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视阈下高校教师核心素养:内涵、现实困境和提升路径

2021-11-17潘梅森,聂方彦,熊佳慧,陈潇潇

高教学刊 2021年30期
关键词:道德素养教师发展核心素养

潘梅森,聂方彦,熊佳慧,陈潇潇

摘  要:新工科建设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战略,既为高校教师队伍提供了新理念、新要求,也为高校教师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还为高校教师核心素养培养提供了方向性指导。然而,新工科建设也使高校教师核心素养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困境,主要表现高校出现了少数道德失范、知识失迭、能力失衡等与教师核心素养不协调的现象。实施培训计划,培育教师核心素养;深化课程建设,提升教师核心素养,是推进新工科建设高校教师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新工科建设;教师发展;核心素养;道德素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30-0160-04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the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not only provides new ideas and new requirements for college teachers, but also provides strong policy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teachers and points out the direction for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teachers' key competence. However, the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also makes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teachers' key competence face new challenges and predicament, which mainly shows that there are a few phenomena of moral misconduct, knowledge loss, and ability imbalance and so on. Therefore, implementing the training plan to improve the college teachers' key competence and deepening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o cultivate the college teachers' key competence arethe feasible and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college teachers' key competence in the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Keywords: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teacher development; key competence; moral literacy

一、新工科视阈下教师发展的时代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的讲话中指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一支宏大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一大批好老师。”习近平总书记以上关于教师的重要论述,为推进教师发展、培养新时代教师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2017年2月至6月,教育部先后在复旦大学、天津大学和北京举行了研讨会,形成了新工科建设的“复旦共识”[1]“天大行动”[2]和“北京指南”[3]。至此,新工科建设的“三部”纲领性文件已经形成,开启了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明确了新工科教育改革新方向[4]。因此,新工科建设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与焦点,学者紧紧围绕新工科内涵特征、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改造升级、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等系列问题展开了较为深入地研究,而对新工科建设中的高校教师发展的核心素养培养问题缺少必要关注。那么,新工科建设究竟给教师核心素养培养带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有效促进高校教师健康有序发展,从而为新工科建设培植内生性动力,诸如此类困惑是高校新工科建设中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高校内涵式发展意义重大。

二、新工科建设为高校教师发展提供了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核心要素的新理念

高校教师是履行高等教育职责的从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的使命。“北京指南”中强调,“坚持立德树人、德学兼修,强化工科学生的家国情怀、国际视野、法治意识、生态意识和工程伦理意识等,着力培养‘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3]。这不仅为我国高校新工科建设培养什么样的人指明了方向,也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新的理念,即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核心要素的教师发展理念。教师应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操、锐意的进取品质、无私的奉献精神;教师应崇尚技术创新、坚守学术初心、鄙视学术造假;教师应专业扎实、敬岗爱生、努力培养品学兼优的人才。因此,要把师德师风建设始终贯穿于教师发展的各个方面,打造为 “四有”好老师,为新工科建设提供“核心要素”的师资保障。

三、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核心素养培养的困境表征

高校教师核心素养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适應自身发展需要和护航学生健康成长所需的必备品质与关键能力。从高校承担的重要职责来看,高校教师核心素养有其特殊性、鲜明性、标志性和无可替代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教育的目标、内容与形式,是推动和保障教师有效开展教育工作、促进教师全面发展的品质与能力素养。虽然在“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等纲领性文件中没有明确阐述高校教师该具备的核心素养,但是对培养新工科人才的核心素养做了如下诠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把握新工科人才的核心素养,强化工科学生的家国情怀、全球视野、法治意识和生态意识,培养设计思维、工程思维、批判性思维和数字化思维,提升创新创业、跨学科交叉融合、自主终身学习、沟通协商能力和工程领导力”[2,5]。鉴于此,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核心素养应有更加具体、更加丰富的内涵。然而,就我国高校教师核心素养水平而言,与新工科建设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近年来,高校出现了少数道德失范、知识失迭、能力失衡等与教师核心素养不协调的现象。

(一)道德失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社会公认的法则,也是教师群体职业荣誉感的根源。从教师群体看,一方面,教师因其职业的特殊性,社会上将教师树立为社会道德标杆,承载着“立德”的责任;另一方面,教师因其工作的特殊性,传播知识、塑造灵魂,肩负着“树人”的使命。“北京指南”中提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学兼修、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工程人才”“坚持立德树人、德学兼修”等要求,这实际上对教师道德素养培养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要求、规划了新目标。2019年11月,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要求“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师德师风建设全过程”“将师德师风建设要求贯穿教师管理全过程”,这也是新工科背景下教师发展师德师风建设的总体要求。长期以来,绝大部分教师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为文化传承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得到了社会、家长和学生的尊重与信任。但是,也有极少数教师放松了自身修养、职业倦怠、思想道德缺失、归属感缺位、自身修养缺乏、责任意识异化、学术失范、人生价值迷茫等,漠视自身的道德身份,损害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倪某某在学术交流群辱骂学生,在指导研究生论文过程中存在言语不当、师德失范问题;南京大学教师梁某多篇论文涉嫌抄袭、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和在教学中态度不端问题。以上案例说明,高校教师道德素养不高与新工科建设的要求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

(二)知识失迭

一是教师理论知识陈旧。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创新者,高校教师应不断学习,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提升教学能力,优化教学方法,强化创新意识,提升服务社会能力,始终站在学科领域的前沿。然而,部分高校教师一直未能进行学历学位提升和培训,专业知识还停留在工作前的水平;由于专业知识所限,上课时只能局限于教材内容,讲义陈旧,照本宣科,讲解枯燥。由于专业知识日新月异,仅仅传授现有知识显然无法跟上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是教师实践知识缺乏。首先,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知识缺乏。我国高校教师遴选来源结构较为单一,大多来自研究型大学的硕士或博士,他们在校期间更注重学科领域知识的获取、学术能力的培养、思维深度的提高,对知识的应用存在必然的忽视;这些硕士或博士一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系统的教育教学方面的实习、实践,缺乏教师职业经验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其次,教师实践知识缺乏。“天大行动”中明确要求,教师应积极主动把产业、行业、职业、企业等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引入教学过程中;把产业、行业、职业等对知识技能结构的新要求契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满足产业、行业、职业等发展需要的课程教材资源[2]。这是对教师职业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教师把产业与行业实际需要和教学内容相结合,及时更新课程和教材,积极探索课程改革。“天大行动”中还强調,汇聚各行各业优势资源,完善产学融合、产教融合、科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2],“北京指南”中进一步强调,“完善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突破社会参与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入推进科教结合、产学融合、校企合作”[3],这是对教师职业的知识应用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教师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积极主动深入行业企业,将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把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成企业的应用,成为深化科教结合、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的核心力量和主要推手。

三是教师学科专业单一。在参加工作前,广大教师接受的是传统的学科专业训练,而传统的学科专业分类口径过窄,体系结构单一,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没有在现行的学科专业目录中体现,综合性、系统化的知识结构被人为分割,为学科专业跨界设置了障碍。“复旦共识”指出,为了在未来产业发展中掌握主动权,高校应主动谋划布局,优化学科专业,促进工科之间、工科和其他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积极推进学科跨界整合发展,布局新工科,培育新工科。对教师学科专业重构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要求、规划了新目标。在新工科建设中,教师必须培养现有工科之间、工科和其他学科之间交叉融合、孕育新兴交叉学科专业;跨学科团队、跨学科平台、跨学科学习[2]的交叉性发展思维。因此,教师学科专业单一的现实已经无法适应新工科建设的需要,教师应主动对接新兴交叉学科专业,重构教师学科专业发展,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三)能力失衡

“复旦共识”中提出,“培养大批具有较强行业背景知识、工程实践能力、胜任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天大行动”中强调,“推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设和推广应用在线开放课程,充分利用虚拟仿真等技术创新工程实践教学方式”;“北京指南”中也强调,“强化工程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这实际上对高校教师能力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目标。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除了具备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外,还包括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信息技术能力等,使得高校教师能力素养内涵更加具体、更加丰富。然而,由于各种原因,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足、工程实践能力先天不足、信息技术能力普遍不高等困境。

一是工程实践能力先天不足。由于高校教师大多来自研究型大学的硕士或博士,虽然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科学研究能力较强,但是没有相关工程岗位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加上高校又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培训和锻炼场所,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只能依赖现有教材,边学边教,严重制约了学生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足。首先,教师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重视。一直以来,高校更加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育教学中忽视了创新创业的培养。其次,高校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重视。当前的教育教学环境中,高校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认识不到位,学校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创新创业理念和生态环境,对创新创业所需教学设备和实践平台没有提供经费和人力支持,造成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不完备,场地和设备匮乏,无法承担教师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四、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核心素养培养的困境突围

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问题,实际上是从学生侧面转化为教师应具备哪些核心素养并如何培养的问题。高校从工程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出发,以创新性思维培养教师核心素养,实施“一体二翼”培养思路,即道德素养培养是“主体”,知识素养培养和能力素养培养是“二翼”。培养教师核心素养,学校可以从培训计划、课程建设等维度去突破。

(一)实施培训计划,培育教师核心素养

一是将道德素养培养要求贯穿教师发展全周期。突出教师发展全周期师德养成,教师在入职培训时,以《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基本遵循,培训教师职业道德,通过道德典范言传身教,引导教师培育立德树人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在职业锻炼期,在内化《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同时,以《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基本遵循,結合《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和《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加强教师学术规范培训,整饬教师学术道德,厚植教师学术根基。在职业成熟期,上述两个基本遵循已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了教师职业道德自觉。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师德师魂提出了更高标准和要求,因此,《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成为新时代、新工科道德素养培养的根本遵循。通过将道德素养培养贯穿教师发展全周期,不断提高教师师德水平,成为道德行为的示范者,道德基因的转接者,凸显教师的道德身份[6]。

二是鼓励教师参加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高校根据自身学科专业发展需要,在引进人才的基础上,也要把本校现有的人力资源培养起来,统筹推进各类人才培养,特别是新工科建设所需的实用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培养,尤其要加大对本校双师双能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学科带头人的遴选和培养力度。制定激励政策,鼓励教师主动对接新兴交叉学科专业,重构教师学科专业发展,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鼓励在职在岗教师进行学位学历进修、国内国外短期培训,提升教师学科专业视野。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的有机融合,创新“互联网+培训”的形式,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高校创新创业学院要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学习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创新创业法规政策制度,定期组织、邀请行业企业知名学者、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成功企业家、优秀校友创新创业者等来校面对面交流或对教师进行现场培训辅导;同时,学校要加大投入校内实践实训基地软硬件建设力度,大力扶持和开展在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实训项目,在实践实训中不断丰富和提升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和经验[7]。

三是校企合作培养教师核心素养。实施新工科教师队伍建设,必须推进高校和企业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首先,搭建校企高层次人才共享机制。基于当前校企高层次人才共享机制贯彻实施中存在一定阻力,发挥政府的中间行政引导作用,制定人才共享优惠政策,组建校企人才共享联盟,为校企人才共享牵线搭桥,实现高层次人才资源共享。其次,构建校企高层次人才双向培养机制。高校推动人事改革,畅通高层次人才共享渠道,聘用引进企业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本校教师一起参与课程教学和实践技能指导,在教学和实践中相互学习提升;同时与企业合作制定教师具体的培养方案,明确教师工程实践锻炼的培养目标、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有组织、有计划地分期分批选拔优秀教师到企业生产现场实践或挂职锻炼,从而更有效地提升教师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实现高校、企业人才双向交流培训。

(二)深化课程建设,提升教师核心素养

深化课程建设是培养教师核心素养的主要渠道。在新工科建设纲领性文件中多次提到,通过校企联合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与开发教程;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引入产业、行业、职业、企业等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新标准;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更大程度地契合产业、行业、职业等对知识技能结构的新要求;努力探索综合性课程、问题导向课程、交叉学科研讨课程,把教师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引领课程研究新进展、新经验;鼓励教师跨学科发展,开设跨学科课程,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搭建跨学科教学平台,加强跨学科教学合作;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互联网+”环境下工程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3],这些对课程建设指明了新方向、开拓了新视野、启迪了新思维、带来了新机遇[8]。另外,2019年11月教育部开始实施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这为新工科课程建设提出了更具体的目标、原则和建设内容。因此,在加强教学改革、深化课程建设的新形势下,高校新工科建设应抢抓历史性机遇,积极主动探索课程建设新思路、新途径,革新课程建设新模式;贯彻课程思政理念,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有意、有机、有效地将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融合,用课程思政理念指导课程建设全过程;构建校企合作联盟,重构课程体系,共商共建共享产业、行业、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课程[2];遴选组建跨学科、跨平台教学团队,发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建设,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推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金课”,创建社会实践创新创业“金课”;结合产业行业新技术、新发展、新要求,融合教师研究成果,更新教学内容;实施新周期的信息技术培训,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高校在课程建设方面取得成功的经验显示,大力推进教师参与课程建设,厚实了教师的政治理论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工程实践知识;提升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课程开发与整合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协调了教师人际关系,增强了教师团队意识、主动意识等。高校深化课程建设,是科学化、规范化、多渠道、广角度推进教师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工作的重要措施,是全方面、多层次、宽领域、立体化提高教师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0-11.

[2]“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2):24-25.

[3]新工科建设指南(“北京指南”)[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20-21.

[4]张凤宝.新工科建设的路径与方法刍论——天津大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7(7):8-12.

[5]谢慧.新工科理念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9.

[6]丁浩,郭有强,吴长法.新时代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核心素养发展问题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20,9(6):76-79.

[7]刘丽强,谢泽源.教师核心素养的模型及培育路径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9(6):77-85.

[8]马存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核心素养培育[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20,20(6):110-114.

猜你喜欢

道德素养教师发展核心素养
教师发展自律动力问题探讨
大学生“媒体素养”存在问题与解决策略的调查研究
民办本科院校教师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基于人才培养的思想品德教学研究