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时期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及策略探究

2021-11-17毛应春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1年40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幼儿教育

毛应春

摘要:幼儿群体,处在初步认识世界的阶段,因此教师在此时对其进行的教育都会产生深远影响,为此,幼儿教师应重视幼儿教育的意义,合理制定教育计划,不断提升教育成效。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引导其了解具体的劳动行为,并且形成主动劳动的习惯,若劳动教育缺位,有可能导致幼儿独立自主性较差,且无法掌握必备的生活技能,从而影响其未来的生活与发展。为此,幼儿教师应正确认识幼儿时期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并且推进针对性策略探究进程。

关键词:幼儿群体;幼儿教育;劳动教育;针对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40-188

在目前的幼儿教育阶段,受应试教育影响,教育方式较为传统陈旧,教育内容未能根据时代发展适时创新,教育目标与任务较为单一且机械,由此导致幼儿教育缺乏生机与活力,无法有效引起幼儿的兴趣及热情,从而导致教育成效不断下降。劳动教育是为了全面促进幼儿发展,从而不断提升其核心素养的教育方式,因此教师应深刻了解劳动教育的内涵,推进劳动教育融入幼儿教育的各个阶段,促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积极主动学习各种劳动行为,并且推进其在生活与幼儿园内自主实施劳动行为。

一、幼儿时期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培养社会能力,树立独立自主意识

劳动教育的开展有助于幼儿了解社会角色这一概念,人在社会中都需要付出劳动,由此才可实现社会的运转,因此在幼儿时期开展劳动教育有助于幼儿清晰认知这一点,了解劳动的必要性,并且树立主动劳动的意识,从而促进其社会能力的发展。与此同时,开展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意识,从而可以促进幼儿独立自主意识的深化,进而不断提高其生活能力,以及促进社会能力的不断提升。在劳动教育中,需要进行团队协作,其有助于幼儿在团体中寻找自身角色,并且学会与他人沟通与交流的技巧,从而可不断提升其社会交往能力,进而推进其社会能力的综合发展。

(二)实现综合发展,培养多种技巧能力

幼儿劳动教育是国家加强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延伸与拓展,是对国家政策与要求的呼应,并且劳动教育强调实践类技巧的培养,有助于幼儿动手能力的增强,并且可有效提升幼儿的肢体协调性,由此可共同推进幼儿的运动智能的提升,从而推进幼儿智力的有效开发与提升。与此同时,劳动教育是道德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引导幼儿在劳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锻炼坚韧的意志,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并且实践证明,在劳动中有助于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与提升。由此可见,教师开展劳动教育,有助于实现幼儿的综合发展,并且培养其多种生活技巧与能力。

二、幼儿时期开展劳动教育的策略

(一)渗透至日常活动中,培养良好习惯

在幼儿园中,日常的各项活动是幼儿接触频次最高的,但是因为其是日常行为,因此教师容易忽视在这一过程中对幼儿开展教育,浪费了较好的教育机会。劳动教育强调行为的教授,因此教师在日常活动中合理融入劳动教育的内容,有助于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观念。为此,教师应结合日常活动,合理融入劳动教育的目标与任务,帮助幼儿培养良好习惯,例如,教师应首先制定教育计划,首先教师在中午吃饭的过程中要求幼儿自己打饭,并且在吃完饭后自觉将碗教到教师处,由此可逐步培养幼儿独立自主的良好习惯,其次教师在幼儿午休期间,要求幼儿自己铺床,自己穿脱衣服,并且在午休结束后自己收拾床铺,由此可以培养幼儿劳动的意识,并且随着教师将其设定为固定步骤,有助于幼儿逐渐形成良好习惯,最后教师可将班内幼儿分组,在每天的课程结束后简单打扫班内卫生,由此可以培养幼儿注重整洁的良好习惯,推进其行为的养成。由此可见,教师将劳动教育渗透至日常活动中,有助于幼儿在高频次的行为中养成良好习惯。

(二)引入至课程教育中,树立正确观念

劳动教育旨在培养幼儿的实践行为与意识,因此教师往往无法有效搭建其与课程教育间的联系,由此便错过了较为高效的一个教育机会。课程教育旨在通过集中的时间对幼儿开展知识讲授活动,促使幼儿在听取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因此其在知识讲解方面具有强大的功能。为此,教师应将劳动教育引入至课程教育中,从而引导幼儿树立正确观念,例如,教师可在教授简单汉语知识过程中,融入劳动教育知识,首先教师选取一些与劳动相关的字或词,结合其意思创造趣味性小故事,其次教师将小故事讲解给幼儿听,以激发幼儿的兴趣,促使其在趣味讲解的过程中,一边学习简单汉语知识,一边感悟劳动教育相关知识,最后教师引导幼儿自主回顾课程内容,加深其对课程内容与劳动教育内容的理解与记忆,从而推动其树立正确劳动观念。由此可见,教师将劳动教育与课程教育相结合,可以有效推进两项教学活动的任务与目标的达成,从而促进幼儿树立关于劳动的正确行为观念,进而提高劳动教育的成效。

(三)融合进课后作业中,提高实践频次

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便是引导幼儿运用正确意识指导其实践行为,从而可以不断提高其劳动技能以及劳动能力,因此,教师应为幼儿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给予其运用意识推动正确行为实施的机会。课后作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完成教育任务,而应该是引导幼儿自查自纠,并且通过这一形式检查幼儿的学习成果。为此,教师应将劳动教育融合入课后作业中,以提高幼儿劳动实践的频次,例如,教师可布置课后劳动作业为幼儿创造实践机会,首先教师要求幼儿回到家中帮助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并且在其完成后写下一篇日记,可记录劳动过程,也可记录爸妈的反应,其次教师在次日课程内要求几名幼儿分享自己的心得与感受,最后教师要求幼儿一周之内要帮助家长做二至三次家务,从而促进其劳动习惯的养成。由此可见,教师将劳动教育环节与课后作业相融合,可以促进实践频次的提高,有助于劳动教育的不断推进。

综上所述,在幼儿教育阶段,首先幼儿处于启蒙阶段,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幼儿的品格,促进其人格健康发展,其次劳动教育是国家对青少年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培养幼儿正确的劳动观念,从而不断提升核心素养,最后目前的幼儿教育方式缺乏创新,已经不符合时代要求,并且不能有效针对新一代幼儿群体。为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在幼儿教育中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不断创新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1】陈虹利.新时期加强幼儿劳动教育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32(009):42-44.

【2】王艳杰.培养幼儿的劳动能力[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5(35):82-82.

【3】刘宏森.在劳动中走向"自立"——关于青少年劳动教育的一些思考[J].山東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7(33):1-8.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幼儿教育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模仿故事角色
基于农村幼儿礼仪启蒙教育的研究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内化外来资源开辟幼儿教育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