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心智模式”开启“共同愿景”
2021-11-17王芝君
摘要:心智模式是一种思维定式,心智模式与我们的认知事物发展情况是否相符直接影响行动的有效进行,而作为音乐教学中的主体,学生有着其固有的心智模式。为了更有效地进行音乐教学,笔者尝试开放学生的心智、悬挂想法,在打开心智模式后凝聚他们的团体心智,并在音乐进行中不断反思,从而达到在音乐中的共同愿景,以便使学生能真正用心感触音乐,在音乐中获得各种丰富的音乐体验和情感感知。
关键词:心智模式;开放;凝聚;反思;共同愿景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19-0089
哈佛大学的阿吉瑞斯认为:“虽然人们的行为未必总是与他们所拥护的理论(他们所说的)一致,但他们的行为必定与其所使用的理论(他们的心智模式)一致。”不同的心智模式会引导人对同一样事物有不同的看法和描述,通过思维检视、行为反思、系统思考等修炼,从而在学习型组织中形成共同的愿景。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对音乐本身秉持着“陶冶情操”的心智模式,然而由于本身受环境、性格、社会认可等因素的影响,在音乐课堂中每个学生对不同的音乐有自己的心智模式,从而影响各自的认知方式。音乐教学以音乐为媒介从而获得心灵共鸣和感官体验,通过心智模式的改善在音乐的大背景下获得共同的情感认知,开启学生在音乐上的共同愿景。
一、开放心智,悬挂想法
汉诺瓦的总裁欧白恩在学习型组织的管理中强调“开放”价值观在发展心智模式的方式中扮演极其重要的地位,“开放”被视为可克服人们在公众场所不愿把真正想法说出来的毛病。在音乐课堂中,学生对于音乐的评价、作品的分析或阐述个人观点等都不愿直接表达,取而代之的是沉默或用诸如“优美”“好听”甚至是“难听”“不喜欢”等简单而表面化的词语一概而论,而忽略了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感触的表达。音乐教学是以音乐为媒介,探知音樂作品的内涵和音乐家的创作理念,从而开放聆听者的心智,感知、体验音乐,从而在音乐中达成一定的共鸣,学生隐藏自己的想法或不愿表达自己真正的想法,情感体验和艺术感知就会打折扣。因此,在音乐课堂中作为引导者的教师首要的是创设自由轻松、畅所欲言的环境来开放学生的心智,让每个学生能无拘束地悬挂想法。
案例一:人音版《传统风格体裁的解体——现代主义音乐的新趋向》。作为20世纪初兴起的一个现代流派表现主义艺术常用极端的方式来表现对世界所感悟到的内心的苦闷、孤独、恐惧、绝望等情绪。这种音乐形式的鉴赏需要学生敞开心扉,审视自我的心智模式,自由地传达个人的想法。然而,学生由于习惯性思维和防卫的使然,而无法客观地检视自己的内心想法,因此多数学生都选择保持沉默,而只有小部分学生会说说想法,但大多是一些不经过思考或敷衍的语言。为此,笔者在课堂的导入部分特意选择现代艺术作品马塞尔·杜尚《泉》辅以经典英文歌曲“bressanone”为背景音乐,为现代主义音乐的讲述做铺垫。
学生刚开始看到画作时都在窃窃私语或者偷笑,不明白教师选择此幅作品的用意,不敢或不愿把想法表达出来。当笔者告诉他们这是一位艺术家在一次独立艺术家协会展览上展出的美术作品,其他艺术家们都觉得杜尚很有“想法”时,学生的不可置信和好奇心都被勾出来了,开始有学生议论“这也能当艺术作品展出?”“那我也能当艺术家”“独特!”……当这些艺术作品配上音乐“bressanone”时,音乐作品中加入的火车声、抽水马桶的冲水声等都激起了学生更多的讨论,纷纷开始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想法。有学生会说“音乐中怎么还会有这些声音?”“以前怎么没注意?”“怎么会加入这些呢?”。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感受,学生的艺术体验和表达在不知不觉中诱发和表现出来,在师生共同的讨论中带着对现代艺术的想象进入现代主义音乐勋伯格的教学。
通过浸入式的视觉和听觉双管齐下,学生处于轻松的音乐环境中;通过不同艺术的融合,由能引发学生关注的兴趣点导入来引导学生开放心智,悬挂自己的想法,学生畅所欲言的同时让学生明白音乐不是绝对的,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从而能更好地进行音乐教学。
二、凝聚音乐的团体心智模式
音乐教学是一个团体的活动,教师通过音乐这种艺术手段让学生感知、体会、掌握音乐知识和丰富情感体验,学生通过音乐这个媒介来感受喜怒哀乐和人情伦理。而在这个团体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个人独立的个性感知。因此,当学生能够轻松不受拘束地悬挂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应该进一步做的是如何把这些哈姆雷特的想法凝聚成一个点,在差异中找到共性,这些共性的想法能够推动音乐教学更有效地进行。
案例二:人音版《宗教复调音乐的顶峰——巴赫》一课以《马太受难曲》为重点让学生体验了解宗教复调音乐。宗教音乐这一音乐类型远离学生的生活,很难在音乐上引起共鸣,因此学生在进入教学后就展现出兴趣不高的想法,但复调音乐的创作技法在学生的音乐生活中经常出现。如何在这些兴趣平平的状态中寻找到一个共同点来引起音乐的共鸣呢?
笔者在导入环节以学生熟悉而感兴趣的电影《不能说的秘密》中同名钢琴曲为切入点,瞬间激发了学生的兴致。建立在学生有高度兴趣的基础上,笔者通过改编作品的方式,对比完成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的讲解。教学重点部分以《马太受难曲》的第72分曲主题旋律为纽带,先请学生以音乐要素为抓点运用速度、力度、音色、表现形式等创作演唱自我认知的旋律。通过二度创造的方式学生避免反复聆听歌唱造成的枯燥感,把有不同想法的学生都集中在创作带来的成就感中,同时在学生的不同演绎中总避免不了会有契合作曲家创作意图的歌唱方式出现。笔者及时抓取学生的演绎点来引导学生真正走进巴赫的音乐世界。接下来,笔者请学生创设情境,音乐适合在什么样的情境下演绎?学生在笔者层层的引导下会顺着思路往下走,在学生不同的想法和回答中,一步步朝着共同点前进。当学生的歌唱在速度和情感都接近巴赫作品想传达的思想后,笔者再次推进从情境到人物,为学生设定一个虔诚的宗教徒身份来再次演唱72分曲。这时学生无论在想法、心智模式还是情感方面都有了共识,因此歌声传达的情感无限地接近巴赫的音乐世界。最后,笔者设置了一个小小的惊喜,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用多媒体录音软件录下了学生歌唱最精彩的那几分钟,这一小惊喜既能缓解学生长时间歌唱的疲乏感,再次激发他们的兴趣,同时通过学生二度歌唱演绎和范唱的对比,他们会发现两个作品的共同点,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庄重、庄严、肃穆和忧伤的感觉。同时,这一课的情感体验教学目标也在学生的共同演绎中完成。
通过这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同时通过逐步引导层层深入的方式使不同学生的不同想法用音乐这种方式凝聚起来,从而引发学生在音乐中的共鸣和音乐实践,展现团体音乐凝聚力的强大。音乐教学在共同推进中能更好地实现其价值。
三、音乐行动中的反思
麻省理工的熊恩教授提出“行动中的反思使真正杰出的专业人士与众不同,他们不仅能边做边想,也能边想边做。就如同爵士音乐名家在一起即兴演奏的时候,在体会出合奏中所发展出来的方向时,仍然不断调整新方向一样。”音乐课堂短短几十分钟是学生的体验行动之旅,学生挣脱原有的固定思维,开放心智,悬挂思想,在思想的碰撞中凝聚团体意志,从而开展各类音乐活动,学生在不同音乐活动中体验到音乐旋律的流动美、音乐实践的满足感、互动合作的交流感等。这些音乐行动的进行有共性的单向直线式前行,也有个性的不认同、疑惑或反思,这些音乐中反思的碰撞使音乐教学有出其不意的效果,学生也会得到意外的收获。
案例三:人音版《鼓乐铿锵》一课中,笔者在进行北京民间乐曲《童谣》的歌唱实践中,学生一唱完就说这和我们无锡本地小时候玩得游戏怎么这么相似?很多学生都说小时候玩得游戏都能变成歌曲?我们小时候也玩过很多游戏啊!怎么没想到呢?我们也能做到的!因此学生就建议用无锡的童谣“你拍一,我拍一”来代替北京的童谣,完成了以下作品。
经过歌词的再创作就成为学生耳熟能详的无锡版《童谣》,这是学生在歌唱实践中从疑惑—好奇—反问—讨论—尝试,最终创作出一个半成品,虽然只是在不改变旋律的基础上融入学生最为熟悉的游戏,但却产生了出奇的效果。学生的创作热情高涨,而且为自己完成的作品充满着自豪感、满足感和不可思议,原来创作也可以这样完成。
案例四:湘教版单元教学《外国民族民间音乐》,这一单元从亚洲音乐入手,扩展至非洲、美洲、欧洲等多个国家的民族民间音乐。每个民族的音乐有其独特的特色,但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会发现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间民族音乐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例如,学生会疑问中国民族音乐与日本民族音乐都为五声调式,但为何五个音有不同?同为热情奔放的欧洲西班牙弗拉门戈舞与非洲布隆迪鼓舞为何有如此巨大的差异?印度音乐与美国乡村音乐在旋律性上一目了然的不同又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这些疑问和困惑引导学生从更高、更广层面的社会发展、地域环境、文化融合等方面探讨世界不同音乐文化区的形成。设疑才能推动音乐教学的不断深入,才能在音乐体验中反思,从而建立更有深度和广度的音乐审美和音乐实践。
学生通过在音乐行进中的反向思考,加深学生音乐记忆的同时,促进学生开放思想进行音乐的交流,更在交流探讨中产生新的音乐认知和反思。无论这些想法最终能否实现,都是音乐教学中不可多得的宝物。
四、开启音乐的“共同愿景”
音乐教学的目标是用音乐这种艺术形式在每堂课上分享从音乐中获得的各种感官体验、心灵共鸣和情感共识,从而形成共同愿景,就如同俗话所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无论是情操的陶冶还是音乐的初体验都是师生创造的共同收获。在《多彩的民歌》单元中,师生共同感受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音乐特色,激起共同的民族情怀;在《文人情致》单元中,娓娓道来的古曲架起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友情;歌曲《懂你》让我们感叹母爱的伟大;国粹京剧让我们了解戏剧魅力的同时更明白国粹需要新一代人的传承;集古典主义大成创浪漫主义先河的贝多芬让我们感慨音乐作品伟大的同时更值得我们这些健康人反思;學堂乐歌的创作激发了一次校园民歌创作的热情……各种体验都是师生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获得共同的音乐感触和收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学生真切地明白音乐是生活的一剂良药。
音乐教学需要用心的投入才能从中获得真实的音乐体验,学生开放心智悬挂想法,解放固有思想,才能全身心地投入音乐所营造的氛围中。在体验音乐的过程中,师生不断凝聚团体的心智模式,并在这音乐之旅中不断反思创新,从而形成共同的音乐愿景,学生在音乐中获得各种感官体验和价值观的再塑造,以便能真正徜徉在音乐的海洋中。
参考文献:
[1] (美)彼得·圣吉著/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上海三联书店,1998.
[2] (美)威廉·威伦,贾尼丝·哈奇森,玛格丽特·伊什勒·博斯著,李森,王纬虹译.有效教学决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3] (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课程与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王芝君,大学本科,无锡市滨湖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研训员。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学。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214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