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乡村振兴融合的方法路径研究

2021-11-17康晶晶

百花 2021年8期
关键词:产业非遗乡村振兴

康晶晶

摘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要部署,十九届五中全会决定从今年起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乡村振兴文化振兴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重点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进行研究,分析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提高农民文化认同、增强农民文化自信、促进农村产业发展、稳定农村社会治理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思想重视、政策支持、产业化发展、文旅融合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对乡村振兴和非遗保护的决策者、研究者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乡村振兴;文化;非遗;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文化基础,要弘扬广袤乡村保留着的优秀传统文化,特别加强对乡村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守护好广大农民的精神家园,防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流失,为乡村振兴提供内在保证和动力源泉。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国,人民群众在战天斗地、辛勤劳作的过程中,创造出了十分丰富而优秀的文化成果,凝结着群众智慧,反映了时代特征,成为现代社会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活态基因,也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为乡村振兴文化振兴提供了丰富的源头活水。如何让非遗保护传承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达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效果,需要我们深入研究。

一、非遗保护传承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又指出“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我们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乡村非遗保护传承是乡村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能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更多源头活水,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进而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一)加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有利于提高农民文化认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为满足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了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它根植于农耕文明的沃土之上,使乡村文化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农民的精神家园和心灵寓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从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从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術,等等,都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签,都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今天,我们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深入实施农村优秀戏曲舞蹈、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工程,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历史悠久的乡村文化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与风采,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农民群众对乡村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和强烈归属感,自觉保护、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加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有利于增强农民文化自信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性质和方向。从本质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灵魂和主心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没有共同的精神追求,没有健康文化的滋养,很难构筑整个农村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优秀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维系和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让我们记得住乡愁,还为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孕育社会好风尚提供了丰润的道德滋养。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乡村文化中蕴含的丰富道德教育资源,增强农民群众的价值观认同,引导农民群众自觉做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用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坚定文化自信。

(三)加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发展

我国博大精深的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又是稀缺的文化资源,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源泉。通过保护性传承与发展,根据非遗项目设立非遗工坊,引导更多群众参与进来,逐步做大做强,形成独特的文化产业。同时,非遗可以在乡村旅游中融入演艺、展销、观摩等内容,拉近公众和非遗的距离,赋予传承千百年的传统非遗资源旺盛的生命力,实现文旅融合发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积极作用。

(四)加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有利于稳定农村社会治理

加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进而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重建乡村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不断实现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满足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在保护传承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许多尘封已久的富有泥土气息的乡土文化被逐渐挖掘出来,承载着传统道德文明的乡村文化逐渐被村民接受后,可有效对冲“快餐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影响,使“乡风文明”逐渐盛行,邻里和睦现象逐步增多,社会不稳定因素就会大大减少。加之农民对乡村文化、传统文化逐步认同,就会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治理中就能积极配合、主动参与,保障基层社会稳定。

二、在乡村振兴中加强非遗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保护手段单一

在非遗保护方面,一些地方每年都组织业务干部深入群众开展非遗调查,通过文字、影像的方式进行记录,将形成的非遗保护名录进行上报和公布。这种方式仅仅是将非遗项目影像化、文字化,只能起到记录作用,没有进行很好的活态传承,保护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重视程度不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方文化建设的根与魂。一些地方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重视产业振兴,对文化振兴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对文化振兴的积极作用,一些乡村的文化产业、乡村旅游行业缺乏文化内涵,吸引力不够、生命力不强。

(三)缺乏人才支撑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却在逐渐减少,非遗保护与传承专业人才稀缺,非遗保护和产业化传承受到限制。

(四)产业化转化不足

受政策、资金、人才的制约,一些地方的传统文化、非遗文化的产业化转化不足,尚未形成稳定的产业化传承机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没有得到广泛传播,经济效益还未完全显现。

三、在乡村振兴中加强非遗保护传承的方法路径

(一)提高思想认识

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要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非遗的传统文化属性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将文化和市场结合起来思考,在非遗保护中促进文化振兴,在文化振兴中加强非遗保护传承,让非遗的文化效益、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出来,进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二)完善政策支撑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业团队,深入研究乡村振兴战略相关政策,找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的结合点,将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嵌入乡村振兴整体规划中,出台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政策文件,让非遗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中大放异彩。

(三)发展文化产业

乡村振兴,产业是支撑。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各地形成了以非遗工坊为代表的传统工艺活态传承方式。要发挥好非遗传承人的技能带领作用,支持非遗工坊扩大生产、壮大規模,并引入“非遗+文创”“非遗+时尚”“非遗+科技”等多元经营思维,持续提升发展能力,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支持引导鼓励文化龙头企业投资乡村振兴,充分利用当地非遗保护项目资源,研发具有文化属性和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演艺节目,通过市场化运作挖掘非遗的经济价值,用以反哺乡村振兴。

(四)促进文旅融合

在乡村旅游越来越火的时代,游客对目的地的选择正在发生变化,那些能够体现文化独特性、鲜活性、多样性的文化场景,越来越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强化融合发展理念,用文化增加乡村旅游附加值,以文化要素的注入推动乡村旅游特色化、品质化发展。要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成果,进一步挖掘、整理富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手工艺文化,适度发展文创设计,把更多的非遗元素转化为旅游产品,进而通过文化旅游促进非遗保护与传承,实现非遗保护与乡村旅游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延安市志丹县文化馆)

猜你喜欢

产业非遗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揭阳市麻竹笋产业发展思路研究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从产业发展看日本1920年经济危机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