采用FibroScan 502(法国Echo Sens 公司)通过瞬时弹性成像技术检测SSM,由同一名专业医师对患者进行检测,测量区域要求远离脾脏边缘,没有大血管结构,脾脏有足够的厚度,将扫描仪M 探头垂直于受检者的皮肤表面,患者取侧卧位,左上肢上举,将探头置于其左腋前线9~11 肋间,检测成功需满足以下条件:检测成功10 次以上,四分位间距≤30%,成功率≥60%[1],检测值以kPa 表示。无血栓生存期(thrombosis-free survival,TFS)定义为确诊时间至治疗期间发生血栓或随访结束,随访时间7~5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3 个月。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rier 方法进行生存分析,绘制Kaplan-Merier生存曲线,比较采用Log-Rank 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有无血栓史ET 患者临床特征比较 19例既往有血栓病史,占比38.00%。有血栓组及无血栓组间年龄、心血管危险因素、危险度分级、JAK2/V617F、SSM、TNF-α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血栓组及无血栓史组间CALR-EXON9、WBC、Hb、PLT、IL-1、IL-6、IL-8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有无血栓史患者临床特征比较[n(%),±s]
表1 有无血栓史患者临床特征比较[n(%),±s]
2.2 随访期间不同临床特征与无血栓生存期的关系50例患者随访过程中有10例血栓形成,血栓形成时间为12~40 个月,中位血栓形成时间为24 个月;其中4例患者为脑梗死、心肌梗死3例、眼底动脉血栓1例、下肢静脉血栓2例。将SSM、细胞因子、既往血栓病史进行Kaplan-Meier分析,结果发现SSM>31 kPa 患者TFS 短于SSM≤31 kPa 患者(29个月vs 53 个月)、IL-1β>338.40 pg/ml 患者TFS 短于IL-1β≤338.40 pg/ml 患者(36 个月vs 50 个月)、IL-6>215.35 pg/ml 患者TFS 短于IL-6≤215.35 pg/ml患者(35 个月vs 50 个月)、IL-8>660.10 pg/ml 患者TFS 短于IL-8≤660.10 pg/ml 患者(35 个月vs 53 个月)、TNF-α>330.00 pg/ml 患者TFS 短于TNF-α≤330.00 pg/ml 患者(28 个月vs 51 个月)、有血栓形成患者TFS 短于无血栓形成患者(36 个月vs 未达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
图1 不同临床特征与无血栓生存期的关系
3 讨论
ET 是pH 阴性的骨髓增殖性肿瘤中最常见类型,以骨髓巨核细胞过度增殖和外周血血小板数持续增高为特点,ET 患者中血栓栓塞是导致预后不良的重要事件,且血栓发生率均随病程延长而增加[10]。FS 检测SSM 具有无创、快速、准确度高、可重复操作等特点,已被应用于肝病的诊疗过程中,也被用于评估骨髓纤维化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有血栓史组SSM 高于无血栓史组(P<0.05);且生存分析显示,SSM>31 kPa 患者TFS 短于SSM≤31 kPa(P<0.05),提示SSM 或可辅助预测血栓的发生。TNF-α 是炎症反应过程中最先发生变化的炎症因子,通过直接参与炎症损伤,激活血小板,促进血栓形成,同时可抑制纤溶反应。研究表明[11,脑梗死患者治疗前TNF-α 显著升高,治疗后显著下降,TNF-α 表达水平下降预示着炎症反应减弱,血栓趋于稳定。本研究结果显示,有血栓史组TNF-α 高于无血栓史组(P<0.05);且生存分析显示,TNF-α>330.00 pg/ml 患者TFS 短于TNF-α≤330.00 pg/ml 患者(P<0.05),再次证明TNF-α 持续升高预示血栓发生几率增高。炎症是血栓性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IL-1β 促进单核细胞及中性细胞与内皮细胞之间的黏附,并可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内皮功能,进而引起血栓形成。Kandabashi T等[12]研究表明,IL-1β 可造成猪冠状动脉的明显痉挛,促进血栓形成,高水平细胞因子是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IL-6 可以激活NF-KB 而诱导ICAM-1表达,高浓度的IL-6与脓毒症及白血病所致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有关[13]。急性血栓形成时,IL-6、IL-8、TNF-α 水平明显升高[14],IL-6 介导了的内毒素所致的级联凝血反应,这种反应可被抗IL-6 抗体减弱,因此IL-6 可被用作抗栓治疗的靶点[15]。IL-8 等内源性趋化因子水平增加,通过炎症信号通路促进血管内皮损伤,促进血栓形成,血浆IL-8 水平下降可能与血管再通密切相关,降低IL-8 水平可预防深静脉血栓发生[16]。本研究中有血栓史组及无血栓史组间IL-1β、IL-6、IL-8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生存分析显示,IL-1β>338.40 pg/ml 患者TFS 短于IL-1β≤338.40 pg/ml 患者,IL-6>215.35 pg/ml 患者TFS 短于IL-6≤215.35 pg/ml 患者,IL-8>660.10 pg/ml患者TFS 短于IL-8≤660.10 pg/ml 患者(P<0.05),提示IL-1β、IL-6、IL-8 浓度升高时,TFS 时间显著缩短,高浓度细胞因子导致血栓风险增加。
综上所述,SSM、IL-1β、IL-6、IL-8、TNF-α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高SSM 及高水平细胞因子可用来预测血栓形成,进一步指导抗凝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